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课为媒 走进梧桐 ——记连江县小学数学郑木木优秀教师工作室送教活动

发布于 2021-03-29 16:44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走进梧桐

我 们 以 课 为 媒

    




      为了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共同探讨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助力学生数学思考,近日,工作室一行以课为谋,走进美丽的永泰梧桐中心小学开展“送教送培”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共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由工作室王焮老师执教《平均数》。

01

《平均数》

SPRING



      《平均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感悟求平均数的需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探究平均数的意义,领悟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让学生经历体验、思考、表达的过程,亲历有意义、有深度思考的数学学习之旅。


一、精心设计情境,引发数学思


      本节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分钟投篮比赛导入,王老师精心设计了“小城三次均投中5个”的特殊数据,以此促进学生寻找几个数据的代表值,自然建立起用“5”代表他的一般水平最合适的心理倾向,为平均数意义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二、给足探究时空,激发深入思考


      在寻找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时,王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和交流。教学时,王老师利用“小林三次投篮的个数都不相同,又该用哪个数来代表小林一分钟的投篮水平?”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了“移多补少”法,接着问“用哪个数来代表小恒一分钟投篮的水平?”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移多补少”法,又引发了“求和均分”法的思考。紧接着,王老师又创设了自己投篮4次的情况,巩固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方法的掌握。同时,通过3组数据的对比、观察,“量”带来了感悟,平均数的敏感性、虚拟性、区间性等特点在观察、比较、交流、思维碰撞中得以充分体验。



三、巧设生活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中,王老师既重视“平均数”含义的理解、求法的掌握,更重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通过“统分员的智慧”、“警示牌的思考”、“年龄中的学问”三道练习题,给以学生充分表达的时机,暴露学生的思维,提升思维水平,从而充分理解:平均数能反映整体水平,但并不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平均数的敏感性;平均数比最大值小,比最小值大......。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提升了思维水平。



      整节课,王老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什么是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思辨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在思考中让学生变得更智慧,在表达中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02


《走进教材 走进思考》


     第二环节,郑木木老师结合王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和工作室成员上课的实例,做了《走进教材 走进思考》的交流分享。分享中,郑老师以“如何走进教材,关注学生思考?”为话题,与老师们交流,达成共识:版本对比,读“通”教材;理解文本,读“细”教材;整体感知,读“透”教材;创造使用,读“活”教材。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让知识与技能承载着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思考。每一节课都是一颗“种子”,这个“种子”可能是一粒“新种子”,也可能是已植下的“种子”。而每节课或是对获取知识方法的累积,或是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提升,或是对数学思想的再发展,再完善,总存在着一种提升学生素养,增长学生智慧的“种子”,我们要基于儿童,关注儿童的数学思考,让每个学生成为理性至上,言必有据,严谨认真的数学人。



      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丰富,交流深入,扎实有效。带给老师们的是思考,是彼此的提高,是专业化的发展。我们还将继续带着数学人独有的眼光、思维,去交流,去感受,去赋予孩子们丰富的数学体验,让数学融入生活,让思考继续发生......


撰稿:王焮

审稿:郑木木

编辑:蔡平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