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即将迎来大变革,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需要的?
发布于 2021-08-20 21:06 ,所属分类:中考学习资料
近年来,各地中高考改革风生水起,无论是考试形式还是题型设置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创新性较强的题目比重增加,考核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减少死记硬背和套路题。
今年,杭州、上海等地更是开始试行新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将高中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分为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三种类型。也就是说,即使本市最好的高中,也要拿出大部分的招生名额,面向全市进行统一公平分配,将名额按照各个初中的人数比例,分到各初中学校。
在这样的改革大背景下,“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而中考成绩似乎也不再是影响孩子升入最好高中的关键因素。学生的课表变了、上课形式变了、上课内容也变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校意识到教育的目光不仅要放在书本里,还要看到书本之外。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更有效?什么样的孩子更加适应未来的中高考改革?
几年前,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奕在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上曾表示:
思维活跃,视野宽阔的孩子更能适应未来中高考改革变化,仅仅学教材,僵化地做过去体系下的题目是不行的。思维活跃,校园生活,能够在生活和实践当中使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和说明问题,这样的孩子是吃香的。
除此之外,那些善于跨越学科界限、善于融通多种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学生是吃香的。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鼓励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于迎接新中考、新高考甚至是未来工作,都是有好处的。
六力学校,作为改革浪潮中的重要成员,致力于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国家课程高度融合,要求学生既要考出好成绩,又要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具有"中国根基,全球格局",富有国际情怀的终身学习者。
初中阶段,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习IB课程,在课题引导式教学与小组合作式学习中,全面提升学习技巧;在项目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创思维教学法
培养擅长逻辑思维和陈述表达的中考生
纵观全国中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开放性试题已经成为中高考的一大特色。专家表示,考试中安排开放性试题,供学生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发展空间,能够保证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充分发挥。
(2019年,教育部明确规定要减少机械记忆试卷)
这样的试题,需要学生在考场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逻辑思维及陈述表达能力。
六力学校IB初中部根据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开设思维语文、思维数学和沉浸式英语课堂,给学生嵌入一套高效学习的思维工具,摒弃过去机械记忆、单调计算、模仿应用的学习模式,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真正践行跨学科教学
多动手多体验,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作为首都的北京,一直以来都是各项政策改革的风向标。在最新北京中考政策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
北京中考方案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门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分数。
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堂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这与IB课程理念中强调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不谋而合。
六力学校IB初中部以国家课程为纲,借鉴IB的先进教育理念,精心打造六力特色课程,形成平衡、广泛且深入的课程体系。
在这套课程体系中,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连接社会,获取时事新闻知识以及生活常识;通过英语文化节,感悟世界人文特点,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通过科技实践周,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充分融合,掌握课堂知识的应用技巧,在实践中巩固和提升自身能力。
广泛阅读,亲近传统文化
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从历年中高考真题来看,阅读能力始终是命题人考查的重点。
有专家表示:今后的中高考将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积累和知识融通、应用能力,靠死记硬背和课本中节选的名著片段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广泛阅读,而且要完整地读经典,方能考出好成绩。
“中国根基,全球格局”八个字是所有六力人铭记于心,鞭策自身的箴言,教师在课程编排时,将传播传统文化作为己任,通过辩论赛、项目制小组式以及知识扩展学习等形式,将国粹经典与课堂学习将结合,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逐渐接受德育和思想层面教育,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进而更加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和向善的力量。
中华在崛起,教育在创新,人才在源源不断出现。中国的素质教育正在走向成熟,这种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让孩子报个兴趣班,会吹拉弹唱,有一技之长,而是像央视名嘴朱广权说的那样:它应当是帮助孩子打开更多门的“助推机”,让他们真正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我们坚信,未来,中国的教育会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在新的教育模式和考试形式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将不再成为“考试机器”,真正成为有能力、有胆识、有涵养的未来接班人。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