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沉浸式研学刺桐城里的非遗世界

发布于 2021-03-27 22:18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泉州以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历史为轴心,以丰富独特的海交文物,生动地再现我国古代悠久辉煌的海洋文化。泉州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1项,涉及民间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技艺、医药、民俗等,其中世界级“非遗”4项,国家级非遗34项。


非遗文化稀释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丰富性、生动性与多样性既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又在推动着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播与创新。非遗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源泉,它虽是历史的传达,却不是对过往的著迷,而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活化。



目的地:刺桐时代村


刺桐时代村,面积逾15,000㎡,还原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集中展示富有闽南地域特色的生活场景、民俗风味与乡土风情,是福建省内乃至全国区域少有的复兴千年历史景象的怀旧主题景区,集中展示富有闽南地域特色的生活场景、民俗风味与乡土风情,结合沉浸式历史体验,让每一个到来的学生都感受不一样的刺桐古文化,传承古刺桐千年历史风情。


数十种非遗技艺及多门类民间工艺美术项目在此传习,刺桐时代村邀请国宝级工匠入驻,示范创作,推广教育。泉州是非遗大市,特别设置的非遗互动环节,让初次来泉州的游客、开展研学之旅的学生、专题探访的社会团体等,亲身体验花灯、糖画、妆糕人、金苍绣制作。


 


— 精彩内容 —




★ [开营仪式] 


欢迎来由石狮市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四百多名的同学来到刺桐时代村,活动开始由欧森研学本次活动的总营长吴文杰老师带领本次共17位导师和大家介绍分组,同学们在总营长的带领下划分为按团、营的队伍形式,整齐有序的在广场上迎接这一次新奇又寓教于乐的研学之旅。


在做好“安全”和“玩得开心并且有所收获”的约定之后,总营长给大家介绍“刺桐港”的由来,由于古时泉州海外交通关系繁荣而被移植进入到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在五代时期,刺桐的种植已经遍布泉州各地,当时的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极为茂盛,因此泉州又称为“刺桐城”;



 ★ [欢迎仪式-火鼎公婆] 


在介绍完行程以后,我们为来到刺桐时代村的伙伴们准备了特别的欢迎仪式“火鼎公婆”传统泉州民间庆典、迎神赛会踩街仪式,以此来让学生们更快的体验不一样的刺桐文化,《火鼎公·火鼎婆》舞蹈寓意深刻,颇具历史、现实意义价值。从该舞蹈的表现形式上看,“火鼎公火鼎婆”的乐观爽朗性格,风趣幽默的神态是人们成功后的一种感情抒发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火鼎踩路”表达了人们对扫除一路污浊、驱除疾疫、驱邪镇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求,有“烧去千灾,迎来百福”之意,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闽南地区和台湾金门的结婚风俗中,新娘需跨过投盐燃木的围炉(火炉),方能进入男家,这习俗取义于投盐之火旺且能避瘟疫。那熊熊燃烧的锅火也喻为当代人民群众生活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愉悦情趣。


 


★ [沉浸式体验-市井十州人] 


在刺桐时代村的课程体验区别传统观看表演的形式,课程设计根据刺桐时代村的主题环境和故事背景,打造成"沉浸式研学教学模式",安排研学导师化身NPC,以故事串连,让同学们获得更多互动体验,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寓教于乐的基本目的。同学们深受吸引,现场反应活跃,兴趣浓厚,主动学习意识非常强。


同学们用互动的方式去探索了解古代市舶司的职能,感受古刺桐码头的繁华景象。齐集市舶司外广场,进行不同国家语言文化交流,进入宋代刺桐港市井小巷,寻找来自海上丝绸之路不同国家的外国商人,与“市井十洲人”各类NPC进行沉浸式互动体验,让自己化身为古刺桐人探索独特的文化魅力。


 


★ [国家级非遗-提线木偶] 


被赞誉为“让木偶活起来”的福建提线木偶戏,即“嘉礼”戏,又称“加礼”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嘉礼”、“加礼”,意即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福建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因此,泉州自古以来便称提线木偶戏为“嘉礼”戏、“加礼”戏。


 

同学们在观看非遗表演“猴趣”的过程中被非遗技艺大师的精湛手艺所折服,不断发出尖叫声、惊叹声,在精彩的剧目表演过程同学们沉浸在自己的非遗世界中,在我们非遗技艺大师表演完以后,邀请同学们上台体验亲身提线木偶的操作,并与非遗大师亲近认识,真正体会到了“工匠精神”,每一种手艺,每一个环节都有道德约束与规矩,认同自然、尽善尽美。


 


★ [非遗探索-体验式学习] 


由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闽南传统文化一定离不开“工匠精神”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刺桐时代村发掘闻名中外的泉州非遗;


 

同学们通过研学手册上的任务卡,在刺桐时代村内探索数十种非遗技艺,感受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艺术冲击,通过研学导师绘声绘色的实地讲解让同学们对非遗有更深刻、直观、全面、系统的了解。体验“工匠精神”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刺桐时代村发掘闻名中外的泉州非遗;




★ [非遗手工体验-妆糕人] 


“妆糕人”源于中原的“捏面人”,又称“面塑”,在台湾、泉州等地又称“米裸雕”、“糯米尬仔”。该项技艺距今至少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在说起“妆糕人”,也许很多闽南人也会觉得陌生,但是说起儿时的玩具,便立刻会有一种记忆浮现:在人潮汹涌的街头,驻足看着一团面泥在师傅的指尖变幻出各种形态——或是裙裾飞舞的嫦娥,或是驾着筋斗云的孙悟空——然后满心欢喜地也想带一只回去。那时候,一个“妆糕人”对同学们来说,是很了不起的玩具。


 

这一次我们的同学们要自己亲手去制作一个属于自己了不起的非遗“玩具”,同学们用一把小剪刀、一个小梳子、竹签、铁线以及五颜六色的面团,还有一小罐加了油的蜡,和万花筒一样的工具包去制作非遗传统技艺。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了解泉州百年非遗项目,领略非遗工匠精益求精,专注匠心的“匠人精神”。




★ [闽南美食手工-麻吉阿公]


庥糍是我国南方的传统民间美食,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雪白的糯米团,包入花生芝麻等馅料,口感绵软细腻,食之甜而不腻营养丰富,老少咸宜。"麻吉阿公"这个名字,来源于建国初期远从南洋回国的"阿公"。太阿公自幼在南洋长大,逢年过节,长辈们就会做一些传统小吃,也让太阿公自小就对这些点心怀有特殊而深厚的感情。长大后,太阿公做起了麻糍生意。后来,太阿公将手艺传给阿公,阿公又将家族传承的麻糍制法传承后辈,"麻吉阿公"就此诞生。


 

同学们带上手套,撸起袖子立志每人必须完成5个麻糍手工制作,用双手来感受闽南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透过饮食文化,可以折射出中国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甚至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在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之余留下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感悟。


 


— 回顾与总结 —




通过本次活动,达成研学旅行的三大核心元素为 "人、地、课",因具备教育属性更是以"人"为本。研学导师团队是基础的,应充分利用好在"地"特色,研发兼备知识、技能、素养方面具有趣味性的"课"程。这次充份发挥刺桐时代村的主题环境和故事背景,打造成"沉浸式研学教学模式",安排研学导师化身NPC,以故事串连,让同学们获得更多互动体验,充份发挥校外教育寓教于乐的基本目的。




- 研学预约与咨询 -

基地地址: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少林路385号


预约电话:

小欧老师:180-5985-1090

大大老师:177-6400-2562




     欧森研学            x              刺桐时代村 

 联|合|打|造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