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黑历史”自白书(上篇)

发布于 2021-03-31 21:10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本文分上下篇,正文可能引起部分读者轻微不适,请谨慎阅读)

“很久以来都想与你促膝长谈,对你的内心世界,我了解得太少,只知晓你的勤学、上进、懂事,是个难得的好孩子,像你的父母一样,我期望你学有所成,做有所为。但是,却忽略了你的过于执着,或者也有一点儿过于自尊吧,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缺点。

对你期末考试的失利,除你之外恐怕没有人那么在意。你的态度和表现,我也只是听大人们介绍的,没有亲眼看到就不能轻易定论,所以我想听你说说,回想一下当时的心境和随后的想法及做法,真实的描述出来,让我体会一下你的感受,好吗?”

这是二十年前,从事中学心理教学的姐姐给我来信的一部分。

时光飞逝,我们都有了很多变化。不过小时候每次收到姐姐的来信都特别开心,字里行间充满亲切,没有“端着”的架子,就像坐在身边,挎着我的手臂,眼睛笑成一对弯月亮,开心地聊天一样。

书信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长久保存,比如现在又一次拿出来看,是因为姐姐出了本新书——《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是她多年来在一线教学中总结的部分典型案例,用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可读性和启发性很强。

我读时不断涌现出年少时的心路历程,感慨如果当年多多交流,可能很多小问题就不会一直隐藏着,迟迟得不到纠正和引导。

边读边画,长叹一声摇摇头、会心一笑、拍两下大腿,或者望向窗外发起呆来,一桩桩往事像遥远处模糊的星云,渐渐靠近,有了色彩,清晰起来。

是时候给“少年的我”重新展现的机会了,这一次没有欢呼和掌声,因为要讲述的,是推倒人设、自曝家丑、充满负能量的“黑历史”。

————分割线————

为避免粉转黑,因为美食文关注我的小伙伴,劝你就此打住。

 

好孩子的双面人生

我有一个朋友(你懂的),如果由旁人介绍,几乎符合“好孩子”的所有特点。学习成绩好、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兴趣广泛、特长突出、积极参加活动,家长老师都喜欢,和同学相处很愉快,奖状证书一箩筐,长期占据C位,理想远大,小小年纪就立志要当“联合国主席”。

平时总是干净利落,带副小眼镜,一脸书生气,文质彬彬的模样,是不是让你联想到自己,或者是让自己既羡慕又怨恨的“别人家的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很优秀的“好孩子”,内心却不怎么快乐,甚至有些阴郁,虽然比不了朱朝阳,不过看似“开心”的笑容背后却常常满脸泪水。 


-01-

走上“神坛”后的焦灼脆弱

学习成绩好既是我的盔甲、也是软肋。儿时和表妹做了同样的事,她挨批评我得表扬,当时看到妹妹不服气又委屈的神情,我都神气不大起来。

不过“欲戴王冠必受其重”,求学期间“分分分,小命根”真是让我提心吊胆了十几年,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数“双百”压力开始,与日俱增,也干了不少奇葩事。

小学时曾在期末试卷边角处写下《陈情表》,“老师,请一定给我满分,我的家人对我期待很高,如果考不了满分,全家连年都过不好,祝您新春快乐”,这事在阅卷组一度传为笑谈,老师也很尽责地十动然拒,大笔一挥,还是发现错误,扣了1.5分。

中学时有一次没考好,“百名榜”出来后心里盘算伪造一张蒙混过关,后因这是“卡脖子”技术无奈放弃,退而求其次画了个箭头,把自己的名词插到前面,并信誓旦旦地向家长说明是因为判分有误,现在想起老妈一脸错愕又不屑戳穿的表情,也是为自己睁眼说瞎话的演技哭笑不得。

如今回头看,何必为了三两分,十几名的事向老师卖惨求情、和家人斗智斗勇,可当时感觉这就是安身立命的大事。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在自己和众人“共同努力”下走上了品学兼优的“神坛”,自此就下不来了,自我绑架越缠越紧,荣誉成了千斤重的枷锁,可悲的是老师家长还说这孩子自己要强,多么痛的领悟!


-02-

“听话懂事”面具下的诡黠

“好孩子”的标准,除了学习好还要“听话”,就是大人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甚至大人还没说就已经做了。

家长往往以此为骄傲,《不够好》里就提到:“成年人很容易欣然接受孩子的懂事和听话,默认他们就是打心眼儿里愿意按照大人的话去做”嗯,大人们也真是天真得可爱,对此我只想呵呵一笑泯恩仇。

从小靠“老实听话”人设立身,一方面确实有因为明白一些事理所以主动听从长辈教导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为了获得师长认可的“安全感”、亲友称赞的“荣誉感”和由此带来的“幸福感”而被动顺从。

既然决定了戴上好看的“面具”,就不得不压抑、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违心地做选择。

比如,选兴趣班时不必老师和家长提醒,会主动上根本不喜欢的奥数课;

为避进入“三室一厅”之嫌,路遇网吧台球室都绕着走;

想做个惹人爱的“乖宝宝”,睡觉后妈妈来掖被子会装作做了美梦,露出浅浅的笑容。

最后一个现在想来都觉得有些惊悚,当年真是心机boy到极致了。

就是这样的“好孩子”,在背地里也干得出欺负女生和转学同学,长期利用老师信任,在上课时违背同桌意志强行掐其肚子肉玩,课间偷吃同桌茶叶蛋后老师破案时死不认账等等一堆上不得台面的“丑事”。

其实还好有这些“劣迹”对冲,让背负的压力释放出来(只是对不起当年的亲童鞋们了),否则越来越大的自我压力,究竟会让一个孩子扭曲成什么样,别说了,《白夜行》内味,有了。


-03-

“我”的声音被“静音”后的思考力停滞

前两点看似心酸但也还好,谁的童年里或多或少也都有那些影子在。最让我感到追悔莫及的,是在思维发育的关键时期,错失了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求知、主动表达习惯的“黄金期”。

为了得高分背标准答案,在“不要问我为什么,记住就完事”的氛围中,人手一本教辅书,不需要讨论思考,对着答案背就OK,震耳欲聋的背题声当时还觉得很震撼,沉浸其中有点无法自拔,回忆起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实在痛心。

当年的“拿手好戏”——写作文也是如出一辙,真实想法被“花拳绣腿”掩盖,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眼,公开课上荡气回肠的议论文最吸睛,于是乎投机取巧,编名人名言、杜撰古人典故,十几分钟就能炮制出,动辄上千字、洋洋洒洒的“议论文”或者“故事新编”。看似头头是道,实则空空如也。

“教”与“学”的短视化、速成化、表演化,让宝贵的光阴浪费在技巧速成和盆景栽培上,造就了处于漩涡中心的“好孩子”外强中干的质地,貌似星光闪耀却刺眼单调。

-04-

微妙情感被压制后的纠结封闭

初恋这件小事,甜蜜青涩。

小时候和一个可爱的女生关系很好,她长得漂亮,性格活泼,我俩经常搭档主持节目。后来又常坐同桌,关系更加亲近。有她在身旁,感觉到她的气息,连空气都是甜的。

同学们有时也冲我俩起哄,看到她羞涩的神情,我既局促不安又有一点点窃喜。

然而好景不长,后来有些老师和亲戚也有意无意地逗我俩,当时作为“好孩子”的我实在是不禁逗,从渴望亲近,慢慢变成为了避嫌刻意回避。她也感受到了变化,两人越来越疏远,甚至后来见面都装作没看见,互相不讲话,当时心里特别难受。

现在想想,其实那个时候,也没有谁和我说过“不许早恋”“别和她玩”的话,但对于习惯于完美无瑕,不犯错误的“好孩子”来说,不需要直说,师长在谈及他人或集体教育时就会“自我代入”,过分自觉地将自己圈入隐形的框框里,心甘情愿被“精神钳制”。

到后来出现的极端情况是,我一度不允许和自己同校的表妹和我并排走,担心影响“声誉”,真是跪了,这是人干出的事?

这种状态其实一直都有延续,求学期间虽然我和一些女生关系不错,但对亲密关系却非常恐惧,自我设限导致“铁幕”一旦铸成,就会重重落下,在心里投射出一道道阴影。


-未完待续-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