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芯片到自动驾驶全栈软硬件,大疆车载再现价格屠夫?

发布于 2021-05-13 13:52 ,所属分类:区块连和PHP开发学习资料

4月19日,上海车展,全球无人机巨头大疆创新即将正式对外发布汽车智能驾驶业务子品牌——大疆车载,由香港科技大学-大疆创新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沈劭劼领军。这是继华为之后,国内又一家进入汽车智能化软硬件一级供应商行列的跨界巨头。


在此之前,大疆创新内部孵化的激光雷达公司览沃已经在两年前正式亮相,并且通过整合大疆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制造资源,打响了车载激光雷达行业的“价格战”,也拿到了小鹏汽车的首个前装量产订单。


事实上,汽车行业的传统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尤其是跨国公司巨头大多数依靠全球市场的规模化优势,保持极强的成本竞争优势和营收规模效应。这一点,对于大多数中国初创公司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先发优势。


而对于大疆来说,一方面具备原有无人机领域的软硬件规模优势,对于车规级零部件来说,可以分摊一部分研发、采购及制造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其多年的海外市场资源耕耘,从一开始就具备全球化研发以及外资OEM合作机会。


一、从无人机到无人车,一波三折


四年前,在深圳的一次政府与企业界交流会议期间,大疆创新CEO汪滔首次公开发表了他对公司起家的无人机业务的未来看法。


随着越来越严格的消费级无人机空中管制措施陆续推出,汪滔透露,大疆正在探索陆路运输无人化。但公司无意制造汽车,而是在探索自动驾驶技术。


时间再往前推到2015年,大疆在美国的一个1000多平米的办公室“迎来”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其中,一位是特斯拉前自动驾驶系统工程总监Darren Liccardo,另一位则是苹果前天线设计团队负责人Rob Schlub。


Darren Liccardo在特斯拉参与了Autopilot 1.0的工程开发;在此之前,其领导宝马北美自动驾驶团队,并负责新技术项目的物色。


不过,Darren Liccardo在2017年年中离开大疆。这期间,大疆内部也传出,公司选择暂时“放缓”了自动驾驶研发项目。


从2018年开始,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订单量下滑,作为大疆的主要营收来源,行业天花板开始显现。从2018年初大疆就开始了降成本战略,包括物料成本和人力成本。


不过,大疆没有彻底放弃汽车业务的市场机会。因为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是未来为数不多的巨大潜在市场。


从技术的横向“复制”来看,这家公司此前在无人机上自主研发的相关技术(从视觉、雷达、飞控平台)一切都与汽车智能驾驶有着很多的相关性和共同性。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大疆车载部门的招聘信息开始在各大国内网络招聘平台发出,涉及到感知、决策规划、功能安全、汽车电子硬件测试、域控制器、HMI交互等多个研发岗位。


这是重新出发的信号,也是其拿到项目订单带来的信心。


今年早些时候,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 冯思翰公开表示,正在和中国的一些新兴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加强在本地化软件能力,其中就包括与大疆在视觉信息处理领域合作研发基于各种道路场景的自动驾驶技术,计划于2023-2024年搭载上车。


此外,大疆旗下的大疆百旺将负责未来大疆车载的全系列车载产品、激光雷达、镜头模组、控制器、智能网联相关设备的制造。


二、从芯片到全套软硬件


按照计划,大疆车载将向客户提供不同等级的自动驾驶功能的前装量产业务,包括硬件方案(涉及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等)、软件方案以及硬件+软件打包方案,主攻L2+到L4级市场。



这其中,在硬件方案上,大疆已经具备了成本快速下降的先天优势。从去年开始,览沃的激光雷达开始进入大疆商业无人机的产品集成序列,同时支持行扫描模式和非重复扫描模式。


目前,Livox HAP是大疆车载的首款汽车级激光雷达,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在其全新汽车级制造中心开始批量投产交付。同时,除了小鹏汽车,这款激光雷达还将搭载于一汽集团的某款车型量产。


这款激光雷达除了之前宣传的旋转镜技术,大疆还开发并应用了全新的“ultra FPS”(帧/秒)激光雷达技术。当车辆运行时,激光雷达的视角感兴趣区域内的物体将被扫描两次,从而增加对行人和骑行人的安全感知。


原因是,过去的所谓非重复扫描模式,在中高速场景下,存在障碍物精准识别的延迟问题。所以,在Livox HAP上,大疆增加了ROI区域的两次扫描。


除了低成本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大疆还针对远距离探测(300米以上),推出了一种名为Avia的全新解决方案,它可以在不同的扫描模式、范围和不同的场景之间切换。其中,重复扫描模式用来应对高精度和特定区域密集点云的应用需求。


而在双目感知方案上,大疆也是早在六年前就开始在无人机上进行尝试商业化应用。彼时,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和立体摄像头,可以让无人机探测到20-30米外的物体,并将无人机保持在预先设定的距离。


此外,大疆在飞控平台上的多传感器融合方面经验丰富。比如,五个视觉传感模块的数据可以被自动融合,并且自动选择单目或者双目视觉算法以达到定位效果。


同时,这套系统能在无GPS信号的条件下(包括基于IMU的融合)实现高精度视觉定位,近地面定位精度达厘米级。在复杂地形和高速飞行条件下均可提供定位信息。


在计算平台方面,此前飞控平台基于FPGA和两个ARM Cortex-A9核,可实时处理多达10路摄像头数据,并且可以重新配置以便未来升级。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获取的信息,大疆车载已经在几年前开始部署汽车级SoC芯片的研发,团队来自高通、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等芯片大厂。


这意味着,大疆车载具备了智能驾驶量产方案的全链条“征战”能力,按照此前大疆无人机在早期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以及后期进军To B领域的价格战策略(让更多的人买得起,降低更多用户的门槛),这个“价格屠夫”可能会在汽车行业再出重锤。


毕竟,在览沃激光雷达上,大疆已经开启了价格战。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