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伤人事件中的受害者算是“考试”不及格吗?

发布于 2022-06-12 14:00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收录于话题

#唐山#伤人事件#女权主义#媒介环境

唐山的故意伤人事件引发了舆论海啸。
与F县事件相比,这次官方媒体的反应及时多了。为什么?这些暴徒在当地是一霸,在官家人面前不过是些野狗,万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宰就是了。整个事情与政府的既往政策无涉,至于抓慢了之类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性解释摆平。
喊几声高调,再来几篇社论熨帖一下,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然而,要是我们的官方媒体总是这样实施“选择性攻击”,将原来的“地方媒体不监督同级政府”的门槛下调到“中央媒体也只能监督混混”,则百姓福祉难存。
在官方舆论之外,唐山案件引发的“性别对立”也引人瞩目。因为此次故意伤人的特点是施暴者是一群男人,受害的全是女人。
作为女性,当自己或是友人正在遭受侵害,是不是不该激烈反抗?
被骚扰并且被群殴的女士已经近乎于“完美受害者”,却因为抵制态度坚决和朋友仗义相助而又惹出各种奇怪的意见:
贤淑的女士就不该深夜出去吃烧烤……
遇到骚扰应该低调拒绝……
既然你知道男人力气大,那就应该躲着他们……
既然知道坏人坏,那就不要跟他们争……
总之,多点“小聪明”,先保命要紧。而那些声讨男性暴力的声音中如果出现了刺耳的声音,则又被视为“极端女权”……
其实,在这样的唐山伤人事件这样具体场景下,事前不可能知道什么选择是必然正确的。其实,从概率上看,受害人的行为可能是更加安全的。很多专家已经指出,女性遇到骚扰表现得态度坚决更能阻止对方得寸进尺。
从社会层面看,多一个敢拿着酒瓶反击的女性,就会少一大堆去骚扰别人的猥琐男。
现在悲剧已经发生,一切应遵循法治。
但看到纷呈舆论,我还想谈得更远一些。
这件事涉及的不仅仅是妇女权利。一切弱势群体的生存策略中最主要的就是这两个:抗争或适应。从中国的农民工到美国的少数族裔,概莫能外。
抗争,就是主动声张自己的权利,认为道理的正确与否不因力量对比的强弱而不同,甚至勇于挑战系统性的不公,团结同道,直到改变世界。
适应,就是把自己看成被绑架的人质,不要乱说乱动或是“不服气”,鸡蛋不能跟石头碰,现存社会告诉你怎么活下去最有利就怎么活。
极端情形下,这种“现实主义”是合理的,不是所有人都有牺牲的义务。但把极端情形下的情形泛化为一种“处事心态”和“人生哲学”,就另当别论了。
我将这种想法称作“考试心态”:把整个世界视作一个大考场,所有规则都已经定死,你毫无争辩的权利和可能性。考题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系统性的不公平,都不是你应该考虑或能够改变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熟悉规则,揣摩出题人(掌权者)的心思,然后拿到一个高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这种心态,或者这种生存策略,世上人或多或少都有,因为它在很多时候是有效的。但我也观察到,在被科举或高考规训过的文化中,这种心态尤其盛行。考试及其衍生的文化习惯将这种“不容争辩”情形日常化了,青少年们在一次次地被抛入考试情境后,可能会逐渐将应对考试的心态泛化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遇到侵害时,别管是非对错,尽一切可能先保护好自己,其实这也无可指摘。值得警惕的是这样一种生存策略被自己或他人固化为一种思维定式,直到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反抗都是错误的,甚至用嘲笑他人反抗的方式来安抚自己内心中那个不甘心的声音,于是把唐山伤人事件中的受害者当成是“考试”不及格的“差生”。
这就是把犬儒和苟且,当成“与这个世界和解”。
或许这样也能生活得很好吧,但对社会而言,这样会导致结构僵化和“普遍虚伪”。然后呢,孩子呢,真的都是“最后一代”了吗?

我想起之前有一个学生给写邮件询问关于女权主义的问题,似与此相关,在征得其同意之后,我将此问题与我的回答一并附上,一孔之见,供读者们批评。
来信:
老师~我来请教您一个问题哈,但不是关于历史。我有点小郁闷。不知道您有没有看微博上【】(看下图)关于“极端女权”的讨论,现在真的分化成两个阵营,我和我的好朋友、室友的意见是相反的,所以我想听听您的观点,以及在这种舆论撕裂的情况下,个人应该怎么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知道会不会打扰您,你有时间再回复就好啦……也不一定会全盘接受您的观点,但是我很想与人理性地探讨一下。自己的朋友就避免谈及这个问题了,有点害怕伤害友情。

我的回答:
……
我是一位女权主义者(或女性主义?在我这里没有分别),支持男女平权,但也支持女性有选择当家庭主妇的权利,关键是要把女性和男性一样看作能够自己做主的人,从而像尊重男性的选择一样去尊重女性的选择。据说还有要把男人杀光的“厌男分子”——可能有吧,但我没见过,如果是激愤之语,那就让人发发牢骚吧(男人们说的脏话只多不少),如果有人真有这种倾向,那就是犯罪分子,交付法律处理。
所以,【】的那条微博我不敢苟同。
如果可以这样轻易地就给对方扣上“极端女权”的帽子,那就有可能将“极端”二字加诸于任何原本正常的概念之上,“极端民权”、“极端社会主义”等等。这样做的危险在于它会让人懒于思考,凡是自己不喜欢的观点、群体就一个“极端”的标签贴上去。
与自己的好友在三观或政见上有分歧,这再正常不过了。更何况,寝室是随机分配的,又不是按三观分的。不过,这并不是说好友、室友就要因此而翻脸。完全意见重合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通常的情况是跟此人在某些方面合得来,而在另一些领域意见不一。所以,总的原则是求同存异,互相知道对方的立场就可以了,大家还是可以一起打球,一起追喜欢的剧,一起听喜欢的课。
我自己的原则是:公开的辩论要据理力争,私下的口角让行胜于言。
有些好友,我明知道彼此政见不一,依然可以一起愉快玩耍。但如果要在公共空间中辩论政见,那就明刀明枪地吵。万一某天真的成了敌人,相见于疆场,那就大大方方地决斗,生死无怨。
至于寝室这种日常生活场景,在明白彼此意见之后再纠缠下去,甚至影响两人关系,那就大可不必。
举个具体的例子,就说女权这件事吧:
如果你是一位女权主义者,那你就尽全力活出一个独立女性的样子来。要结婚,也找那种愿意平等承担家务、育儿责任的丈夫;单身的话,也要像颜宁那样自信自足。不管怎样,都要不在任何方面依附于别人,都要有决心去承担自由带来的风险,实现自己个人的人生价值。
如果你觉得“女拳”太过分了,女性与男性本身的区别需要让男性拥有更多权力并且承担更多责任,更何况社会现实就是那个样子,你不去适应就会活得更累,那你就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多地在孩子和丈夫的身上体现出来,同时享受丈夫带来的庇护和舒心。
这两种人都可以活得很幸福,而对于私下的口角来说,硬要说服对方其实意义不大,只要你活得更加幸福快乐,你就已经赢了。
相关文章:
为何人不如兽? “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背后的现实逻辑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