余华教中高考作文,能否教好才是真问题

发布于 2021-03-20 20:01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 余华 (IC photo/图)

全文共1388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 对余华辅导中高考作文,大可不必过于紧张。确实有助于学生提高考试作文的水平,那就更好了。但这一点是令人担心的。担心的不是余华的文学水平,而是担心他的辅导太文学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关不羽

责任编辑 | 陈斌


最近著名作家余华出现在中学生培训的讲台上,讲授“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有文学爱好者痛心疾首“文学已死”,也有乐观的评论者认为作家教中学作文有利于普及文学。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文学已死”的理由无非是作家“不务正业”,竟然“自甘堕落”地做起应试教育的培训老师。殊不知文学写作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其实是很晚近才发生的。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文学创作是“副业”,写作者的生计须依赖其他职业和专长才是常态。今天我们熟知的很多文学家,其实是被“追认”的,在其生前可能连何谓作家都不甚了了。

比如说拉丁文写作的两大典范,西塞罗和凯撒从没有靠写作赚过钱。西塞罗著名的讲演稿或是为了司法业务而撰写的,或是为了他的政治活动而撰写的,从未有过文学创作的自觉。凯撒的名作《高卢战记》大部分篇章都是为了回应政敌的攻击、标榜自己战功而创作的。以专业写作赚取稿费或版税以维持生计,在那个时代闻所未闻。

这当然不妨碍西塞罗和凯撒在后世多了一个文学家或作家的头衔,他们名作确实有很强的文学性,配得上这样的头衔。不过,配得上也只是追认而已。

作家能够作为一份职业养家糊口,要到出版业和新闻媒体发展成熟,能够为文学创作者提供足够的报酬时才能实现,而这已经是近代的事了。

即便职业作家,还是有很多著名作家是“业余创作”,比如卡夫卡,从事的是沉闷无趣的保险业。还有欧·亨利,他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彩,如果不是因为贪污罪入狱强制打断了他的银行职业生涯,说不定他会保持“业余创作”的状态直到默默无闻地死去。最近的例子是J.K.罗琳,她是个糟糕的秘书,长期失业的窘境“倒逼”罗琳完成了哈利·波特系列。

作家的“不务正业”其实很正常,并不值得悲愤莫名、顿足捶胸地哀叹“文学已死”。只不过中国的作家加入作协,像一份出薪的工作一样,中国大众对职业作家的观念根深蒂固,于是余华的“出圈”就成了可疑的另类。

因此,对余华辅导中高考作文,大可不必过于紧张。确实有助于学生提高考试作文的水平,那就更好了。但这一点是令人担心的。担心的不是余华的文学水平,而是担心他的辅导太文学了。

中考作文也好,高考作文也罢,都不能过度追求文学性。很多场景下,文学性不仅不值得赞扬,还会是麻烦。比如司法文书讲究的是严谨,商务文书最重要的是清晰。这些应用文体中,文学性的“乱入”只会降低表达和认知的效率。

而中高考作文,核心应该是对写作基本能力的检验,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文通字顺、表达清晰、逻辑严谨是首要的。适当提高一下文学性可以锦上添花,文学性过度就成了乱花迷人眼的画蛇添足。如果余华真的把提高考分为目标的辅导课搞成了文学知识普及课,那就是聚焦失准了。

再有,余华擅长文学,并不等于他擅长教育。辅导中高考作文,是个教育培训工作,成败起决定因素的是辅导者的教育专业能力,这未必是余华所长。

由作家辅导中高考写作的想法看上去顺理成章,其实是有风险的。毕竟隔行如隔山,好作家和好老师相差甚远,两个角色是很难无缝对接的,会做的不一定会说,辅导者再擅长文学写作,如果不能把有用的经验表达清晰,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无法提高。

由此看来,辅导班的组织方如果想借余华的声望吸引更多客户还可以理解,要是真指望“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那么多半是要失望的。

总而言之,余华教作文不是问题,能不能教好才是问题。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其他人都在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