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七下期末复习14现代文阅读三

发布于 2022-06-21 16:29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一)2020·山东烟台·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长征五号”发射前
①我来自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是2016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的01指挥员,火箭发射前倒数“3、2、1,点火!”的那个人就是我。
②2016年11月3日上午10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已经完成液氧的加注工作,但是我们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助推器的排气管出现泄漏。当时我马上想到了2016年9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当时它也完成了液氧加注,并在做相关测试的时候发生爆炸。我很紧张,我们面临的情况比较类似,很可能发生相同的危险事故。我们安排了岗务人员去检查,他们冒着非常大的风险进入火箭,查看火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所幸,现场检查的结果出来之后,我们认定火箭是安全的。我们的发射窗口是当天下午6点,为了处理这个故障,消耗了一点儿时间。我们把发射窗口往后调整了1个小时,瞄准了晚上7点01分。
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被很多人称为“冰箭”。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它使用的是液氢、液氧这类低温推进剂,特别是液氧,可以达到零下200多摄氏度。如果想让我们的火箭正常点火起飞,就必须提前把火箭发动机的温度降下来。
④但不幸的是,在我们给火箭“退烧”的过程中,温度一直降不下来。如果在晚上7点30分之前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发射就只能终止,数千人两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就会付诸东流。晚上7点28分,我们的岗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返回加注完毕的火箭周围,调整好火箭的参数之后,火箭终于“退烧”了。
⑤处理这个故障耗费了我们很多时间,发射窗口不得不瞄准晚上8点40分。平日我们给汽车加油时要用到油枪,火箭也有类似的装置,叫作连接器。在发射前负3分钟,连接器脱落口令已经发出去了,但是有一个连接器未反馈脱落完成信号。
⑥时间不等人,怎么办?我们临时决定再试一次。随着一阵冰碴喷射,连接器晃晃悠悠地从火箭上掉下来了!我们离发射成功又近了一步。
⑦时间来到发射前负1分钟。在这之前,在判断最后一个重要的参数合格之后,我跟我的老师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这下没问题了。”但是万万没想到,刚进入发射前负1分钟,控制系统就来了消息:“请求中止发射!”这应该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在程序进入发射前负1分钟的时候中止程序。经过十几秒的故障排查与分析,我们的程序正常了。我开始倒数:“10、9、8、7……”数到7的时候我的嗓音破了,当时感觉空气都凝固了,脑子里一片空白。这一次倒数没有人再打断我,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再一次向成功前进了一步。
⑧火箭起飞之后,现场的欢呼声、掌声、哭声连成一片。真是太不容易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测试到发射,每一步都特别艰难。据统计,像“长征五号”这种大型运载火箭,首飞的成功率只有51%,但是我们成功了,我们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人做到了。这次首飞之前,我们进行了两次合练,为这次首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⑨在2015年进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合练的时候,液氢加注完毕后曾发生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当时,火箭氢箱的相关管路出现泄漏。一不小心就会被引燃并发生爆炸,一根针从一米高的地方下落产生的能量就足以引燃液氢。当时泄露的地方浓烟滚滚,氢气夹杂着白雾,从泄漏的地方喷射而出。我们的岗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徒手将凝结在泄漏处的冰碴去除,然后把泄漏的地方封堵住,火箭才转为安全状态。可以说,我们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人用“九死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使命和担当,这些都是“85后”“90后”航天人的英雄事迹。
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我们航天人的真实写照。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长征五号”发射前都经历了哪些困难。
2.文章第②段写美国“猎鹰9号”火箭的例子,其作用是______。
3.第⑦段划线句子,表现了“我”当时____的心理。
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据统计,像“长征五号”这种大型运载火箭,首飞的成功率只有51%,但是我们成功了,我们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人做到了。
5.你从文中读到了中国航天人怎样的精神?
【答案】1.助推器的排气管出现泄漏;火箭发动机的温度降不下来;有一个连接器未反馈脱落完成信号;发射前负1分钟出现程序问题(控制系统发来:“请求中止发射!”的消息)。
2.通过类似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当时我们面临的情形相当危险。
3.紧张
4.“只有”强调数量之少,表明成功率很低,突出大型运载火箭首飞的成功之不易,更能表现中国航天人的伟大。
5.为科学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炼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结合第②段“但是我们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助推器的排气管出现泄漏”,第③④段“如果想让我们的火箭正常点火起飞,就必须提前把火箭发动机的温度降下来”“但不幸的是,在我们给火箭‘退烧’的过程中,温度一直降不下来”,第⑤段“在发射前负3分钟,连接器脱落口令已经发出去了,但是有一个连接器未反馈脱落完成信号”,第⑦段“但是万万没想到,刚进入发射前负1分钟,控制系统就来了消息”等内容,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列举事例作用的分析能力。为了具体地说明事物或问题,往往列举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第②段中列举2016年9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完成了液氧加注,并在做相关测试的时候发生爆炸的事例,是为了具体地说明中国航天人当时所面临的助推器排气管出现泄漏这一状况的危险性。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能力。第⑦段画线句描写的是“我”在火箭发射前倒数10秒钟的情景。根据前文的内容可知,“长征五号”发射前经历了许多困难,如助推器排气管出现泄漏,发动机的温度降不下来,有个连接器未反馈脱落完成信号,发射前负1分钟出现程序问题等。在排除了这些问题后火箭终于可以发射了,“嗓音破了”“感觉空气都凝固了”“脑子里一片空白”等语句表达了“我”当时十分紧张的心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仔细研读句子可知,“只有”起强调作用,说明像“长征五号”这种大型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是不容易做到的,成功率很低,而“我们成功了”,突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先进,洋溢着作者的自豪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篇文章通过记叙“长征五号”发射前经历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有些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航天员面对的是生死的考验,但他们毫不畏惧,迎难而上,迅速解决问题,并保证了火箭的成功发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航天人为了科学发展,敢于面对困难,甘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二)2020·陕西延安·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传奇
车社
①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一处大型国有林场,55年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为遏制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紧急集合起来的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在1962年的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开启了三代人55年的造林传奇。
③上坝后,超出想象的困难一度冷却了第一代塞罕坝人的热情和激情。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一位老职工回忆说:“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人们吃饭、睡觉、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但最痛苦的,还是造林遇到的种种困难: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④“不是树的问题,而是外调树木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问题!”关键时刻,林场首任党委书记带领全场干部职工,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1964年4月20日,又挑选了120名员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挺进位于总场东北部10公里处的马蹄坑。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他们大干3天,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20天后,放叶率达96.6%。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信心,开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回暖。
⑤创业难,守业更难。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刘海滢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防火瞭望员赵福洲、陈秀玲夫妇,每年都要在不通水电、没有人烟的望火楼待上好几个月,用的是煤油灯、蜡烛,吃的是咸菜、干馍。在每年近10个月的防火期里,他们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一次,一天要瞭望96次,一年要瞭望28000次……55年来,共有近20对夫妻守过望火楼。这55年间,上百万亩的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⑥如今,1962年最早上坝的那一批学生多数已经逝去。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但他们却变成了永恒的传奇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6.文章标题为“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传奇”,为什么把塞罕坝造林称作“传奇”?
7.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并克服了哪些“超出想象的困难”?
8.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列举数据的表达效果。
9.阅读全文,结合加点词,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但他们却变成了永恒的传奇。
10.努力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请结合实例,写出你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和体验。
【答案】6.示例:因为塞罕坝地区极端寒冷,冬季漫长,大风天数多,不利于植树造林;这里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孤独和寂寞时刻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极限。所以,在塞罕坝植树造林成功是一个“传奇”。
7.示例:他们经受并克服了寒冷、缺少粮食和副食、交通闭塞不能出行、缺少娱乐活动的孤独寂寞、植树成活率极低的困难,终于造林成功。
8.示例:用连续55年的时间之长,每天96次、一年28000次的次数之多和近20对夫妻先后守望的人数之多,具体表现了三代塞罕坝人始终如一的奉献与坚守,令人动容。
9.示例: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的磨难之多,而众多磨难与造林成功的鲜明对比让读者震撼、敬佩。正是由于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才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他们为实现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目标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精神代代相传,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与塞罕坝林场一起成为“永恒的传奇”。
10.意思对即可。
【详解】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传奇”写出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的不易。“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写不利于造林的自然条件;“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 写不利于造林的生存条件。所以,在塞罕坝植树造林成功是一个“传奇”。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概括作答。3、4段,写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并克服的超出想象的困难。“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写天气的寒冷,“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写他们缺少粮食和副食,“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人们吃饭、睡觉、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写他们因交通闭塞不能出行和缺少娱乐活动的孤独寂寞,“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写他们最痛苦的是植树成活率极低。第4段,写他们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造林成功。
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要求从列举数据的角度赏析。把数字和造林者的精神结合起来分析。“近10个月”“每隔15分钟”“28000次”“55年来”“近20对”通过写次数之多,时间之长,人数之多表现三代塞罕坝人始终如一的奉献与坚守,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敬仰之情。
9.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考虑它有几层意思,要无一遗漏的写出。而且要结合文章内容答出它的语境义。本题有两句话,一是“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侧面表现了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的磨难之多,写他们的牺牲之大;“变成了永恒的传奇”写他们的贡献之大。两句结合起来分析,生存年龄的短暂与贡献的永恒形成强烈的反差,赞美了他们为实现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目标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精神。
10.本题考查发散思维。围绕“努力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的主题,写出自己生活或学习努力克服困难的事例即可。如,为了不让家长每天辛苦的送自己上学,自己努力学习骑自行车,为防止摔伤,戴上护膝、 护肘、手套,每天晚上坚持练习一小时,经过努力,短短几天,就能够自己骑车上学了。



(三)2022·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傻笑
①有一个下午,我在公园里闲走,秋天渐深,天高水清,草木也走向零落。正走着看着,感慨着时光的飞快,忽然路旁水畔,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就冲我笑。
②我仔细看了看那个男人,一点儿也不眼熟。虽然我也有些脸盲症,可是一般情况下都是,看着别人有些眼熟,就是想不起叫什么名字,在哪里见过。而眼前的人,我可以确定没有见过,不认识。他的笑很憨厚,似乎有着想搭讪的意思,我皱了一下眉头,觉得这人有些发呆,肯定不太正常,一看那傻笑的样儿就知道了。我没有理会他,很冷漠地看了他一眼,就走过去了。走过去挺远,回头看,他正看着一河流水,似乎那种傻乎乎的笑还挂在脸上。
③虽然是匆匆的擦肩而过,虽然是一张傻笑着的脸,却是莫名其妙地在我的记忆里停留了许久。直到冬天过去,春天也过去了大半的时候,那张傻笑的脸才从记忆里由淡趋无。
④那个午后,我沿着河走到城郊,正是草木葱茏的时节,我边走边看,每一缕悠然的风,每一片欣然的叶,每一朵怡然的云,每一簇灿然的花,都牵动着我的目光,触动着我的心绪。我的心里也充满了生机,就像身畔的春天一般,仿佛许多美好的东西都要生长出来。便情不自禁地,对着花儿笑,对着流水笑,觉得所见皆赏心悦目。
⑤我本来就经常能从平凡平淡的景物中,发现一些让人流连的东西。比如走在大街上,哪怕日复一日,也总能看到某些可以让我生发想象的事物。即使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也能日日流连而不厌倦。而此时,刚刚走过肃杀的冬天,刚刚脱离了半年之久的雪,天地焕然一新,所有的冷郁一扫而空,可以让我心动的存在太多了。
⑥平时在街上,或者在什么地方,我很少看人。因为人们都是走得很快,脸上也是很麻木的表情,他们目不斜视,似乎心里装满了琐碎的事。看他们的脸,很影响心情,很容易把自己的烦恼也勾起来。所以,我宁可去看路旁的任何东西,也不愿在这样的人海中随波逐流。
⑦而在这晚春的郊外,人也不少,不再行色匆匆,都是走走停停,看着身边的一切,笑容也那么灿烂,如春日暖阳。我喜欢看这时候的人,他们惊喜的笑容总能唤起心底的喜悦。如果任何时候,人们都能露出这样的笑脸,这个世界就不会再有冷漠了吧?
⑧然后我就注意到了一个年轻人,他并没有像别人那般,看到美丽的就拿出手机拍照,他只是慢慢地走,慢慢地看,目光很柔和地抚过大地上的万物,似乎心也随之到达了一种很美很远的境界中去。我就一直看着他,看着他,他转过头来,我就冲他、很真诚地笑,很欣赏他这样对待春天的态度。结果,他的脸色立刻变了,由春天变成了冬天,似乎很厌恶地瞪了我一眼,那眼神,那神情,分明是在说:“傻笑什么?你这个傻瓜!”
⑨刹那间,就想起了去年秋天冲我笑的那个男人,于是我站在那儿,就真的露出傻笑。
11.摘录、提炼文章相关内容,完善下列表格。
时间
地点
事件
结果
深秋的下午
公园里
中年男人冲我傻笑
郊外
他厌恶地瞪我一眼


12.第⑤段有何作用?
13.联系全文,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的“于是我站在那儿,就真的露出傻笑”?
14.按要求品析语言。
(1)所以,我宁可去看路旁的任何东西,也不愿在这样的人海中随波逐流。(结合语境,品析加点词语含义)
(2)我边走边看,每一缕悠然的风,每一片欣然的叶,每一朵怡然的云,每一簇灿然的花,都牵动着我的目光,触动着我的心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5.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读完本文后,相信你一定有许多感触,请你把它写出来。
【答案】11.①我冷漠地走过 ②晚春的午后 ③我冲一个年轻人真诚地笑
12.交代“我”对生活的态度,为下文“我”对那个年轻人的傻笑作铺垫。
13.①理解了中年男人对“我”的笑;②也是对年轻人误会“我”的尴尬与无奈;③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无奈。(答出任意两点)
14.(1)走得很快,脸上是很麻木的表情,目不斜视,似乎心里装满了琐碎的事。
(2)比拟/拟人、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景之美,表现了我愉悦的心情。
15.开放式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已知的记叙要素可知,一空要填的内容所在段落区域为①②段,根据②段“我没有理会他,很冷漠地看了他一眼,就走过去了”可知结果为:我冷漠地走过;二空三空要填的内容所在段落区域为④至⑧段,根据⑦段“而在这晚春的郊外”可知二空为:晚春的午后;根据“我就一直看着他,看着他,他转过头来,我就冲他、很真诚地笑,很欣赏他这样对待春天的态度”可知三空为:我冲一个年轻人真诚地笑。
1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文本,从内容、结构、写作技巧、效果等角度综合考虑。根据⑤段“我本来就经常能从平凡平淡的景物中,发现一些让人流连的东西。比如……可以让我心动的存在太多了”可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对生活的态度;在结构上为下文“我”对那个年轻人的傻笑作铺垫。
1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遵循“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综合分析。联系③段那个中年陌生男人当年对“我”的笑,结合“我”当下的行为可知,我”理解了当年那个男人对“我”的笑;再结合⑧段“我就一直看着他,看着他,他转过头来,我就冲他、很真诚地笑,很欣赏他这样对待春天的态度。结果,他的脸色立刻变了,由春天变成了冬天,似乎很厌恶地瞪了我一眼,那眼神,那神情”可知,“我”对年轻人误解自己时表现出的尴尬与无奈;结合全文“我”多年后理解了当年误解了的陌生男人,在后来,对自己遇见的年轻人误解自己时依然“傻笑”可知,作者借傻笑也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无奈。
14.本题考查语言赏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解答时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分析作答即可。
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文中指盲目地随着别人的行动。结合⑥段“在街上,或者在什么地方,我很少看人。因为人们都是走得很快,脸上也是很麻木的表情,他们目不斜视,似乎心里装满了琐碎的事。看他们的脸,很影响心情,很容易把自己的烦恼也勾起来。所以,我宁可去看路旁的任何东西,也不愿在这样的人海中随波逐流”可知,“我”不愿像人海中的人们那样:人们都是走得很快,脸上也是很麻木的表情,他们目不斜视,似乎心里装满了琐碎的事。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答题模式为:修辞+内容+表达效果。
根据“每一缕悠然的风,每一片欣然的叶,每一朵怡然的云,每一簇灿然的花”可知,使用了排比修辞,“风、叶、云、花牵动、触动”是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景的美丽,表达“我”散步郊外时愉悦的心情。
15.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事件相似,扣住文章主旨——对人与人间敞开心扉、真诚相待的呼唤。
例如:看到某某同学心情不好,自己主动上去打招呼,却被冷冰冰对待,虽然被冷落,后来还是理解她,再次主动走进她。


(四)2021·浙江·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8848.86米,世界的新高度!
珠穆朗玛峰——地球之巅
你,巍然屹立于群山之上
聆听狂风呼啸,头顶日月星辰
神秘而伟岸!
你是世界的高度!
1975年,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上峰顶,测出你的冰面高为8848.13米!
2005年,我们再次登顶,识得你的“净高”——岩面高为8844.43米!
2020年12月8日,中尼双方共同宣布你的“新身高”,8848.86米!


“新身高”有什么用?
2019年10月,中国和尼泊尔共同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联合声明》,提出:考虑到珠穆朗玛峰是中尼两国友谊的永恒象征,双方愿推进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双方将共同宣布珠峰高程并开展科研合作。
今年5月28日,随着8名攻顶队员完成顶峰测量任务,安全返回珠峰登山大本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顶测量阶段圆满结束。
21天内三次冲顶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从5月6日出发,在21天内经历三次冲顶。
5月25日,在第三次冲顶过程中,队员行至北坡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受狭管效应影响,风速约为相同高度大风的两倍以上,失温、冻伤、被风吹走都有可能,队员们只能趴在路线上慢慢前进。
面对零下20多度的顶峰温度,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迎接挑战。
150分钟停留峰顶创时间最长纪录
最终,8名攻顶队员用了足足9个小时的时间实现了登顶,又在峰顶工作了150分钟,创下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间最长纪录。
3个首次
首次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
首次实现人类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
首次通过天文望远镜拍摄到了他们登顶的过程以及在峰顶活动的画面。
具体来说,此次测量,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还采用航空重力测量、连片测量、人类无法涉足区域的重力值,此次数据处理收集了珠峰及邻近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最新地形数据,总量达1.44亿条,面积相当于5个陕西省。
珠峰峰顶的GNSS接收机,主要接收以北斗卫星为主的各卫星导航系统数据,再用专业数据处理软件获得峰顶平面位置和大地高。
今年5月27日11时,测量登山队员在珠峰峰顶架起红色觇标,珠峰脚下6个交汇点的测量队员实测了交汇点到峰顶觇标点的斜边距离、垂直角度……最终计算得出珠峰雪面大地高。
在获得精准的峰顶雪面大地高后,由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起珠峰区一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水准面模型,进而得到了基于我国国家高程基准的珠峰峰顶雪面海拔高度,这一成果在与尼治尔方面数据联合处理、协商后,最终得到了最新的珠峰海拔高度。
珠峰“新身高”数据有什么用?
其实珠峰的身高许多国家以前都进行过测量,广为人知的8848.13米就是1975年我国的测绘工作者得出的。
2005年我国又一次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那么时隔15年,我国为什么要重新测量珠峰?
一方面,珠峰“新身高”数据可用子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另一方面,本次测量中高精度异航和遥感数据直接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如驾车导航,外卖点餐、物流快递等。
回顾此前珠峰高程测量历史
1966、1968年,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合作,两次组队对珠峰高程进行测定,这两次测量未在峰顶树立测量觇标,也未测量峰顶冰雪厚度,高程也未公布。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9名队员第二次从北坡登顶珠峰,并首次测得珠峰8848.13米的岩面高度。
2005年5月22日,中国再次开展珠峰高度测量工作,测量队采用了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法,并首次在珠峰峰顶测量中利用冰雪雷达探测仪测量冰雪厚度,经过严密计算,测得珠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
(选自“浙江新闻”,有删减)
16.根据文章意思推断,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2020年,我国首次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不需要人登顶测量。
B.2020年是我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
C.2020年,我国首次在珠峰峰顶测量中利用冰雪雷达探测仪测量冰雪厚度。
D.我国对珠峰共进行过6次大规模测绘和科考,每次都测得峰顶冰雪厚度。
17.文章一系列的数据映入眼帘,其中最显眼的是“21天内三次冲顶”、“150分钟停留峰顶创时间最长纪录”、“3个首次”。请简要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
18.从8848.13米到8848.68米,重测珠峰高度,有何意义?
【答案】16.B
17.示例:21天内登顶,150分钟的停留,让我们看到了登山人员在恶劣的环境中登顶困难重重,屡败屡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测量;3个首次,更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体现,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这些数字表现出登山人员的顽强毅力和团结合作、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也更加突出我国重测珠峰的科技实力,使读者信服。
18.示例:我国测量工作者对精确度的不断追求,正是体现科研工作者求真的态度,拼搏的精神,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的结果;重测珠峰,可以推进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也为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世界科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本次测量中高精度导航和遥感数据也会直接影响我们日常生活。
【详解】
【详解】
A.“不需要人登顶测量”说法有误,与原文“今年5月28日,随着8名攻顶队员完成顶峰测量任务,安全返回珠峰登山大本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顶测量阶段圆满结束”不符;
C.“2020年”有误,是“2005年”;
D.“每次都测得峰顶冰雪厚度”有误,与原文“1966、1968年,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合作,两次组队对珠峰高程进行测定,这两次测量未在峰顶树立测量觇标,也未测量峰顶冰雪厚度,高程也未公布”不符;
故选B。
2.考查对数据的分析理解。“21天内三次冲顶”写出登山队员们在零下20多度的顶峰温度,风速约为相同高度大风的两倍以上,失温、冻伤、被风吹走都有可能的情况下工作了“150分钟”,停留时间越长,体力消耗越大,对生命的威胁越大,突出环境的恶劣,登山困难之大,操作过程重重困难,而队员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迎接挑战完成测量工作。“3个首次”显示了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突显我国测绘技术的进步。这些数字都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表现了登山人员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可以使说明更准确,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3.考查重测珠峰高度的意义。根据文中所写“一方面,珠峰“新身高”数据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本次测量中高精度导航和遥感数据直接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如驾车导航、外卖点餐、物流快递等”。我国1975年、2005年、2020年三次测得珠峰的不同高度,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测量珠峰,以及对珠峰高程的多次测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求知探索精神,已成为人类了解和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2021·吉林·七年级期末)(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黍、稷、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所以,它被分在杂粮之中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的绿豆汤,就足以证明其对餐桌的贡献之大。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制成的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作用,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棍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棒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豆真如其颜色一样能为我们遮挡烈日,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⑧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便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⑨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净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⑩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农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只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百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有删改)
19.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作物,我国很早就开始种植绿豆了。
B.绿豆能解百毒,所以我们应该随身携带绿豆。
C.绿豆的淀粉细腻,制成的绿豆冰棍有疏松感,早年间很受人们欢迎。
D.夏天中暑之后,可以及时喝富含矿物质的饮品,但不能立即喝纯净水。
20.绿豆为什么屈居杂粮之列?
21.小明妈妈给家人喝的绿豆汤总是红色的,为此她非常烦恼。阅读文章,请给她几点建议,帮她解除这种烦恼。
22.大豆位列五谷,用它制成的豆类食品,其营养价值都比较高。仿照画线句,运用“且不说……单是”的句式,写一写大豆对餐桌的贡献。
【答案】19.B
20.围绕“营养成分和产量不如其它作物” 回答即可。
21.围绕“①用纯净水②用不锈钢高压锅③不要放置太久,要及时喝掉”回答即可。
22.符合题意即可。示例:且不说炒黄豆芽、炒干豆腐、炖大豆腐,单是豆腐脑,就让我们的早餐营养十分丰富,可见,大豆对餐桌的贡献之大。
【详解】
19.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根据选文第⑩段“《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百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等内容概括可知,绿豆虽有诸多功效,但并非“能解百毒”;
故选B。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选文第①段“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以及第②段“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可知,作者将绿豆与大豆、水稻、小麦的营养成分和产量进行比较,说明其“太过平庸”的特点,据此可知,绿豆之所以居于杂粮之中,在于其营养成分含量较低,产量也不高。
21.本题考查文本知识迁移。
由选文第⑨段“如果我们用纯净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可知,为避免绿豆汤变红,可使用纯净水,用不锈钢高压锅煮汤,此外,煮熟的绿豆汤不能久放,要尽快喝掉。
22.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
可根据第①段中“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的内容,运用“且不说……单是”的句式来改写。
示例:且不说那些黄豆芽、腐竹、人造肉,单是我们常常食用的豆腐、豆腐皮,就足以证明大豆对餐桌的贡献之大。


(六)2022·四川达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天空的表情(节选)
竺可桢
①《诗经》里说:“蝃蝀(虹)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变化。雨点直径若在一毫米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毫米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毫米,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②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③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④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23.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24.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若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25.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春游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我估计,春游那天不会下雨。”
C.一群游客登上凤凰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凤凰山的风景了!”
D.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答案】23.B
24.C
25.D
【详解】
2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完成此题需要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每一段的说明内容,再逐一分析选项,做出选择。由第①段“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可知,介绍的是虹与天气的关系;由第第②段“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可知, 介绍了晕与天气的关系;由第③段“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和第④段“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可知,这两段介绍了云与天气的关系。综上所述,文章主要说明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故选B。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根据原文第②段“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一句可知,大晕是高云所成,小晕是低云所成。
故选C。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
D.根据原文第③段“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一句,判断此项“快要下雨了”错误。
故选D。


(七)(2022·浙江金华·七年级期末)阅读评论,感悟成长
成长,就是自我超越
①悟空的生命历程,则象征着成长的另一重含义:成长就是不断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②悟空的人生,是一个不断挑战、不断否定、不断更新的过程。他原本是一只毛猴,在群猴的生存竞争中,当上猴王就是他的人生理想。凭着自己胆大,他发现了花果山、水帘洞,为猴群找到了洞天福地,于是如愿以偿,当上了美猴王,享有了猴界的九五之尊。
③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做上了猴王,孙悟空并不满足。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他希望突破生命的局限,跨过生命的禁区。他感慨: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④于是,长生不老成了他的梦想。为此,他离开家园,远涉天涯,云游海角,去寻找“佛与仙与神圣三者”,以求“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在市廛中,他学人礼,学人话,拜了师傅,有了名字,粗通了法术,并一笔勾销了生死簿上的名字。长生不老的梦终于实现了。
⑤做了猴王,超越了生死,孙悟空依然不满足,他还要绝对自由,要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这就有了与冥府、天庭和佛界的大战。就是这样个顽劣的猴子,搅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直到被压在五行山下。
⑥孙悟空的反叛象征着生命本能的力量,象征着人在青年时代的各种梦想和抗争。人说年轻气盛,年少轻狂,确实如此。气盛也好,轻狂也罢,说到底,在看似毫无章法、左冲右突、无所畏惧的挑衅中,他在寻找自我,寻求超越,寻求生命的价值。
后来,孙悟空被镇压了,失去自由500年。这是他成长的转折点。等到观音菩萨物色他去取经,孙悟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求索和建设。他告别了早年那极富破坏性的奋斗,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团体,融入更富有道德色彩的取经事业。这样一个天不服地不服的猴子,在取经途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敢、忍耐,让人刮目相看。一个成熟的人格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
成长,既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生命是一条流动的河,对自我的理解一旦停滞,便有陷故步自封、狭隘保守的危险。传统文化,无论中西,都更倾向于认为人都有一个先天的、固定的本质,相应的,也都有一个固定的人生模式。按照这个逻辑,人生之路从一出生就被固定了,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社会文化与教育,也天然的具有保守的一面,总是试图维护权威与偶像,诱导后来者走前人走过的路。多数人在有限的尝试和反叛之后,便偃旗息鼓,迅即落入了一代又一代人走过的老路,生命的潜能便在这轮回与循环中消耗殆尽。孙悟空的成长经历则昭示我们,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重建、不断超越的过程。只有走出第一步,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依然不放弃对自由的渴望,正是这种蔑视既成、渴望未知的挑战精神,才促使他走上成佛的道路。
⑨既不丧失自我的初心,又不失自我超越的力量,这就是成长的真谛。
(节选自余党绪的《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
26.“成长就是不断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总共出现过六个名号,他的名号变化史,就是一部成长史,请依据书中的情节填写下表。
名号
由来
我的解读
美猴王
因勇闯水帘洞被众猴拥立为王,原称石猴大王,后觉得“石猴”二字体不雅而改称。
象征修行的起点,意为心猿意马,说的是一个人修道,要真正降服和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心猿意马,自己的任性和野性。
(1)______
太白举荐孙悟空上天为官,玉帝官封。
孙悟空孙行者
孙悟空是拜入菩提老祖门下由恩师菩提赐名的。
孙行者是唐僧给起的法号。
象征修行的方式和路径。
(2)_________________
齐天大圣
(3)_________________
象征修行的终点,圣为入世的最高境界,佛为出世的最高境界,无论入世还是出世,都要成就最高境界
斗战胜佛
斗战胜佛是雷音寺如来赐予。


27.阅读选文,结合《西游记》原著,按括号中的要求答题。
(1)后来,孙悟空被镇压了,失去自由500年。这是他成长的转折点。(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这是他成长的转折点?)
(2)成长,既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请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几次离开取经团队的情节来印证这个观点。)
28.艾德勒、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强调:“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阅读《西游记》采用的技巧。
29.小明发现《西游记》中有孙悟空“骗”到芭蕉扇,牛魔王又“骗”回芭蕉扇,他们的“骗”里藏着智慧,可谓斗智斗勇。其实《皇帝的新装》中所有人也都与“骗”字有关,有骗人的,被骗的,不被骗的。《朝花夕拾》中衍太太“骗”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的情节等。一个“骗”字鲜明地塑造了文中所有人的形象和性格。你认为安徒生和鲁迅设计“骗”这一情节的目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26.弼马温要想修行得正果,光悟不行,没用;光行不悟,也没用。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成就自己,第一是悟,第二是行。悟中有行,行中有悟,悟不异行,行不异悟,才能最终修得正果。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一定智慧的头脑和强大的实践执行能力,才能取得成功。因在天宫被人侮辱愤而出走,回到花果山后自称“齐天大圣”,后天庭也封该职予孙悟空。
27.(1)孙悟空被镇压在五行山下之前,象征着人性的普遍弱点:狂妄、贪婪、高傲、永不满足、自以为是、为所欲为。被压在五行山下,历经磨难,修炼身心,定下这颗狂躁的心,从此可以去掉贪婪的欲望、愤怒的心态,野性也少了很多,虽然刚被唐僧解救之处,依然顽皮,经常不受管教,但在取经过程中慢慢成熟,经得起磨炼,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所以说这是他的成长转折点。
(2)【示例1】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示例2】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28.示例:我学会了精读和跳读。通过精读我仔细阅读了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情节,思考孙悟空借芭蕉扇为什么会遭到拒绝,思考孙悟空、罗刹女的语言特点;书中少数降妖除魔故事,套路雷同,情节简单则用跳读的方法进行阅读。这两种阅读方法相结合,我能抓住长篇著作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赏析,提高阅读效率。
29.示例:《皇帝的新装》以骗开始,以骗结束。安徒生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以及最后游巡时百姓因不想被认为愚蠢而纷纷称赞“皇帝的新衣”。安徒生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揭露皇帝昏庸以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也是对“虚荣”背后的“自我深度的迷失”这一人类固有和共有的人性弱点的批判,褒扬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而《朝花夕拾》中包含了鲁迅对往事温馨的回忆与对当时社会种种丑恶不合理现象的批判,衍太太无疑是鲁迅批判的对象。衍太太是故意怂恿我去偷首饰并变卖,还到处散布流言,败坏我的声誉,她的“骗”是带着恶意,这样的设计安排更能突出衍太太爱拨弄是非、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体现作者对其的批判。
【详解】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名著知识的掌握。
(1)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后被天界招安,玉皇大帝派他去管理天马,取“避马瘟”的谐,封他为名为“弼马温”的小官。
(2)孙悟空的第一位师父菩提老祖给他取名为“孙悟空”,意思是“悟”是“空”的,只“悟”不“行”,最终只能是一场“空”,不可能修成任何成果。因此第二位师父唐僧给他取了法号“行者”,意思是在“行”中修行,最终才能取得成功。“行者”靠行走、行动,在经历世事中修行,“悟”出世间大道,才能得到正果。
(3)齐天大圣的得名由来是:孙悟空得知“弼马温”的真相后,因嫌弃职位低卑,感到受了侮辱,一怒之下返回花果山,并战胜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的讨伐,接受独角鬼王的建议,自称齐天大圣,意思是与天帝平起平坐的圣者。
27.本题考查文章与名著内容的理解。
(1)第⑦段中“后来,孙悟空被镇压了,失去自由500年。这是他成长的转折点”,作者之所以这样说,结合③段中“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第⑥段中“孙悟空的反叛象征着生命本能的力量,象征着人在青年时代的各种梦想和抗争。人说年轻气盛,年少轻狂,确实如此。气盛也好,轻狂也罢,说到底,在看似毫无章法、左冲右突、无所畏惧的挑衅中,他在寻找自我,寻求超越,寻求生命的价值”,结合《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龙宫、大闹地府、大闹天宫等事件,可知他具有人类普遍存在的弱点:狂妄、贪婪、高傲、永不满足、自以为是、为所欲为。这些人性弱点在他被压五百年,尤其是经历了取经的千难万险后,结合第⑦段中“他告别了早年那极富破坏性的奋斗,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团体,融入更富有道德色彩的取经事业。这样一个天不服地不服的猴子,在取经途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敢、忍耐,让人刮目相看。一个成熟的人格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可知孙悟空终于压抑了野性,平复了躁动,克制了欲望。因此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是他人生路上成长的转折点。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离去与归来”。
根据“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可知,孙悟空第一次离队是因六个贼匪欲抢劫唐僧师徒的马匹、行李,却反被悟空打死,因受了唐僧的责骂,“受不得人气”的悟空一气之下纵身走了。后来悟空在东海龙王和观音的劝说下,回来保唐僧取经,由此可看出初期的悟空任性急躁,嫉恶如仇;
根据“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美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可知,第二次是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唐僧赶他走,后唐僧遭难八戒去请他时才知他心里一直放心不下师傅,得知师傅遭难后决定去救师傅,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对师傅忠心耿耿,由之前的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
根据“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可知,第三次是在“真假美猴王”情节中,唐僧赶他走,但是孙悟空忠心不改,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真的成熟了。
28.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方法。
《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内容繁杂,最适合用精读与跳读并用的方法来阅读。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举例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如:阅读《西游记》,要运用精读与跳读的方法,既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得到文学享受。如,阅读三调芭蕉扇时,我精读了作者关于人物关系的回叙,明白了孙悟空借扇遭到拒绝的原因,理解了借扇的艰难,阅读时重点了借扇的过程,而跟借扇关系不大的部分,如具体描写牛魔王赴乱石山碧波潭赴宴的部分,我就略过不看。值得思考处、值得赏析处就要精读。比如借扇过程中孙悟空和罗刹女的语言各有特点,值得精读并且细细鉴赏。至于那些打斗场面,多有雷同,我也不太感兴趣就跳过去不读。
29.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要根据《皇帝的新装》和《朝花夕拾》中关于衍太太的具体故事来分析两文中“骗”的实质。
《皇帝的新装》围绕两个骗子行骗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所谓“新装”从头到尾都是不存在的,是彻底的骗局,却把皇帝和大臣们骗得团团转,最终皇帝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谎言最后被一个小孩子戳穿,作者借此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朝花夕拾》的《琐记》一文中,衍太太“骗”小鲁迅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的情节,是对衍太太这类心术不正之人的揭露。根据原文中“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可见衍太太怂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流言,完全是她的恶意教唆,既教孩子学坏,又散布流言,搬弄是非,实在令人憎恶。


(八)2021·广西百色·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低碳发展
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
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所以,美国这种高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淘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14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理性、质量效益更高。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低碳发展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国。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
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迈向生态文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30.对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
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
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
3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语言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B.本文思路清晰,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合国外、国内的现实进行具体分析论述,充分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C.第②段列举了两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耗的事实,并结合我国进行了比较论述,从而证明中国不能模仿美国的高耗能发展模式。
D.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我国将逐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利用,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
32.下列对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统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B.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三匹马代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生动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D.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用三匹马代指,新颖别致,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答案】30.A
31.D
32.C
【详解】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A.由标题“低碳发展”和第①段“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可知,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
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是第③段论证的话题,是全文的一个分论点;
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是第④段论证的话题,全文的一个分论点;
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是第④段总结,并非全文内容总结;
故选A。
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结合第④段句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这里没有说“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
故选D。
3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与分析。
从四个选项来看,先判断该句的修辞方法,“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这句话是比喻句,是暗喻。中间用“是”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该句本体“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喻体“三匹马”,比喻词“是”。BD两项用了借代的修辞是错误的,A项“关系互相对立统一”与原文中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不符。
故选C。


(九)2021·重庆巫山·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绿色生态发展的一些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摘自语文统编教材七上《植树的牧羊人》一文)
【材料二】
巫山,走绿色发展之路
巫山脆李:巫山脆李有关负责人介绍,巫山脆李预计产量8万吨,预计产值则将突破6亿元。近年来,他们已成功注册巫山脆李、巫山纽荷尔、巫山魔芋、巫山庙党四个地理标志商标。逐步形成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中低山区域发展脆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的高、中、低林业产业带布局。
巫山红叶:巫山的山山岭岭,到处可见红叶坡、红叶谷和红叶岭……巫山红叶品种多、色彩艳、周期长,品种达200余种,以黄栌、乌桕、枫树为主;形状有手掌形、五星形、羽毛形、针形等20多类;色彩以火红居多,还有酒红、铁红、玫瑰红等20多种颜色。每年11月上旬起,红叶逐渐变红,一直持续到12月底。
目前,巫山县红叶景观林已达10万多亩,“三峡红叶”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巫山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依托三峡库周生态林建设工程,目前已着力引进红叶品种54个,加强红叶等生态景观林保护和补植,进一步打造全国知名红叶之乡。
巫山森林公园:众所周知,巫山有一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那就是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的巫山小三峡风景区,它也是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由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三段峡谷组成,这三段峡谷全长60公里,林木翠竹20000多亩。
事实上,巫山的森林公园并不止小三峡一处。梨子坪市级森林公园、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峡谷、大昌湿地公园和森林人家、葱坪湿地公园……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巫山境内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面积达161.84万亩。
据巫山县林业局2015年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巫山县当时拥有林地322.66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72.8%,森林蓄积总量5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林业总产值达8.5亿元。而现在,这项统计的数值正在逐步攀升。
(摘自华龙网-重庆晨报,记者张旭,选文有删改)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摘自百度网)
【材料四】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摘自“百度”网)
33.细读以上材料,选出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材料一中,“我”从1920年开始,每年都去看这位植树的老人,一直坚持到1945年,从而可以看出“我”对植树老人的敬佩之情。
B.材料二介绍了巫山红叶景观林的情况,目前巫山红叶景观林有10万多亩,红叶树有200多个品种,有20多种颜色,引进品种54个,持续红的时间近两个月,并在不断保护和补植,以进一步打造全国知名红叶之乡。
C.材料二说巫山在2015年就拥有林地322.66万亩,森林蓄积总量5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林业总产值达8.5亿元;拥有小三峡森林公园、梨子坪森林公园、大昌湿地公园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公园面积达161.84万亩。
D.材料四介绍了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杨善洲从担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开始就一直坚持义务植树造林,干了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
34.请从材料二中具体分析巫山县发展生态文明旅游的优势有哪些?
35.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三关于发展的主要理念。
36.结合《植树的牧羊人》全文,说说我们应该学习材料一中的艾力泽布菲老人和材料四中的杨善洲这两人的哪些意识或品质?
37.根据以上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就巫山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几点合理建议。(至少两条)
【答案】33.B
34.A.巫山红叶是一张靓丽的名片,红叶面积广、品种全、颜色多、周期长,能有效促进全县旅游事业发展。B.巫山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多而广,达161.84万亩;且层级高,有国家五A级风景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市级森林公园等,森林蓄积总量大,森林覆盖率高,很适合发展生态文明旅游。
35.材料三同时体现“生态文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这三个发展理念的要义。
36.A.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环保意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品质;B.应该学习他们默默无闻、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C.应该学习他们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自己力量的精神品质;D.应该学习他们执着坚守、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答对两点)
37.A.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业总产值;B.进一步发展农林产业,如低山地区的脆李、纽荷尔、柑橘等,高山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以及发展魔芋、党参等农产品和中药材产品;C.树立环保意识,做好垃圾分类,加强森林保护、河流清漂、垃圾合理处理等环保工作;D.进一步打造红叶旅游、森林公园旅游、天然自然景观及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如黄岩景区旅游、神女景区旅游、当阳大峡谷旅游、大溪文化旅游、大昌古镇旅游等。(答对两点)
【详解】
33.A.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中的“几乎”一词可知,“我”并不是每年都去看这位植树的老人;本项“每年都去看这位植树的老人”表述有误;
C.根据【材料二】第七段“据巫山县林业局2015年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巫山县当时拥有林地322.66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72.8%,森林蓄积总量5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林业总产值达8.5亿元”可知,在巫山县林业局2015年的一份数据统计中并未体现本项所说的“拥有小三峡森林公园、梨子坪森林公园、大昌湿地公园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公园面积达161.84万亩(第六段)”;
D.根据【材料四】“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可知,杨善洲是在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才开始义务植树造林;而并非是在“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时开始义务植树造林;
故选B。
3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巫山红叶:巫山的山山岭岭,到处可见红叶坡、红叶谷和红叶岭……巫山红叶品种多、色彩艳、周期长,品种达200余种”,第三段“‘三峡红叶’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可知,巫山红叶是一张靓丽的名片,红叶面积广、品种全、颜色多、周期长,能有效促进全县旅游事业发展;
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巫山森林公园:众所周知,巫山有一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那就是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的巫山小三峡风景区,它也是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第六段“巫山境内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面积达161.84万亩”,第七段“据巫山县林业局2015年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巫山县当时拥有林地322.66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72.8%,森林蓄积总量5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可知,巫山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多而广,达161.84万亩;且层级高,有国家五A级风景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市级森林公园等,森林蓄积总量大,森林覆盖率高,很适合发展生态文明旅游。据此概括巫山县发展生态文明旅游的优势即可。
3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材料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体现的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
【材料三】“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体现的发展理念是“节约资源”“环境保护”。
36.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联系《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联系【材料四】“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可知,艾力泽布菲老人和杨善洲都具有环保意识,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为了将家园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我们应学习他们绿化荒山、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品质;
联系《植树的牧羊人》原文“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联系【材料四】“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可知,我们应该向艾力泽布菲老人和材杨善洲学习他们那执着坚守、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联系【材料一】第三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植树的牧羊人》原文“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材料四】“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可知,艾力泽布菲老人和杨善洲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只为家园建设得更加舒适美好,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学习他们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自己力量的精神品质。
37.本题考查建议。注意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对巫山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合理建议。
根据【材料二】第七段“据巫山县林业局2015年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巫山县当时拥有林地322.66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72.8%,森林蓄积总量5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林业总产值达8.5亿元。而现在,这项统计的数值正在逐步攀升”可提建议为: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业总产值;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近年来,他们已成功注册巫山脆李、巫山纽荷尔、巫山魔芋、巫山庙党四个地理标志商标。逐步形成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中低山区域发展脆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的高、中、低林业产业带布局”可提建议为:进一步发展农林产业,如低山地区的脆李、纽荷尔、柑橘等,高山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以及发展魔芋、党参(庙党)等农产品和中药材产品;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巫山县红叶景观林已达10万多亩,‘三峡红叶’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第六段“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巫山境内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面积达161.84万亩”可提建议为:进一步打造红叶旅游、森林公园旅游、天然自然景观及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
根据【材料三】“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可提建议为:树立环保意识,做好垃圾分类,加强森林保护、河流清漂、垃圾合理处理等环保工作。


(十)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问一号,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的探测器,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天问一号于2020723日在文品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逸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天问一号于20212月到达火星附近,实施火星捕获。2021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进行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2021611日,中国四家航天局举行了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因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着巡合影等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627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和巡视探测系列实拍影像。其中,祝融号火星车火星表面移动过程视频是人类首次获取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过程影像。2021118日,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实施第五次近火制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
(选自《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材料二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做客《白·问》,对话白岩松。
去火星是为了提升人类自身的能力张荣桥认为,就个人观点,去火星是为了提升人类自身的能力。人类必须通过这些重大的、前瞻性的科学探索活动,来提升技术,培养人才,提升对未知世界的认知。所以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提升我们人类的自身知识,从国家角度来讲,就是要提升国家的能力。
火星移民要科学看待在张荣桥看来,对于科幻小说里经常提到火星移民,一定要科学看待。
他认为,移民火星可以作为科学幻想,但是谈火星移民工程是不科学的。如果我们有改造火星的能力,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花点时间精力把我们的地球打理得更好?火星的环境跟地球相比差远了,连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都没有,温度跟地球相比更为恶劣,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难以保证。
眼泪有甜有咸看到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后,张荣桥和很多工作人员在现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表示,眼泪有两种成分:
一是激动,因为我们经过了6年的研制生产,往发射场坚持了110多天,发射完之后又飞行了202天,之后在环火轨道又日夜坚守了93天,为的就是今天的成功着陆,这个目标我们如期实现,这也是我们完成了对国家的承诺。
另一个是释放,这么多年为了一个目标;我们全体研制成员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成功了之后得以释放,所以眼泪有甜有咸。
不少网友表示,看到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是中国人都会流泪的程度
(选编自中央电视台2021515日《白·问》)
材料三
相比于华为公司注册了几乎整本《山海经》:麒麟,鲲鹏,昇腾,凌霄等等,中国航天人也很浪漫:载人飞船叫神舟,气象卫星叫风云,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火星车叫祝融,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叫悟空,全球低轨卫星星座系统叫鸿雁,把它们送往浩瀚星空的火箭叫长征……
有网友表示这些名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一头雾水,但中国人看了却如吃饭般平常,心领神会,不觉有它。让传说变成现实,化腐朽为神奇,延续先贤的智慧,这是中国人一听就懂的文化血脉,浪漫上千年。
(网络素材整理)
38.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探测器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B.火星车对火星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进行探测。
C.天问一号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形像图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D.国家航天局发布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和巡视探测系列实拍影像,属于人类首次。
39.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从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到着陆火星表面前后耗时7个月左右。
B.中国的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与个人没有什么关系。
C.为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的这一刻,全体研制成员们多年来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D.“神舟”“风云”“祝融”等具有国际视野的命名,体现了中国人对广袤宇宙的浪漫想象。
40.有网友认为张荣桥设计师在节目中的言论互相矛盾:一方面他认为,如果我们有改造火星的能力,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花点时间精力把我们的地球打理得更好;一方面他又认为,人类必须通过天向一号这些重大的、前瞻性的科学探索活动,来提升技术,培养人才,提升对未知世界的认知。你认为张荣桥设计师的言论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38.D
39.C
40.示例一:不矛盾,张荣桥设计师言论,前者是就现实的客观情况科学考量,后者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和未知世界探索的角度着眼,两者的出发点不同。
示例二:不矛盾。张荣桥设计师的言论看似矛盾,其实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前者是指火星移民,后者是指去火星科学探索。
【详解】
38.本题考查信息筛选。D.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和巡视探测系列实拍影像。其中,祝融号火星车火星表面移动过程视频是人类首次获取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过程影像”可知,有关键词“人类首次获取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过程影像”选项错误。故选D。


39.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辨析。A.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品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逸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和第三段“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附近,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可知,“7个月左右”错误;
B.结合材料一第三段“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可知,“与个人没有什么关系”错误;
D.结合材料三第二段“让传说变成现实,化腐朽为神奇,延续先贤的智慧,这是中国人一听就懂的文化血脉,浪漫上千年”可知,“神舟”“风云”“祝融”都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命名,“具有国际视野的命名”错误;
故选C。
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二第四段“移民火星可以作为科学幻想,但是谈火星移民工程是不科学的”可知,张荣桥所说“如果我们有改造火星的能力,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花点时间精力把我们的地球打理得更好?”是针对现实客观情况的科学考量,是说火星移民的不科学,因为“火星的环境跟地球相比差远了,连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都没有,温度跟地球相比更为恶劣,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难以保证”,是站在客观现实的角度来谈的;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去火星是为了提升人类自身的能力”可知,他认为“人类必须通过这些重大的、前瞻性的科学探索活动”的原因是“提升我们人类的自身知识,从国家角度来讲,就是要提升国家的能力”,这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角度来谈的。因此,二者并不矛盾。


来源 | 网络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