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期)语文辅导: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的“梦回”的解释是“梦中回到”还是“梦醒”?

发布于 2021-04-01 06:04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学生问题

问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的“梦回”的解释是“梦中回到”还是“梦醒”?


教师回答


“梦回”一词答疑
河北名师田贺书工作室 
围场县中小学教研室  常刚
需要说明的是统编教材注释对该词的解释和教师用书的理解是有出入的:教材注释为梦中回到”(见教材P55注释2)而教师用书却这样说 “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见教师用书P175),很显然教师用书把“梦回”一词理解成“梦醒”。“梦回”到底当什么讲呢?
首先,理解“梦回”的含义关键要看对“回”的理解,古汉语词典对“回”有如下解释:

<动>旋转;回旋。《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清倒影。

②<动>运转;运行。《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车。

③<动>掉转;改变方向。《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车叱牛牵向北。”

④<形>回环;曲折。《阿房宫赋》:“廊腰缦,檐牙高啄。”

⑤<动>返回;回归。《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

⑥<动>回复;答复。《柳毅传》:“脱获耗,虽死必谢。”

⑦<形>奸邪。《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其德不。”

⑧<量>次。杜甫《漫兴》:“渐老逢春能几?”


古汉语词典在对“回”的8个解释中很显然没有“回到”的意思,教材注释2“梦回”解释成“梦中回到”的确有些牵强;“回”在古汉语词典中有“返回;回归”的意思,放在“梦回”中可以解释为“梦中返回”,引申为“梦醒”。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百度汉语对“梦回”一词的解释:

1. “ 梦迴 ”。

2. 亦作“ 梦回 ”。从梦中醒来。

旧题唐柳宗元 《龙城录·任中宣梦水神持镜》:“梦一道士赤衣乘龙,诣中宣 ,言:此镜乃水府至寳,出世有期,今当归我矣。 中宣因问姓氏,但笑而不答,持镜而去。梦迴,亟视篋中,已失所在。

南唐李璟 《摊破浣溪沙》词之二:“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依阑干。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明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径曲梦迴人杳,闺深珮冷魂销。

巴金 《静夜的悲剧》:“有时我午夜梦回,竟然觉得我在滴血或者我的生命跟着水在滴。


百度汉语把“梦回”解释为“从梦中醒来”,在举例中还特意举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其次,我们还可以追踪一下“梦回”在古诗词中的含义。“梦回”一词在古诗词中用得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古诗词中含有“梦回”有648条诗句,仅宋代就有514条之多,如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宋·林景熙《梦回》),“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宋·辛弃疾《玉楼春》),梦回山枕隐花钿”(宋·李清照《浣溪沙》),“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宋·文天祥《金陵驿》)……这些诗句中的“梦回”多和“梦醒”有关
最后,结合对辛弃疾的《破阵子》的理解来体会“梦回”一词的含义。全词共十句,除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和第十句“可怜白发生”实写外,其它八句都是虚写,这虚写的八句每句咏一事: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骑快马、拉强弓、报君王、赢美名,这些都是词人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梦中追忆。全词是按照“现实—梦境—现实”的结构来写的。我们把“梦回”解释成“梦中回到”还原到词中,词人夜里醉酒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在梦中回到了曾经的战场,实现了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美好愿望。梦醒后跌回残酷的现实“可怜白发生!”
我们把“梦回”解释成“梦醒”再还原到词中,词人夜里醉酒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耳边仍旧回响着军营的号角声,由此又引入了对梦境情景的追忆,在对梦境的追忆中实现了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美好愿望。这些毕竟都是梦境中的追忆,面对残酷的现实,词人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整个词的意境由“雄壮”变得“悲壮”起来。把“梦回”解释成“梦醒”更能体现出词人对“杀敌报国”的心心念念。正如朱德才、王华在《辛弃疾词鉴赏》中所说:
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这里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含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啊。……“梦回吹角连营”平接一句。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以下承“吹角连营”,回忆梦中情景。


通过以上分析,我个人认为把“梦回”解释成“梦醒”更贴近“梦回”一词的本意,同时按“梦醒”的来理解全词,更能贴近辛词的意境。

 

附:教材图片


END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