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院士①】地质学家——孙云铸

发布于 2022-06-17 00:26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点击上方蓝字我们



孙云铸(1895年10月1日—1979年1月6日),江苏高邮人,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01

以身许国 矢志不渝


1895年,孙云铸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今高邮市)的 一个书香之家。1910年,他赴南京求学,深受当时“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影响,立志学习理工科,以求报效祖国。1914年,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入本科,选择了采矿专业。1917年,北京大学恢复早先的“地质学科”,创办“地质学系”,他立即转学来此,成为该系首届毕业的学生。并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留本系任助教,同时兼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开启了他一生的地质之缘。

1926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14届国际地质大会,翁文灏当选为这次大会的副主席兼大会地层组主席。会后孙云铸去德国留学,仅1年就完成了高水平的论文,于1927年获哈勒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学成后,他面对国外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不为所动,动身返回祖国,担任北京大学古生物学教授。

1948年,他和李四光先生一起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学会副会长。会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高薪聘请他去担任客座教授。这个邀请对他很有吸引力,当时内战虽尚未结束,但胜负已见,国内许多人正惶惶然想方设法离开祖国,而孙云铸毅然决定回国,参加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建设。回国后,他立即给尚在英国的李四光先生发去电报,促成了又一名地学泰斗归国。


1933 年,孙云铸(二排左5)与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前排左1)、丁文江(前排左2)、翁文灏(前排左4)等地质界前辈及外国学者葛利普(前排左3)、德日进(前排右1)合影。孙云铸是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之一,并多次担任书记、理事长


02

学术泰斗 博大精深


孙云铸是我国古无脊椎动物学巨擘,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贡献突出,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重要奠基人,享有“孙寒武”的美名。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孙云铸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

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并做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他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系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此后,20世纪 50~6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等论文中,更加具体地论述了我国寒武系界线问题,并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3个系。

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和思想活跃、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善于抓住重大关键问题,潜心研究,纵深突破,推动全局的才能,使孙云铸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和影响,成就了他的大师地位。


1965年10月安徽黄山花岗岩会议,左起:田奇瓗、孙云铸、谢家荣、黄汲清。


03

春风化雨 桃李天下


孙云铸认为,他的成长得益于学校老师和研究所地质前辈的严谨治学精神,他要将这种言传身教的良好传统发扬光大。


他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结合我国地质科学发展的现实和需求,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开设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课程,还在我国首开中国标准化石课程。


孙云铸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卢衍豪回忆说,1934年孙云铸担任他们班古生物学教授,当时国内古生物学没有教科书,就由孙云铸口授,学生做笔记。第一堂课孙云铸先把要讲的古生物学的构造介绍给学生,一半用中文讲,一半用英文讲,以后天天如此。后来他才觉得同时用中、英文讲课有好处,查阅外文参考书方便,写外文论文也方便。1935年做毕业论文时,孙云铸率领全班学生到山东实习,白天爬山,晚上休息时孙云铸为消除大家疲劳,还为大家唱京剧“打渔杀家”,师生情谊更深更浓。


孙云铸一生热心于学术活动,无论是国内学术组织工作,还是国际学术联系工作,他不仅是带头人之一,而且还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1979年孙云铸逝世后,国家为他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在纪念孙云铸百年诞辰时,原地矿部部长朱训挥笔为孙云铸题词:“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鸿祯教授题词:“成一代宗师,育几世学人”。尊孙云铸为“一代宗师”,表达了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高邮中学内的云铸科技楼



END

编辑丨高邮市乡情办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