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历史进程中的注册制初心

发布于 2021-03-31 03:30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1、注册制的初心是什么?

我认为主要是两个:(1)对企业,留住更多的优质企业在境内上市;(2)对投资者,为A股生态提供更多的优质资产,尤其是为个人投资者,提供除房产以外的投资选择。

当然了,后者是一个非常远期的目标了,让美国人放弃追高美股,去投房产,很难;让中国人少投房产,多看看金融资产,难上加难。

2、那么我们有没有守住注册制的初心?

其实现在断言为时尚早,正如古语“盖棺论定”,注册制自20197月实行至今,已经大概20个月,对于一个市场生态而言,尚不足2年,不算长。

作为一个资本市场从业者,我仍然对我们的注册制抱以长远的信心,原因很简单,有很多优质的资产在中国,中国本土有投资需求,同时外资的进入门槛也逐渐降低,我们即使不成为离岸金融市场,光在岸金融市场的交易,也会使得沪深交易所长期来看是向好的。

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警醒。

3、注册制后,仍有大量优质资产海外敲钟

首先,市场是用脚投票的,注册制实施至今,仍有大量的资产在境外上市了。尤其是香港,港股几乎聚齐了代表中国全部新经济力量的优质资产。

2021年上市的有B站、百度、快手,2020年上市的京东集团、网易、京东健康、海尔智家、新东方、万国数据,还有2019年底上市的阿里巴巴。这些,全部都是A股实行注册制后上市的公司。

再加上此前的上市的腾讯、美团、小米、阿里健康、金山软件等等,港股几乎聚齐了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境内广大的消费者群体支撑了这些科技巨头的成长,却无缘分享其发展红利。

除了港股,在中美贸易摩擦阶段,仍有大量中国的优质资产在纽约敲钟,其中包括2021年上市的知乎,2020年上市的贝壳、小鹏、理想、金山云、逸仙电商、陆金所、名创优品、秦淮数据,2019年上市的富途、跟谁学、金融壹账通、亿航智能、36氪、斗鱼、新氧,2018年上市的B站、拼多多、腾讯音乐、蔚来、爱奇艺、虎牙等。

这些名字,其中至少一半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在此我们不谈上述企业中,某些因为架构原因难以在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其中大部分在境内注册制板块上市应当是没有直接的制度性障碍的。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些资产究竟是为什么,用脚投票去了境外呢?

总不能,让港股替我们的科创板、创业板完成历史使命吧,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4、在注册制实施的过程中,目前的困境是什么?

一个证券市场,最重要的是营造生态,这是最难的,因为大家都是双向选择,钱、资产为什么在你这个市场交易,而不是去其他市场。

就如华为打造HMS,最难的是营造生态,而不是技术。开发者们都在谷歌的GMS框架下玩的很成熟了,你如何吸引开发者在HMS框架下开发?如果没有足够的开发者,终端用户就不买帐;反之,如果终端用户数量不够多,开发者就没有动力开发。

把这个问题套到证券市场,仍然成立。

过去的老股民,只能投A股,现在沪深有了各种“通”,并且有了老虎、富途、雪盈等经纪商,直接投资港股、美股更加方便了。大家看富途的年报,生意很好,那为什么投资者愿意在港股美股玩呢?因为有好的资产,值得与时间做朋友的资产。这也同样解释了为何那么多优质资产赴外上市,除了投资者原因,仍存在A股上市审核以及市场监管的原因。

1)发行节奏的市场化问题

所谓注册制,即真正的市场化,让市场去挑资产,在目前的A股注册制板块,实现了吗?起码目前来看是存疑的,IPO堰塞湖又起,先是去年10月后,会里注册的节奏放缓,这成为了最初的一个信号。目前,市场仍然不是决定新股发行的决定性因素。

深交所说,年前截至2021/2/5,有545家企业申报创业板IPO,审核压力很大,要不先现场检查看看整体情况?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家抽中现场检查的企业,16家撤材料,其后又伴随着大批企业撤材料。再紧接着,各地的证监局也相应提高了IPO的辅导要求。当然了,不只IPO,再融资和并购同样可能被现场督导。

2)问询问题的事无巨细

问询问题有越来越全面的趋势,换句话说,一时之间大量企业蜂拥申报,监管为了保证不出问题,对大多数企业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发问。

打开见微,检索近期在审企业的一轮问询,很多问题同质化程度极高,这些问题是不是全部都需要逐一问询的呢?

全面注册制时代,问询是不是越全越好?越长越好?

从更宏观的角度说,我们需要在保证新股质量与审核效率之间,慎重拿捏。

吸取以往的教训,并不是越难的审核,就一定会带来越高的上市公司质量,核准制时代我国A股的上市难度在主要经济体中应该是最高的,但上市公司质量是主要市场中最高的吗?不是的。

5、我们所理解的注册制,需要坚守哪些底线

1)信息披露

一个投资者较为成熟的“理性人”市场,应当能够从公开信息中获得足够的投资判断,这是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虽然不知道我们离“理性人”市场究竟有多远,但是信息披露是这个生态系统的基石。先把饭做好,人过不过来吃,怎么吃,由他们定。

2)对原则性问题零容忍

维护一个生态,既要考虑怎么让优秀的玩家在我们的场子里面玩,又要考虑把不遵守规则的玩家踢出去,否则“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就会显现。

就近期的撤材料浪潮中,证监会也曾表态,假如企业真的有问题,撤材料不会是问题的终结,监管仍然可以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

3)深刻践行形式审核的制度理念

大部分问题,事前说好,“只要符合xxx这几项,即可xxx”,除非有特殊必要,不在具体问题的执行中另行增加额外的规则。

这是监管、企业、市场、中介机构之间达成的契约精神,同时,这也符合监管在大部分问题上进行形式审核,而非实质判断的注册制理念。这个契约精神,旨在划分上述各方的职责边界,很多问题,事先说清楚了,就清楚明了多了。

作为一个曾经的法律人,我坚定地信仰契约精神;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认为这是解决现实中很多问题“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良方。

4)退市制度与注册制上市,是反向互补的

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的上市公司并非一直持续增加,恰恰相反,相较于数量顶峰,美国的上市公司数量经历了大幅减少。截至2021/3/31,美股市场共有5,974家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就是优胜劣汰,有胜者,必然有败者,如果一个市场只进不出,极有可能发生“便秘”。

5)打破打新的“刚兑”

核准制时代,打新几乎是100%赚钱的,原因不外乎,发行定价的23倍天花板,同时叠加了稀缺的新股。二者的化学反应下,申购成功率奇低,上市几个涨停轻轻松松。

打新即赚钱的现象,在注册制时代总会停止的,当大量企业因种种原因(定价过高、没有成长性)上市股价即巅峰,纷纷破发,市场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接受、成长。这些企业,几乎丧失了再融资,亦或是发股并购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为维持上市地位支付成本,当其主营业务也随之萎缩时,便只能退市或委身卖壳,不要忘了,未来的“壳”可是越来越不值钱的。

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静”是相对的,而“动”是绝对的,何况身处如今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呢。

6、最后,我觉得应该给市场以时间

改革是需要勇气的,也需要循序渐进。虽然注册制已推行了20个月(以科创板开板起算),但市场的投资者、中介机构、发行人等,不少仍抱着核准制时代的思维。我相信注册制并不是旧瓶装新酒,正如易主席所说,注册制专注于“建制度,不干预”,背后分别代表着法治化、市场化。

注册制时代的市场,仍需要长久的考验才能成熟,注册制实施以来,A股还没有经历长期低迷的“熊市”,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很多问题,我们甚至还没有预想过。投资者还在学习的过程中,中介机构、发行人也在适应。

目前的堰塞湖也好,现场检查也罢,我总认为,这是注册制浪潮下的一个插曲,不会阻碍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也挡不住法治化、市场化的历史方向。

作为一个年轻人,看问题的心态大多是积极向好的,也可能与我们经历的捶打太少有关。

相信时间的价值,我们,看长期。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