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备考】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需注意的问题

发布于 2021-08-18 19:30 ,所属分类:高考数学学习资料大全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多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引导考生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并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


作文是高考的重头戏,分值60分,比重非常大,可以说作文的成败关乎语文的成败,关乎高考的成败。但很多考生的分数都在切入分上下徘徊。那么,如何在紧张的高考气氛和特殊的写作空间中写出与众不同、能得高分的作文呢?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审题立意,统揽全局著文章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做到由表及里,咀嚼材料里暗藏的人生哲理和治事理念。如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命题材料层次分明,有半文言色彩,共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总起,是题目的背景,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体育研究”“体育之效”。第二个层次是“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任何事物也是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中的,“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告诉考生强与弱不仅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转化的关键在于后天的行为是“滥用其强”还是“勤自锻炼”。第三个层次是“因此"之后的看法—“不必自喜"“不必自悲”。对于生而弱者,要坚信“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条件就是给自己插上最硬的鳞片,那就是自尊、自信、自强。考生只有看懂这三个层次,才能明白:材料虽立足体育之“体”,但其实是要让考生谈强国之“体”,即由强体之路谈到强国之路。如果仅仅从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角度去谈,思路未免显得狭窄。


2.强化理性思辨,立意深刻显哲思


目前,语文学科素养除了一如既往地抓住审美、语言和文化三个方面之外,思维也是考查的重点,特别是辩证思维。所谓“思辨”,就是要在充分考察事物的具体背景、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做出具体的判断。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中具有思辨色彩的“强与弱的转化条件”就是写作重点。除了辩证思考外,考生还要学会用成长型用维去看待强与弱的转化关系。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唯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在构思过程中需要分别用到运动发展、辩证思考、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哲学思维。当然,除了提升思维品质,考生还要学会用家国情怀、生活哲理、人文意蕴、历史变迁等内容来提升主旨,使文章理性深刻。


3.内容丰富新颖,语言真挚育温情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考场作文的功夫也在平时。平时注重作文素材的广泛积累,考场上才能够信手拈来。像天宫一号、三星堆、新疆棉花、扶贫政策、疫苗接种、抗美援朝精神、“三牛”精神、《觉醒年代》等素材都可以运用到“强与弱的转化这个主题的写作当中。人物素材,比如袁隆平、吴孟超、张桂梅,以及抗击疫情人物和"感动中国”人物等也同样值得。同时,2022届考生平时还应多时事热点,《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时评,增强自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识。有了平时积累的时新素材再配以或慷慨激昂或隽永含蓄的语言风格,加之以遒劲刚健的书写,文章定会产生独特的魅力,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最终获得高分!


4.书写整洁美观,卷面清爽悦人心


从近年来高考作文阅卷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高分作文(55分及以上)都是书写与卷面极佳的优秀之作。书写和卷面给阅卷老师第一观感,也是基础等级的表达项中的重要评分标准,有直接的赋分项。因此,有必要提醒新一届考生注意的是,务必高度重视书写与卷面。当然,对于已经升入高三且书写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在忙碌的高三阶段单独练字的时间不多,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适当矫正书写习惯,提高书写基本功,也并非不可能,书写与卷面很大程度上与态度、习惯紧密关联。平时完成作业时,就要力求书写清晰,做到卷面整洁,有辨识度;平时各类考试要训练自己的书写注意力,矫正不良的书写习惯,有意识地提升书写质量。

写好考场作文需要做到哪“三文”?

原创杨胜利语文师说

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换句话说,考场上被认定的好作文应该有什么样的特征?这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也是写作教学中绕不开的问题,经常困扰着一些学生。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这是全国很多省市评价考场作文的整体要求。因此,考生写好考场作文,宏观上要努力做到“三文”。


首先,是文风端正。有人说,作文先做人,文风看作风,文品看人品;古人强调“文以载道”。文章是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是胸怀境界的体现。考试作文不仅是对一个人文字基本功的考查,更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体现。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正处在“抽穗拔节”的关键时期,首先要做一个思想健康、志趣高雅的人。写作中体现的思想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要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给定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


另外,文风端正还体现在写作的态度上。无论是考试作文还是平时练笔,都要认真对待,除了思想健康、内容合题,考生还要注意卷面整洁,书写即使不能做到美观,也要尽量确保字迹清晰、工整,易于辨认。写作文不是考生“书法的秀场”,那些龙飞凤舞的“狂草”、歪歪扭扭的“蚯蚓体”、点墨涂抹的“蝌蚪体”、符号夹杂的“火星文”……并不能给阅卷老师带来美感,只能降低作文的等级。


其次,是文脉清晰。好的作文应该做到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近几年,考场作文多以议论说理为主,考生除了做到观点鲜明,还要有“建模”意识,体现一定的逻辑性。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例,一般要结合材料分析,通常采用“引-议-联-结”的模式,或者大致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地展开,尽量把观点推向纵深。


在教学实践与作文评价中,有一些过分追求、崇尚“个性化写作”的人对“模式化”作文存有某种偏见。其实,考场情势局促,写作时合理借鉴“模式”无可厚非,因为“模式”本身也是逻辑思维的一种抽象总结,关键是如何运用,努力做到扬其长,避其短,增其色。对于所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如果借用“模式”行文,也要有切合材料的分析、评议,可以拓展引申,对材料最好做到“不离不弃”,借鉴“模式”而不死扣模式,比如分解论点,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赋予相关概念、话题以内涵,而不仅仅是硬贴标签。


最后,是文气顺畅。关于“文气”,古今文论中有很多种理解和阐述,一般指贯穿在文章里的气势、气韵,或文章的连续性,它要求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文气与文风、文脉相与为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那些获得高分的作文除了文从字顺,大多数也是语言生动、文采斐然的,或引用名言、化用诗句,颇具文化内涵;或运用成语词组,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或长短句交错、整散句结合,语气、句式灵活多变;文章遣词用语典雅,透着书卷气息、文化气息。


我们平时学习的相关修辞手法都可以自觉运用在写作中,还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成语、诗句;在句式的选用上,考生可以灵活一些,长短交错;语气表达上,除了常用陈述句,还可适当地运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让文句激荡着情感。


文无定法,贵在得法,评有章法,面对时代大文章,愿考生们胸中有丘壑,笔底生波澜。





2021年高考作文全国甲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新课标大语文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田翠

云南弥勒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20年。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 /责编:梁音

审校:罗莉 / 美编:李悦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 “新课标大语文”gongzhong号。


命题方向

责任担当:国家认同 社会责任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积极向上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勇于探究 理性思维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看,设题人有意迎合今年的特殊性。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是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年等。这些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族振兴的强烈希望,崛起的势头势不可挡。对此考生应围绕新时代下开启新征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代展开议论。


2.典型任务的限制。“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考生应辩证地看待“可为与有为”的关系,“可为”可以看作一个人对自身责任的自觉认识,而“有为”则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责任的自觉担当。考生应写进从先辈身上汲取精神的滋养和激励,让后辈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大踏步走在新征程路上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3.价值判断的限制。一个人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成长在一个新时代中的责任,才能够产生决心和动力,并做出有为之事。对此可赞颂坚持不懈、奋斗不息、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做事的人。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是让大家注意现有社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躺平族”“佛系主义”等不切实际,缺少能直接做事、脚踏实地,空话大话喊口号的人,对此类人可进行对比,有力指摘。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应以新时代青年的身份写作,并传承且发扬艰苦卓绝、廉洁奉公、不误虚名、实干躬行等精神。可以写“可为与有为”的涵义和精髓;也可以写如何做一个“有为”青年;可以写先辈浴血奋战、慷慨就义的革命精神对自己的影响,呼吁大家扬“革命精神”做“有为”青年;也可以从“可为”到“有为”的历练,进发新征程。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考生可在“可为”基础上,除了凸显“可做”外,还可思考不可做时,或是没有条件时该怎样做,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联想相关素材,如毛相林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深深凿出一条“天路”。如截肢老人登峰的夏伯渝,他的五次登峰,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没有不可能,只有不愿为,有可能就勇往直前”。也可联系当下的一些非主流思想进行对比,激浊扬清,思考“可为与有为”在当下的必要性。

3.表达方式开放自由的。考生可以就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展开讨论,进而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夹叙夹议,在表达先辈故事中分享自己的自豪,呼唤各位青年学子明确各自肩上的责任,与祖国携手共进,进而引发情感的共鸣。


解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引述话题背景。二是任务要求。材料一开始提到“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可见这句不仅是总领句,还是一句关于写作方向的要求。材料将青年的成长和发展置身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考生写作时须明确出“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涵义和精髓,也就是后辈应该继承和发扬先辈的革命传统,爱国、爱人民,持之以恒地奋斗精神。


如何从先辈那里汲取精神力量呢?材料列举出种种表现,如我们唱歌、我们学习、我们读作品,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共同感触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


厘清写作任务:其一,如“结合以上材料,进行思考”。这明显提示考生,写作时应结合材料的涵义、情感等方面来构思作文,不能脱离材料的话题。其二,围绕“可为与有为”主题展开思辨、写作。要求考生辩证考虑“可为与有为”之间的关系,“可为”是积累,是奋斗;“有为”是理想,是追求。“有为”少不了“可为”,若是“可为”之事都不愿做,哪来的“有为”呢?“可为”是开始,是过程;“有为”是升华,是结果。“可为”可以作为,规矩所约;“有为”有所作为,一番努力,拼搏向前。不管怎样,“有为”应是青年学子孜孜不倦地追求,是热忱坚持得来的,是艰苦卓绝奋斗得来。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创造“可为”,力争“有为。

2.汲先辈精神,化大有可为。

3.立鸿鹄之志,实现大可为。

4.不以善小,由“可为”变“有为”。

5.赓续革命传统,发扬青年“有为”精神。

……


偏题立意:

1.学习革命先辈。(只谈精神,未准确抓取核心信息立意。)

2.做新时代青年。(话题放大,立意方向偏离。)

3.修身正心,做有为青年。(只谈“有为”,偏离题意。)

……


下水文

伟大时代,当可为变有为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可为的时代。


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代青年可谓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最广阔的发展舞台。在这样的际遇和机缘里,可为变得尤为重要。


可为如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能因为它小,我们就不愿去做,凡成功者,都是咬着牙一件一件把事做下来。不能因为它难,我们就自暴自弃。明知不敌,也要亮剑,想尽办法创造条件,也要上。而不是躲在阴暗角落黯然神伤。


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百年沧桑,遭遇多少深重苦难。荦荦大者,筚路蓝缕,慷慨无悔。居于生命的最高地的爱国精神,激励了多少志士热血。我们不能忘泱泱大国在战火洗礼中的涅槃重生,不能忘先辈曾受过的伤都成了如今肩上的勋章,更不能忘感恩祖国育吾辈。身在锦绣美好年代的我们,当以披星戴月,追随先辈脚步,把人生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之伟业,在国家、时代以至人类的浪潮中,大有作为,回报祖国。


当然,大有作为的青年少不了“可为”,“可为”是为“有为”积累经验,“有为”是“可为”的升华,是成就、是精英。


有为不是一蹴而就,但凡“有为”青年都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修为而来。正如“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所谓“诚意”,当以爱国热忱为先,让可为变有为。


当我们唱起了熟悉的《少先队队歌》时,“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学校的教育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处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因为爱国是一种不计得失的深情,是屹立不倒的信念,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丈夫”精神。青年后辈,更要身承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直面挑战,把握机遇,铸我强国。


所谓“正心”,当修身正其心,让修为变有为。


人的一生,不该靠华丽的出场扬名,不该靠飘渺的谢幕献声,而要靠不断的搏击和奋斗来赢得掌声。华为的一颗明星,李一男,15岁进入大学,22岁硕士毕业,并遇上了任正非。他奋斗不止加速成长,四年后成了最年轻总裁。如此荣膺,是普通人或许一生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度;北大“疯人院”里,几十年难遇的数学天才韦东奕,孜孜不倦地穿梭在艰深晦涩数学符号里;极地里孜孜以求每一粒种子的钟扬,15年时光,或许别人是为了仕途,头衔,而他只做一件事,为人类建立“种子方舟”,直到生命最后仍至死不渝地坚守在青藏高原。这一切的非凡难道不是他们“修身正其心”得来的吗?虽然我们难以企及那样的高度,但修为是青年后辈一生该有的必修课,请记住,能修其身的有为青年,当是能够承受打压,却处之泰然,锻造强悍内心的人;能正其心的有为青年,当是热忱爱国,厚积薄发,以智慧勇气收放于心,肩挑重担外放于伟大民族的人;真正有为的青年,当是历经坎坷,仍身怀赤子之心,为国家昌盛贡献绵薄之力的好青年。


可为是简单,是应该,更是经验积累;有为是结果,是非凡,更是一生修为。有为青年,不在于有多高的天赋,而在于能够以马为梦,披荆斩棘,勇于当先,正心诚意。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