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软件测试(八):永不收尾《全程软件测试》读书笔记
发布于 2021-05-11 19:51 ,所属分类:软件测试工程师学习资料
点击上方蓝字我们
前面我们介绍了测试的一套工作流程,从写测试计划开始,到编测试用例,再到执行测试。本期我们来讲讲产品正式上线前后测试需要做的一些工作。
软件产品在完成了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之后,验收测试(User Acceptance Testing,UAT)就要“粉墨登场”了,它是部署软件之前的最后一个测试操作,也是技术测试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目的是确保软件准备就绪,并且可以让最终用户将其用于执行软件的既定功能和任务。值得指出的是,验收测试并不是以发现缺陷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发现“未实现的需求”,验证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符合用户期待,评估软件是否适合使用。
验收测试的主要分类有:
又称非正式验收测试,一般是员工在公司内部环境下进行的测试。主要目的是评价软件产品的FLURPS(功能、局域化、可用性、可靠性、性能和支持)。
β测试是模拟真实的使用环境从而发现缺陷的一种测试,是内测后的公测,完全交给最终用户测试,开发者通常不在测试现场,由用户记录下遇到的所有问题,定期向开发者报告。
软件产品通过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项目组提交以下测试文档: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日志、测试通知单、测试分析报告。
待验收的软件安装程序。
验收测试须编写用户手册,要使用非专门术语来编制(PS:不要给“上帝”们炫技),语句要通顺、简洁,语义明确。能充分、详细地描述实现的功能,正确地指导用户使用。
软件需求分析说明书中定义的所有功能已全部实现,性能指标全部达到要求。
所有测试项必须符合以下标准:(以下比例为错误占总测试模块的比例)。
一级 错误 | 二级 错误 | 三级 错误 | 四级 错误 | 五级 错误 |
无 | 无 | <2% | <3% | 暂不作要求 |
需求分析文档、设计文档和编码实现一致。
用户手册符合规定。
验收测试文档齐全。
注:以上五条其中之一不满足要求,视为不合格。
互联网时代,软件逐渐成为一种服务——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即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SaaS平台供应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工作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注意是服务而不是产品),并通过互联网获得SaaS平台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而作为这种服务的提供者,我们必须要在客户端上进行安装测试。
安装前需要提前考虑不同的测试环境:已安装了先前版本的环境、从未安装待测软件的机器。如果已存在多个旧版本,可能要准备更多的测试环境——安装了不同版本的环境,相当于有不同的升级方案的验证。举个例子:
著名游戏公司(知名Bug工厂)育碧于去年11月发布了《刺客信条》系列的最新作,且目前已经更新到了1.05版本,正常来说,开发团队自己肯定是从1.04升级到1.05,但是问题来了,谁能确保玩家代代都更新过?万一某个玩家一直单机模式,某天得知最新版本修复了一个烦人的bug,心血来潮连上网准备更新,此时已经更新到很多代之后了,你如果不支持从初代版本直接升级到最新版本,难道要玩家卸了重装?用户肯定要砸桌子了:“我的存档怎么办!?”或者,让玩家从1.01先升1.02,再一点点升到最新版本吗?用户一定这想法:
为了避免类似上面这种麻烦。就要测试:
1.01直接升级到1.05版本;
1.02直接升级到1.05版本;
1.03直接升级到1.05版本;
1.04直接升级到1.05版本;
......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先卸载再安装”和“直接在原版本上安装”这些情况,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一定要保证数据的完整。(玩家:删我存档你试试?)
在安装测试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安装说明书或相关文档进行之外,还要注意安装的容错性、灵活性、易安装性等等,朱老师的书中写的很详细,在这里笔者就不再赘述。
在线测试(Test in Production, TiP)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在用户的使用环境里面测试,定向地、小范围地发布产品给有限用户使用(灰度发布),可以快速获得反馈,从而减少缺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反馈来自于真实的用户,而不是少量的测试人员和有限的测试用例。
可能有人要问了,软件在测试环境下都已经没问题了,有必要再费劲搞一个在生产环境中的测试吗?当然有!我们都知道,软件的正式运行环境和测试环境并不一致,我们无法确定某些特殊数据在正式环境当中是否还能正常运作。有些大数据的场景在测试环境里是无法构造的,这样一来,一些生产环境中出现的bug可能在测试环境中无法复现,问题也就无从解决。
另外,一旦我们发现新版本有严重的缺陷,通过在线测试,我们可以快速修复这些缺陷,还可以发布新版本或者回滚(roll back)到老版本,高效率解决问题。
TiP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确保软件在实际环境中能保持稳定,其可说是传统测试的一个积极的补充,有效提高了测试覆盖率,找到一些平时无法测试到的场景,对软件的质量又是一次良好的巩固。
日志分析(log analysis)可以帮助发现未知安全事件、溯源分析已知的安全事件,以及控制风险、运营推广等。健全的日志记录和分析系统,是系统正常运营、优化以及安全事故响应的基础。
整个日志分析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流程:收集、存储、分析。而常见的收集场景想必大家也见到过,比方说我们运行某个App的时候系统突然卡死或者闪退,过了一会弹出来个对话框问我们是否报告错误,这里说的就是日志的收集了。
笔者的PS4宕机之后......
常见的日志有:Linux的登录日志、移动App日志、Web服务器Access Log等,而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企业采用分布式架构也已成为常态,日志的处理可以借助Hadoop、Storm、Spark大数据处理的框架。而具体的日志分析工具则有许多的开源软件可供选择,比如:Elastic系列、Splunk、ArcSight等。
日志数据用得好,就是有价值的信息宝库;用得不好,就变成毫无价值的数据泥潭。想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掘日志内容,了解用户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不断地优化,为下次的成功积累经验。
产品上线之后我们还需要继续维护,“售后服务”不能少,因为程序中还可能存在安全漏洞以及兼容性等问题。因此,后期还会发布“补丁”,以修补安全漏洞、修复软件错误、增强系统兼容性、提升系统的可用性和性能等。
补丁测试,顾名思义,就是对补丁包进行的测试,该测试类型可以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的测试,与产品测试相关的所有内容基本都需要涵盖,其基本流程包括:确定补丁的内容→补丁需求分析→制定补丁测试计划→设计补丁测试用例→补丁测试准备→补丁测试执行→补丁回归测试→提交测试报告。
补丁测试细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另外,补丁分析结果包含以下内容中的任何一个,为不适合安装:
不打补丁的情况下,漏洞难以利用或者缺陷不会导致故障发生。
不打补丁情况下,缺陷会发生,但已有其他应对措施或损失可接受。
质量是一个产品的生命,我们需要借助补丁来持续地对产品的易用性、性能、可靠性进行增强,这有助于我们在客户群体中建立良好的产品口碑,并培养客户忠诚度,因此,我们也需要对补丁测试给予足够的重视。
无论是哪种测试,单元测试也好,在线测试等等也好,都需要对测试的过程进行评审,了解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以决定是否要追加相应的测试,或补充测试用例,或调整测试策略与测试计划等等。要持续对测试过程进行评审,定期进行回顾,检查过去所进行的测试,及时发现测试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这期间也是反思与学习的过程。也可以通过对遗漏的缺陷进行分析,找出自己的问题,积极反省,并持续地反思、学习与改进,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软件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保证。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做到以下这些:
尽管保证软件质量主要靠的是测试,但质量高低的判定者应该是用户,而不是我们做测试的人。因此,我们要时刻将用户放在心上。努力走近用户,认真倾听、收集用户反馈,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以更好地评估产品质量。
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消除根本原因,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每当彻底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们就前进了一步。有时候尽管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治标不治本,我们还是无法获得进步。根因分析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
识别问题
找出根本原因
找到解决措施
鱼骨图是根因分析常用工具之一
数字时代,一切通过数据来说话。过程改进需要用数据来度量,有了数据,就能清楚问题在哪里;有了数据,就能清楚是否有进步。这其中包括:
收集和测试、质量相关的数据
进行数据的抽取与分析
数据的可视化呈现
数据的进一步丰富
更深入地挖掘数据,找出更有价值的数据
PDCA(戴明环)是一个用于持续改进的简单但有效的模型,代表由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构成的一个循环过程。
PDCA环(中间黄球代表目标)
计划(P),分析测试现状,发现主要问题,找出主因,制订改进目标,形成改进计划。
执行(D),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检查(C),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处理(A),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结语
传统上,验收测试就是研发阶段的最后测试阶段,但在今天软件即服务(SaaS)时代,测试远没有结束,后面还可以进行在线测试等等,和运维工作集成起来,打通测试和运维(DevOps),让测试更好服务运维,也让运维更好地支撑测试,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可用性、可靠性等。
此外,软件维护的周期比第一个版本开发的周期要长很多,因此软件维护期的测试同样不可忽视。对后继版本的测试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敏捷开发中,每个迭代之后团队都需要开反思会,同样的,软件测试的过程改进也需要经常复盘,以客户为中心,借助PDCA、根因分析等工具,进行持续改进,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参考资料:
[1] 朱少民,2020-04,全程软件测试:第三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 佚名,2012-08,Test in production在生产环境中进行测试,中国IT实验室收集整理
[3] 佚名,2019-12,日志分析系列(一):介绍篇,知乎专栏
[4] 佚名,2020-04,生产环境中进行自动化测试,知乎专栏
[5] 佚名,2013-07,补丁分析及测试,百度文库
END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