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夯实丰收之基
发布于 2022-06-15 19:19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收录于话题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创新“一户一块田”改革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稳产增收蓄势赋能, 推行“田长制”严守土地红线……我市一项项着眼于稳住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的举措,让粮食高产稳产更有底气。
守红线
巡田员守护良田“管得宽”
“巡田员管得可宽了,在耕地上建房建厂要管,在耕地上取沙挖土要管,耕地撂荒要管,往耕地排放垃圾也要管……” 6月10日下午,谯城区芦庙镇袁庄村党总支委员袁治国在村里开完会,便骑着电动车来到地头。
去年起,袁治国有了一个新职务——巡田员,负责两个自然村的巡田工作。每天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到田间地头转转。
近年来,亳州市出台了系列耕地保护措施,护耕地红线,找回流失耕地,其中就包括聘用巡田员。
“以前有村民在田地里种树,我发现之后去他家找了几次,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最后他想通了,把树砍了。”袁治国说,被聘任为巡田员后,他除了加强巡查次数,还加大了对村民政策宣讲力度,热心答疑解惑。
“过去还有在田里私自挖坑、搭棚挖塘搞养殖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村民现在的耕地保护意识都挺高。”袁治国说,一年多来,村里未出现侵占耕地和破坏耕地的行为。
芦庙镇相关负责人姜光辉说,芦庙镇聘任巡田员68名,一个月前,巡田员们开始试用一款叫作“安徽省耕地保护监管平台”的软件,巡查时如果发现有侵占耕地、破坏耕地的情况,可以用手机拍摄视频、照片和文字信息发布到监管平台,相关负责人可以线上实时查看,及时解决。
自2021年开始,我市已聘用巡田员9770名,初步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耕地保护新机制。目前,全市已发现并制止问题79处,找回流失的耕地6358.1亩。
“流出去的耕地,必须找回来;被占用的耕地,必须恢复原状!”今年5月,《亳州市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若干措施》印发,在省级出台的9条耕地保护措施的基础上,细化制定了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控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强化耕地农业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责任、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多措并举“找回”流失耕地、严格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和完善约谈问责机制等8条“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为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提供了制度保障。
“对任期内未完成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目标任务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我市实行‘终身追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保护好耕地,保证足够的粮食种植面积,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添活力
“新土改”让农村土地“活”起来
朱红彬正在抗旱,准备种玉米 曾莹莹 摄
提质量
高标准建设,让“粮田”变“良田”
小麦收割完后,亳州一直干旱无雨,这给夏种带来了难题。但谯城区芦庙镇袁庄村村民朱红彬已经抗旱种下了接茬的玉米。
这得益于该村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朱红彬的水源来自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半固定喷灌设备。
“以前要把拖拉机开到地头,用柴油机带动水泵抽水,又费人又费工。现在只要用这张卡在机井灌溉控制器上一刷,地头的喷灌设备就能出水了。”朱红彬拿出一张智能灌溉射频卡告诉记者,6月10日一天浇透了地,第二天玉米就种了下去。
其实朱红彬已经尝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今年干旱少雨,在过去小麦很可能会减产,但今年朱红彬却一亩地增产75公斤。“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实惠。”朱红彬感慨很深。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村民新建了农用井、半固定喷灌设备,还新建了排灌渠、机耕桥、低压线路、高压线路等,水泥机耕路可以让农用机械直接开进田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同时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耕作。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从‘望天收’变为旱涝保收。”袁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袁凯说,这是他们村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第一次收麦,亩产均不少于500公斤,创下了该村的新高。“这让大家都看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效。”袁凯说。
芦庙镇党委副书记祝崇山说,该镇2017年开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镇6.8万亩土地全部实施完毕。
据悉,到去年年底,我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41万亩,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2.4%。2021年我市开始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升级版”,通过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措施,使耕地地力保持或持续提高,提升土壤有机质。当年全市完成深耕深松耕地41万亩,今年秋季将继续推进。此外,我市还在谯城区赵桥乡试点建设了380亩的智慧农业,今年将在三县一区各设置四个智慧农业试点。
“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藏粮于地’,就是要从宏观角度上确定种粮客体,解决‘种在哪里’的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农田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提高了耕地的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同时让农田成为农民愿意种的‘稳产田’‘高产田’。”市农业农村局农发中心负责人陈圣军说。
相关阅读
➤你将如何落笔?近十年安徽中考作文题汇总
➤高温下的清凉!市区两个临时避暑救助点正式启用
➤市图书馆6月17日起向社会读者开放
记者:曾莹莹 李东
编辑:贺梦茹 校审:海博审核:邓传功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