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胖胖的新课标学习日记

发布于 2022-06-22 00:58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夏/至/未/至

SUMMER TIME

THE

SUMMER

[夏至未至 ...捕捉美好日常]

今日夏至,学习了2022版新课标的“评价建议”部分,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感触,有所思考,又觉得这些思考较为零碎,于是想整理梳理后进行记录。

还记得大学里学习课标,是在李梁教授的一堂课上,期末考的时候,背着学姐给的复习提纲,本身对于“背书”这件事也不是很擅长,考完就全抛于脑后了,没有做到真正理解;大四考编的时候学习课标,那会学的应该是2011版,自己对于课标学习的核心,就是去背“学段目标”,盯着学段目标死记硬背,对于一些课程理念性的东西是忽视的。当然,那时候也没有实践教学经验,看到一行文字,真的就只是一行文字,无法联系实际去理解,更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

如今,积累了三年不长不短的教学经验,2022版课标问世,算是我第一次真正去学习新课标,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施,跳过了费解的“六大任务群”,浏览了一遍。结合自己三年来的教学体验和家校沟通,还是有所感触,特别是“评价建议”这个版块,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思绪。

“评价建议”这个版块是“六、课程实施”部分的第二版块,在整册新课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和我们日常教学生活有着重要相关性的一个版块。“双减”以来,对于“评价”的要求提高了。我们以前常常会把“评价”归结为简单的“考试”,而现在对于“考试”这两个字,总是想方设法回避,但是今天看新课标的时候,评价建议部分的第二行就提到了“考试”: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


昨天在手机备忘录记录下这样一条心情:“学习是一个自发而主动的过程,培养学习能力首先培养的一定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唯分数论’无疑是狭隘的,但是考试成绩也是检验学习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量化指标。考试成绩不是目的,而应当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写下这条心情的时候,我也很矛盾。在表达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自己及周围日常生活的一地鸡毛,甚至有时候可以用“狰狞”来形容。



首先谈谈“考试”
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了考试,每次考完,老师是要让家长签字的,家长签字的背后,其实是告诉家长,让家长自己孩子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一张考得好的试卷,往往与喜悦相伴;一张考得糟糕的试卷,甚至还会被揉作一团,又打开,在皱巴巴的试卷上签下代表着愤怒的签名。有些试卷简单,分数考得高;有些试卷很难,分数很低,也是检测出了自己知识的漏洞,学得不够扎实。在一次次考试中,我不断成长。经历过的大型考试,当属“中考”和“高考”,再是大学毕业后的“教师编制考试”。社会有贫富差距,而考试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样的试卷,一样的时间。考试,给了许许多多普通人机会,改变人生、创造新的生活,从自己打小生活的地方走出去,更完整地去了解这个世界。正因如此,现如今,“考试”依然被需要着,一是检验成果,二是选拔人才,“二”也包含在“一”中,因为“人才”也是教育的“成果”。

第二谈谈“成绩”
入职第一年的我,很迷茫。现在回忆起来,简直是有些年少轻狂,对于学生的成绩十分看重,似乎是形成“为了考试成绩而教学”。对于课后作业、考试卷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备课、上课的重视程度,不放过学生的每一道错题,不停地补差、补差,每天都在“补差”中度过。现在回过头,知道了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就是不扎实的,就像给了学生一块充满“破洞”的布;想要通过作业和考试来发现自己的教学漏洞,再不断回头对知识进行“修补”,往这块“布”上打“补丁”,最终,学生得到的布是一块“完整”的打着补丁的布。本末倒置,也不过如此了。

教六年级的时候是这样,同样的教学方法也带到了一年级。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教学方法,是需要依靠大量的题海来不断巩固知识的,以前六年级因为要升初中,接受程度可能高一点,到了一年级,同样的教学方法就不适用了。孩子小,本身也就是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这样的题海,真的很容易打击到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改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是“衔接”,评价建议部分也提到了“第一学段的评价要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孩子从一年级,就惧怕考试,不爱学习,以后可怎么办呢?这样的发展,肯定是不够长远的。如果可以从头开始,我一定会更加重视“衔接”,看待一年级的孩子,应该像看待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应当有更多的包容和循循善诱。还应该重视“课堂”,重视备课,争取在备课的时候,就把这张知识网理清楚,给学生一块完整的“布”,把自己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职责落实到位,剩下的学生不懂的,再通过习题反映出来,帮助他们“修补”。

以前对于学生成绩的要求很高,甚至有些“为考试而教”的成分在,过于看重考试成绩,自己的工作心情也容易不好,一个是自己那么努力在教了,学生成绩怎么还这么差?第二个是同年级的其他班级成绩好,我的班级落后了……而学生成绩又是考察教师工作绩效的一个很重要指标,工作绩效又是影响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是面子工程那么简单,这才是最令人窒息的。自然,容易形成“为考试而教”的复杂心理,每天在一道道错题订正中,疲于奔命。

工作第三年,我完成了从“为考试而教”到“为兴趣而教”、“为全面发展而教”的转型,谈“素养”可能大了一些,受了潘老师的影响,我学会了带着“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对于“考试”,我觉得这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一个水到渠成和顺其自然的结果。我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写作的自信心,也是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孩子还那么小,让他们爱上语文学习,以后在语文这门学科上,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我为“学生考试又考差了”而焦虑时,总是想起潘老师说的平台空间概念。我们的着眼点只是这样一个学校,一两百名学生组成的年级群体,格局小了。“为兴趣而教”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刚起步,见效或许没有“为考试而教”来的快,但是长远来看,一定是为学生的发展好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在学生成绩暂时落后时,不应过分焦虑,试着放平自己的心态,坚信自己所做的,是为学生好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我的学生是活跃的,他们没有畏惧学习,他们的课堂没有鸦雀无声……哪怕最后考试成绩不理想,至少在他们不长的几年小学生活中,有这样一位老师,带着他们获得了快乐的语文学习体验。


聊着聊着,就跑题了。
回到新课标评价建议部分的“读后感”。

评价建议部分的理念也是近年来所提倡的。比如,评价要从重视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型,强调了“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帮助我们及时改进教与学,在课程理念里也有强调,我们要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讲得挺多的一个词,是“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是要多主体、多角度的;要有“多种评价方法”: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析、学习反思等;还要倡导“学科融合”,像最近很流行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也是要纳入评价范畴。

课堂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我所理解的“主渠道”是因为教师与学生接触,很大一部分时间在课堂上。课堂评价要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要注意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同伴评价,教师要进行再评价,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

“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教师要对作业进行精心设计。”这两年作业设计也很热门,作业可以算得上十分精美,但是光有好看的外表还不够,我认为这是一次“意义”的甄别学生要做的作业是精选过的,是要具有“意义”的,不是机械地对知识的重复巩固,而是能通过这样的作业,对学生的语用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作业设计部分新课标还强调“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我认为这句话是在强调新课标所提倡的“情境性”,也涉及到了“实践性”,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密切了语文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逐步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变。“针对学生素养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意见,及时反馈和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反馈和讲评”是我们平时做得比较好的,但是“激发学习热情”和“保护自尊心”做得还不够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句话讲得真好,可能有些题目,对于有的学生来说,真的太难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到不了那个高度,作为老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就不过分强求了。

“阶段性评价是在教学关键节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旨在考察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和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是回顾、反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可以采取纸笔形式,也可以设计综合的学习任务”。我认为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方面,作业和阶段性评价有相类似的地方,都是为了更好地调整和开展教学。不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要有这一重要的“作用”,且不能流于“形式”,否则阶段性评价就失去了其存在意义。

最后是关于“学业水平考试”部分。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平时我们讲的“考试”,应该是属于“阶段性评价”,“考试”是“纸笔形式”的一种评价。而新课标提到的“考试”,是指“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检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提供依据,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参考。”所以,“考试”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也就是初中结束的“中考”了。



不管怎么样,“评价建议”这个框架下,我所体悟到的是:评价是为了促进教与学的。促进教师教学,也促进学生学习,最终指向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所有上文提到的一切评价背后的“附属品”,不应有过多思虑。
教学也好,评价也罢,努力做一个更加“纯粹”的教育者吧。互勉。



夏/至/未/至

SUMMER TIME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