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前冲刺|作文合集:历史故事类材料作文16

发布于 2021-05-23 20:13 ,所属分类:历史考试学习资料


01

孔子谈9种美德

02

丙吉问牛

03

华歆和王朗

04

管鲍之交

05

孔颜之乐

06

张良与范增



01
孔子谈9种美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大意是说,君子應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看,考虑是否看得清楚;听,考虑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恭敬;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难,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别人;发火发怒,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考虑是否合于仁义。

班级计划举行《论语》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孔子所谈的九种美德,你对哪几项感触最深?请以其中两项或三项为基础,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模拟202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命制。你在阅读其他内容前,可以先思考一下:题目所给出的材料提供了哪些写作角度?暗示了哪些思考方向?命题者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你能想到哪些与题目材料或话题范畴相契合的写作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这道作文题以“君子”为基本话题,契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的“人文底蕴”中的“人文积淀”,直接关联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意在引导青年学生认真研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其中包含的启发意义。题目借《论语》中孔子的名言引出话题,并设计了“班级《论语》读书会”这一写作情境和“发言稿”这一任务要求。“以其中两项或三项为基础,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则进一步限定了写作内容。

仔细观察孔子所讲的“九思”,除最后一条之外,大体上两两对举:“视思明,听思聪”,讲君子要善用自己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感官,做到眼明耳聪,才能算是“聪明”;“色思温,貌思恭”,提醒君子要注意自己的神态,要有君子的做派,要保持温和谦恭;“言思忠,事思敬”则交代君子发言与行事的准则,即说话必须忠于事实,做事必须敬畏职责;“疑思问,忿思难”,说的是君子在面对“疑”与“忿”等一些特殊情绪时该怎么处理,那就是及时请教和防备后患;“见得思义”是最后一条,看似有些赘余,其实是儒家经常讲的“义利之辨”,在“九思”中不可或缺,且最具时代价值。

这样一来,我们便把孔子的话分成了五个层次,根据“以其中两项或三项为基础”的任务要求,可以从前四个层次中选择一个层次去写,以便集中笔墨,写深写透;或者不计层次,任选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句,以便有机组合,灵活延展。但不管如何选择,都必须注意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彰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伦理观念对当今时代的独特价值,并以此为立论的出发点。同时“班级读书会”这一写作情境要求文章必须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精神困惑,以阐发孔子教诲对青少年成长的“指津”“垂范”功能,并以此作为立论的落脚点。“发言稿”的文体限定则要求文章应该以议论为主,但要努力做到气势酣畅、富有感染力。

【范文】

先圣垂懿范,言行须忠敬

文/冉泰林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礼记·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先秦经典,博大精深,尤需师友相商,以得奇文共赏之乐,以收切磋进益之效。今天非常有幸能在这次读书会上发言,向大家汇报我对《论语》“君子九思”一说的浅见。

【标题点出所选语句,并提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开篇引用《礼记》名言,符合情境需要,反映出作者不俗的国学积淀。】

我对夫子讲的“言思忠,事思敬”两句感触最深。

“言思忠”,方可建立人格。所谓“言思忠”,也就是说话要考虑是否忠诚老实、符合事实。在《论语》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类似的语句,如“言忠信,行笃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曾子每日“三省”,其中也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内容。众所周知,孔子师生留下了很多注重诚信的佳话,如子贡问政、曾子烹彘。这种对诚信的看重,堪称儒家精神遗产中最光辉的部分。

【对《论语》中涉及“言思忠”的名言名句信手拈来,论据丰富,论证有力。】

但反观当下,我们失望地发现,很多人已经把这份珍贵的遗产弃如敝屣:多少厂家品牌虚假宣传谋财败德?多少影视明星夸夸其谈自欺欺人?翟天临“北大博士后”资格刚被取消,仝卓“高考改身份”丑闻又现网络,当学历成为骗钱的幌子,知识沦为“吸粉”的“人设”,诚信透支之处,人格注定破产。

【用较新的事例论证诚信缺失的危害,从反面论述“言思忠”的重要性,语言考究,句式整齐,观点犀利。】

但如果只做到说话诚信 ,虽然算得上高尚,却还称不上“伟大”。孔子并不欣赏“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腐儒,因此在他眼中,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尽管没能对公子纠尽忠到底,但依然比拘泥于小信用的“匹夫匹妇”值得景仰。“事思敬”,才能成就伟业。

所谓“事思敬”,就是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谨慎。“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樊锦诗是认真做事的代表;“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顾方舟是认真做事的代表;“把奖章深藏箱底,坚守使命初心,为贫困山区默默奉献一生”,张富清同样是认真做事的代表……正是靠着这个“敬”字,他们舍身忘我,立德立功,名扬天下,誉满人间,堪称当代君子!

【排比运用“感动中国”人物事例,新鲜典型,且文采飞扬,富有气势。】

程子曰:“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我们一起研习《论语》,细读金句,正是要认真吸收,努力践行。前贤已然率先垂范,我辈怎能坐而空谈?

让我们谨记“言思忠,事思敬”的教诲,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涵养高尚人格,成就不朽功业!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丙吉问牛0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丙吉是西汉名臣。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吏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吏认为丞相前后失问。有人因此指责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掾吏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审题指导

作文设置了“班级辩论赛”的写作情境,并要求考生选择辩论双方中的一方,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然后列出相关理由,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即可。

正方(赞同)角度:①大行不顾细谨;②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

③知轻重,明主次,识大体,顾大局;④做好自己,不恤人言。

反方(反对)角度:

①事无大小,都是民生;②人命关天,当务之急;③管理有分工,责任无边界;④不越位,但不缺位;⑤主大计者,执简驭繁。

既是辩论,态度要鲜明,观点要明了,不可模棱两可。若考生选择反方,应对正方的理由做出预设,并结合上述材料,进行辩护,而不是自说自话。


【范文】

大匠不斫

——在班级辩论赛上的辩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我方的观点是赞同丙吉的做法。

首先丙吉作为宰相,深知为政之要:大匠无须自斫,大行不顾细谨。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凡军中杖责二十以上,皆亲自过问。似乎只有事必躬亲才能显出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的宿敌司马懿,就曾指出,孔明“食少事烦”,势必会积劳成疾,不能久长。

丙吉则不然,政有大小,事有缓急,他能区别对待。百姓斗殴,自有有司过问;而忧心天时,未雨绸缪,民生,才是宰相为政之要。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历史上垂拱而治的宰相陈平,同样也是“一问三不知”,不知刑狱,不知赋税,不知钱粮,唯知宰相之大体:辅佐天子,顺天应人,和戎抚夷……一席话,让汉高祖不得不击节赞赏。

因此,丙吉、陈平的智慧,就是大匠不斫的智慧。眼中不复有鸡毛蒜皮的琐屑,心中装着山河,装着黎民百姓。我们不禁要为这位明智的宰相点赞。

其次,丙吉的魄力,还在于他不恤人言的定力和勇毅。

或许有人会说: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无小事。更何况是死伤惨重,宰相岂能视而不见?更有现代人所谓的“首遇责任制”——既然看见了,就不能不管,岂能遇事推诿?因此,难免有人质疑:丙吉此举,似有懒政、不作为之嫌。

古人云“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当一个人倾心于宏大目标时,就会心无旁骛,心就会如不系之舟。丙吉正是如此。他坚守自我的定力和不恤人言的勇毅,值得赞赏。面对掾吏和民众的不解,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原则,识大体,明己任,以有用之身,做有为之师。

如若丙吉顺应世情,听信他人之劝,亲自过问斗殴事件并妥善处理,那会是怎样一番结局呢?堂堂一国宰相也就成了刀笔小吏,从此案牍劳形,狱讼费心,哪还有精力成就“王佐之才”?

宰相亲自断案,洞烛其奸,说不定会上演戏文中的《康熙微服私访》《狄仁杰断案传奇》《包青天智断牛舌案》等等公案传奇,赢得民间广为传颂。但是,从此百官不再各司其职,而是上下相侵,越俎代庖之事,屡有发生。长此以往,宰相不再是奉法守正,而是随心所欲,沽名钓誉,而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耍小聪明;国家治理体系也会陷入混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丙吉的智慧,还在于他可贵的民本情怀。

赵威后问齐使,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丙吉不问斗殴死伤而问牛,与之如出一辙。不是贱人而贵物,舍本而逐末,而是体现了有见识、有仁爱之心的政治家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情怀。惟其如此,他能够从牛喘气中,见微知著,忧心农桑稼穑,关心民生疾苦。

历史是一堆灰烬,灰烬之中尚有余温。

知古鉴今,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取智慧。对于我们中学生,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对于我们谋事处世,也有借鉴意义。从中,我们学会识大体,顾大局,抓大放小;学会深谋远虑。不困于心,不乱于行,凡心所向,正道直行。

最后,我方再次重申观点:赞同丙吉祥的处事智慧与执政理念。


03
华歆和王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汉朝末年,社会大乱,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朗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对于华歆和王朗的做法,你的态度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写一篇班会发言稿。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考点释疑

文化与情境齐飞,时代共实用一色,这是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的特点。近年来,具有内容思辨性、价值观导向性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了主角,唱响了高考作文备战的主旋律。尤其是2020高考作文,一则齐桓公、鲍叔、管仲的历史材料作文,更是吹皱一池春水,荡起了文化搭台、时代唱戏的作文层层涟漪。这是既是新课标理念的积极实践——“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也是立德树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发展思维的刚性需要和具体落实。

本题以品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底蕴深厚、任务具体、导向积极,契合当前作文备战的热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根”之所系与“魂”之所牵。

本道作文的命题材料出自文化经典《世说新语》,叙述了一个生动有趣、内涵丰富的故事。华歆与王朗对待避难者迥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为人处世,价值取向,道德信念,诚信道义,悲悯情怀,诸如此类的关键词定会云集考生脑海,让人思考、抉择、评判、拓展,从历史走向现实,写出为时代而著、为文化而歌的佳作来。

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价值观正确,思辨对比性,写出现实性,公共说理性,发言稿形式。具体来说,就是褒扬肯定华歆、批评否定王朗,二者兼顾但可以侧重,就事论事并延伸拓展,注意发言场合与对象等。

考点延伸

针对这则作文材料,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其他的考点:君子为人。如: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柳宗元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好友刘禹锡(字梦得)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便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以“君子为人”为主题的演讲稿。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师提示:

如果说华歆与王朗的品德高下是从对比中得以彰显的,本题则是从人物自身的话语和做法中来彰显君子为人的风采的。写作时,观点要从材料中来,最好不要只在历史情境下就事论事,还要联系社会现实,结合古今,从历史故事中读出新意来,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来。

例文剖析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班会课发言稿

河南省实验中学崔云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同样是面对难中依附之人,华歆先是难之,后却在危急时携拯如初;而王朗起初纳其自托,终竟以急相弃。相较之下,二人诚信之有无,道义之高下,悲悯之深浅,莫不立判。我深为这位幸遇华歆的避难者额手称庆: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总领全文,点明主题:引材料言简意赅,亮观点旗帜鲜明,呼题目妙合无垠,奠基调转轴拨弦】

君子者,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诚信为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乃做人之底色,立身之基石。古今中外,奉为圭臬,概莫能外。诚信如光,使华歆的君子之风、人格大厦熠熠生辉;失信似水,让王朗的斯文之气、德行堤岸荡涤殆尽。不必说季布的一诺千金,尾生的抱柱而死;不必说商鞅的徙木立信,季札的挂剑墓树;也不必说幽王烽火戏诸侯亡国的殷鉴,陈太丘朋友爽约的尴尬;单是当代愚公黄大发忠实践行“修渠、致富”的铮铮誓言和“大发渠”的横空出世,就足以令人感慨折服了。分论点一,围绕“诚信”展开论述,信息密集,论据典型,援古论今,有理有据,句式灵动,气势充沛】

君子者,立天地心,立生民命,道义为要。

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君子为道义而生,坦荡如砥,磊落如山;小人弃道义于不顾,猥琐可憎,蝇营狗苟。道义,是面对汹汹将至的追贼,从容淡定、携拯如初的华歆,而绝非以急相弃、顾命自保的王朗。道义,是振兴中华、我辈之责的黄大年,而绝非钻营舞弊、唯利是图的社会蠹虫。道义如诗,平平仄仄,唯有心底无私、爱国爱民之人方写得出;道义似歌,唯有正气浩然、循礼中规者才可引吭。分论点二,围绕“道义”展开论述,文采与情感齐飞,层次共观点一色】

君子者,扶危济困,推己及人,悲悯为怀。

杜工部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悲天悯人的情怀,彰显君子心胸之博大,人文之光彩。君不见,民族魂在吟哦:“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君不见,县委书记好榜样的感人形象:“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君不见,名校毕业、扶贫基层、栉风沐雨,回报乡亲的时代楷模黄文秀,她那真诚的笑容、赤子的情怀、忙碌的身影,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分论点三,围绕“悲悯”展开论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令人折服】

同学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者,诚信也,道义也,悲悯也;利者,徇私也,失义也,褊狭也。让我们效法顶天立地、义薄云天的华歆,摒弃精神侏儒、精致利己的王朗。人人为君子,则中国方为君子之国,世界方为君子之世界。君子浩然气,沛乎塞苍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总结全文,再次点题,表达对君子与小人迥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强调升华,首尾圆合】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惠听!

急而相弃,不仁不义

河南省实验中学张敬轩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急而相弃,不仁不义。

相信大家对华歆与王朗对待避难乘客迥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的故事,定然感慨万千,见仁见智。我则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王朗的行为甚于谋财害命——急而相弃,不仁不义。【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彰显文体特点;亮明观点,警句居要,呼应发言标题】

相较于王朗,华歆则知情达理、义薄云天、可圈可点——携拯如初,不离不弃。俗话说:“送佛送到西。”诚哉斯言!若一开始不伸手相助,便不存在后面的故事;但既然决意慷慨相助,便须好人做到底。看似无理,实则必须:这是诚信,这是底线,这是道义。起初,华歆不打算救人,窃以为大有其义,一则后面还有很多未知凶险,二则不载他不代表不给他生路。由此观之,助人不可盲目,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能力,仔细做好风险预测和未来评估。只有做好了自我定位,一旦出手,方可救人于水火,胜造七级浮屠。否则,则落得如王朗般贻笑于千秋。【宕开一笔写华歆,对比映衬构思新;鞭辟入里巧剖析,起承转合妙无垠】

王朗出尔反尔,前后不一,急而相弃,不仁不义。承诺,绝不能是空头支票,而应是一诺千金。王朗答应得快,自我“打脸”更快。有救人之心,而无救人之实,口惠而实不至,无异于海市蜃楼。假如那人果真被王朗相弃于水中,则后果不堪设想:要么葬身鱼腹,要么死于贼人刃下,岂不冤哉!倘真的如此,王朗也许会开脱道:“并非吾不仁不义,此乃天意耳!”这让人不由想起孟夫子的话:“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派强盗逻辑!总而言之,王朗有自私之实,无助人之意;有沽名钓誉之嫌,无推己及人之心。王朗,你无须顾左右而言他,真的应该反躬自省了!【切合文题深入论证,假设论述丰富内容,引用名句振聋发聩】

我们不妨姑且认为华、王二人身处乱世,身不由己,不可过分苛责。可为何在当今的太平盛世,像王朗这样的人仍屡见不鲜呢?我们推崇见义勇为,可我们推崇的绝不是“急而相弃”矫揉造作;我们尊重那些鼎力相助的人,但我们也绝不鄙夷那些不帮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别人的难处也许我们不知,帮忙也不是每个人的义务。

人如是,国亦然。习主席说儒家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要想达到这一理想,就需要国与国之间患难与共、同心同德、不离不弃,就需要摒弃精致利己、以邻为壑、唯我独尊,就需要放弃零和博弈、冷战思维、鼠目寸光。【既总结升华上文,又延伸拓展论述,由人到国,高屋建瓴,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亲爱的同学们,愿我们人人都做像华歆一样的人,摒弃王朗之徒;愿我们都能做到:急而不相弃,仁义挂心头。惟其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惟其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美美与共。【回归发言现场,号召引导同学,强调自己观点,展望灿烂未来】

谢谢大家!

(本文已发表在2021年《创新作文》上,作者:崔矿山



04
管鲍之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叔牙之风,山高水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叔牙之风,山高水长》。

同学们,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曾经那些鲜活的面容,都湮没在历史的黄尘古道中。我们只能从历史的书卷中去寻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漫溯。而今重读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的这段往事,我顿觉自已又满载一船星辉,粲然而归。齐桓公宽容大度,管仲灵活变通,皆令我叹服。而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鲍叔牙!

不以贫贱易相知,赤子之心待友朋。鲍叔牙这份待人以诚的澄澈,让我心仪。

同学们,谁不想拥有一份真知相待、披肝沥胆的友情?高山流水遇知音,管鲍之交情义真。管仲何其幸运,有这样一位挚友。你微贱为物所役时,我来支援;你为小吏而被罢免时,我来安慰;你带兵打仗行为为士兵所猜忌时,我来安抚军心……我信任你,贫贱不易,生死不移。这片赤诚之心、淳真之意,澄澈如斯,令人感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做人当如鲍叔牙,待人以诚,交友以真,如一泓澄澈之泉汩汩流淌,滋养万千世人的心房。

唯才是举无偏私,慧眼仁心伯乐情。鲍叔牙这份知人善荐的睿智,令我钦佩。

同学们,还记得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哀痛吗?还记得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恸哭吗?壮志难酬的慨叹是千古文人之同悲。若无鲍叔牙的举荐,管仲焉能得其所?恐怕只能湮没于茫茫历史尘埃罢了。正因鲍叔牙全力举荐,才使得齐桓公能不计前嫌召见管仲,终成君圣臣贤之佳话。君臣修睦,促成齐国九合诸侯,睥睨天下。千载以降,鲍叔牙这份伯乐情怀仍令人感怀,若无慧眼,怎识英才?若无仁心,怎荐贤才?习主席强调我们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确,复兴梦的实现需要更多时代巨擘的出现。鲍叔牙这份伯乐情怀虽历时弥久却愈显珍贵,如陈年佳酿,清冽甘醇,香飘千年而不绝。

爱国忠君存大义,甘居其下大格局。鲍叔牙这份家国情怀的赤诚,令我震撼。

同学们,习主席曾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不必有我”的话语来激励国人奋进。鲍叔牙身上又何尝不是体现了这种特质呢?曾经,他辅佐公子小白历经艰难,登上君位;曾经他苦口婆心劝谏齐桓公尽释前嫌,任用管仲成就大业。他为齐桓公立下汗马功劳,到终了,却甘居于管仲之下,其拳拳赤诚之心,令人敬佩;其博大胸襟,令人高山仰止。我辈青年躬逢盛世,当以鲍叔牙的这种博大精神自勉,将“小我”融入“大我”,让青春之花在时代枝头灼灼绽放,灿若云霞。

风流云散,时空变换, 君子之风,山高水长!

同学们,君子之风,是叔牙之澄澈,叔牙之善荐,叔牙之赤诚。此风,恢恢乎天地之间,千年浩荡不绝,百代仍未磨灭!

漫溯历史,受益无穷;浸润书香,岁增华光!同学们,愿你我于书海中拾撷岁月浪花,逐浪不负韶华!

谢谢大家!

品管仲之行,成管仲之人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当历史的烟尘随风吹雨打而散去,却总能留给后人太多的思索与启迪!一匡天下的齐桓公、九合诸侯的管仲,能知人的鲍叔,他们在历史中曾留下那样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时代里的佼佼者,是历史里的明星!面对着当前的时代,最让我感慨的是管仲,帮助公子纠争夺君位,他尽心竭力;辅佐齐桓公,他不以兵车助齐称霸,在品管仲之行时,不得不赞美管仲之能,将来也能像他一样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成为时代里的踏浪者!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为人当如管仲一般,尽力绽放人生的光芒!

古人说:“春秋无义战。”在诸侯为利益杀红眼的春秋时期,周公所主张的处事原则已渐渐为人遗忘,礼崩乐坏,管仲却能以一人之力,助齐桓公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施展才华,一展宏图大志!忆往昔,萧规曹随的主角们让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休养生息,拯百姓于水火;思今朝,新冠肆虐中华大地,76岁的孙春兰副总理、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屹立在危险的前线,树起丰碑!基辛格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愿做这“最勇敢”的人,像管仲一样,一展抱负,绽放人生光彩!

以吾之渺渺,成国之泱泱。为人当如管仲一般,九合诸侯,胸怀天下!

作家梁衡说:“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之大利大情。”曾几何时,道家主张出世,儒家主张危邦不居,但我更看重搏击于时代的人们,无畏无惧,胸怀天下!管仲之人,身处乱世,齐国君位之争,依然腥风血雨,面对混乱的利益之争,敢站立在时代的潮头,整顿山河,剑指道义,这份胸怀天下之心,令人动容!想起清朝末年的衰退,五四青年们以勇敢对抗;建国初期,新中国面对强国的虎视眈眈,两弹元勋们用算盘打下的核武和平;2020年这样的大灾之年,举国上下同心同德抗击疫情。也许,我不会像管仲一样是齐国的唯一,但我愿像管仲一样热爱我的国家,哪怕只为她照亮一丝的黑暗!

李鸿章曾这样写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间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少年,就当如管仲,一展才华抱负,立下不世之功,创下青史留名之业;少年,就当如管仲,胸怀天下,活出人生精彩,活出人生境界,不可成燕雀般见识短浅之人,不可为蟪蛄般没有生命长度之人!

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我在读过齐桓公、管仲、鲍叔故事后的所思所感,期盼与诸君一道躬身入局,共赴盛事,不负此生!感谢大家的倾听!

知人让贤,家国天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古为今用是王道,观书读史论春秋。同学们,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鲍叔。他的大局为重,他的不计名利,他的知人让贤,都让我心有共鸣,获益匪浅。

大局为重,吃亏是福。同学们,我从鲍叔身上看到了人性的闪光。

《史记》载:“鲍叔即进管仲,以身下之。”心有格局,此鲍叔之谓也!揆诸现实,面对近代以来的民族危亡,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心有国家大局,实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科学家们不计个人得失,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江大河,更多的祖国建设者们心存社稷,砥砺奋进,风雨兼程。同学们,我们要学习他们以大局为重,胸怀天下,用自己的“吃亏是福”的心态而利他利国,照亮中华民族奋斗的星空。

不计名利,甘为配角。同学们,我从鲍叔身上学到了乐于奉献。

《菜根谭》有言:“宠利无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诚哉斯言!那些隔离区里减掉飘飘长发的女护士,那些寒风凛冽中坚守工作岗位的社区工作者,那些“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国防卫士,那些“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民公仆,他们不计名利,以自己的尽职尽责,保国人之快乐安康;他们甘为配角,以自己的乐于奉献,写就了自己的非凡人生。同学们,我们要学习他们,不计名利,甘为配角,活出别样人生。

知人让贤,胸襟宽广。同学们,我从鲍叔身上明白了家国天下。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此言得之!君不见,古往今来,多少贤人志士因无人赏识而泯然众人?多少名臣将相因小人构陷而郁郁而终?管仲之于鲍叔牙,恰如伯乐之于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牙以知人让贤的宽广胸襟,为管仲搭建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也让齐国成就了“五霸”之名。同学们,我们要学习鲍叔牙,知人善任为国谋,腹有雅量气自华,摒弃“小我”,成就国家。

观一叶而知秋,阅一书而知理。同学们,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贵能腹有雅量,人贵能胸襟宽广,人贵能家国天下。愿我们都能效仿前贤,学习鲍叔;心有大局,不计名利;摒弃“小我”,家国天下!

谢谢大家!

05
孔颜之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和审题立意】

“孔颜之乐”是一个值得我们挖掘的文化话题,也是一个颇有思辨性的哲学命题。作文题力图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屏障,让同学们思考物质匮乏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心幸福的源泉所在,注重传统文化,倡导思辨色彩。

这个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立意。

(1) 探讨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

(2) 思考“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养等都可以成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

(3) 综合考虑以上两个问题,提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類似的观点。

写作时要紧扣“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这一前提,不能脱离这个前提简单地讨论幸福的来源。

心向光明,亦复何阻

丰衣足食,人人心向往之,甚至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外物所能给予每个人的,往往是不公平的,但也还是能在街头看到残障者练得一手好字。心向光明,眼前的黑暗也会透出微亮光芒。

为秋风所破的茅屋里,是心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凄瑟萧索的夜里,因装着天下寒士而有动力、有温暖。淡退风华的寺庙里,是断齑画粥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粗食的清苦因心系百姓而多了一分甘甜。不是生活没有给他们带去磨难,而是他们的着眼之处不在茅屋、残粥,那为了天下苍生共同幸福的意志溢满了他们的内心,那为着光明的追求将他们的苦楚淡化、摒去了。

杨绛先生曾翻译过一首小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先生没有对身外之物的追求,清贫的生活也就谈不上不幸了。旁人惋惜、同情的,在先生眼里或许比不上读一本书来得充实。文化大革命中,她被罚洗厕所,她静下心来,将厕所洗得干干净净,并不以此为羞。先生是要向光明的地方走的,她知道家里有丈夫和孩子在等待,知道还能读书,还能写作,还能让后人从她的书中、话中有所得。追求的不是貌美、富足,这些苦痛就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我们总要从不幸中找幸,总要问问自己在意的是什么,总要问问自己内心的光明是否能驱走眼前的黑暗。

“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这是王尔德动情写下的感悟。为夏瑜的坟上添几朵白花,是鲁迅先生为辛苦的革命人缀上的一笔希望。“我会想办法让他回到我身边,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斯嘉丽在瑞特离开后的内心独白。他们用内心的美好冲淡现实的苦痛,没有称心的物质基础,心中的光明也能带他们去往更高的境界。这不是踩在虚无和幻想的内心世界里,不为现实的任何利禄所动,也不是一味地忽视痛苦,而是用内心的光芒照亮黑暗,拥抱生命中最瑰丽的色彩。

摇着人生的小舟,我愿循着内心的光明,在现实的大风大浪中,平安到达幸福的彼岸。

幸福的源泉在于修养

颜回,“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后人尊为“复圣”。他何以有幸获此殊荣?因其居陋巷,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更因其崇高的德行。

我明白了,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

顾城曾说:“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当命运的喉咙被无情卡住时,埃尼奥·莫里康内却没有妥协,对音乐的狂热痴爱使他从容面对一切。父亲卧病不起时,年幼的埃尼奥不得不辍学工作来维持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即使如此,他仍呵护着他那颗勇往直前、快乐向上的心,最终成为世界公认的“电影配乐大师”,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见,高度的精神追求能冲淡生活的悲苦,并让人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懂得了,幸福感源于何——源于心灵的丰盈、精神的修养。苏轼若因为被贬而整日郁郁寡欢,我想,他一定无法创作出精彩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刘禹锡如果因居陋室黯然神伤,我想,他一定无法怡然地书写《陋室铭》;“当代愚公”李保国如果嫌弃太行山区生活苦,我想,他一定无法安然地三十五年如一日,为荒山带来苍翠,为乡亲拔除“穷根”……他们知道,真正的悠然是懂得享受明月清风、阳光鸟鸣;真正的快乐是不畏困厄之锁,把住信念之舵,思想不迷航、行为不迷失;真正的幸福在于执着于精神追求。

生活哪有一帆风顺?因为大地的凹凸,才有了河流;因为温度的变换,才有了春夏秋冬;因为有了境遇的顺逆,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身在尘世间,我们不能左右环境,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心。面对难题,有的人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以致一发不可收拾,终将迈上不归路。而有的人却始终相信人生是一幅山水画,即便山峦重重,也相信有峰回路转;即便路途艰难,也背上一份希望,大步向前——他们的底气,源于他们的精神追求與修养。

修养高,智慧就能开启,开启了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才能与“大道”同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是什么。这也许就是上天赋予人的终极使命。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虽一生富贵,但直到死都在与自己的小心眼怄气,活得不如一生清贫的颜回快乐,此正说明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遵于自我的内心,内心的主君是修养。当今,最重要的修养是精神教养,所以,我们,未来的主人,请谨记,提高个人修养,是提升幸福感的正途。

【点评】

文章标题即观点:幸福源于修养。开篇在简述了颜回的事例后,再次明确主旨,指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细细读来,全文层次分明,先以苏轼、刘禹锡、李保国的事例谈幸福感的来源,再放眼自然、生命,指出能够笑对人生难题的人是因有精神追求与修养作底气,最后指出修养高就能开启智慧,开启了智慧才能明白人生真谛,从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论述层层推进,既旁征博引,又娓娓道来;看似笔流轻浅,却能切中时代。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如何提升修养,文章没有开出良方,稍显欠缺。(刘 秀)

美丽的灵魂稀释苦难

身居陋巷,箪食瓢饮,却不改其乐,颜回给历史留下了“孔颜之乐”的佳话,也给千年后的人们留下了问题:面对现实的苦难,如何还能快乐?快乐源于何处?

快乐源于学识和视野。曾经,寒门学子王心仪的一篇《感谢贫穷》“刷爆”朋友圈,尽管贫穷令她的生活艰难痛苦,但站在学习的台阶上,她看到了贫穷为她带来了什么,看到了苦难中的生命可以更加绚烂,依旧快乐。颜回不正是如此?向孔子求学令他完善了自我,理解了仁义,明白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于是他怡然自得,不为此忧虑半分。

快乐源于修养和心境。在苦难中总有人保持着从容与沉静,保持着乐观与自强。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家中被抄检一空时,母女二人依然穿着得体的衣服,水仙花开了,她们就在每枝花的颈部套上一个五分宽的红纸环,令花看起来更美了。那一抹明艳的红色,为家里增添了活力。从那一个个纸环中,我们看到了两个美丽的灵魂。在生活的苦难、条件的简陋前毫不慌乱、毫不悲伤,因为她们发自内心的从容与乐观,足以稀释眼前的苦难,足以维持快乐的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灵魂前,苦难无能为力。另一个美丽的灵魂是杨绛,在与丈夫历经磨难时,她依旧是那个大气从容的女人,用俏皮话来记录苦难,在黑暗中,她依旧可以创造一抹微光。

快乐源于责任和信仰。一个人,如果心中有大义,肩头有责任,那么即便是再难再苦的生活,也不能把他打倒。被尊称为“印度圣雄”的甘地,一生为了印度的独立与平等而斗争。这个瘦削的老人,拄着拐杖去调解种族争斗,发表演讲,绝食抗议,他的生活条件不可谓不简陋,但他甘之如饴。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知道受苦受累可能会把更多人从苦难和劳累中解放出来。在当代中国,那些大学生村官,为什么放着城市里好好的工作不干,要去落后的农村?“农村条件哪有城市好?”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然而对他们来说,落后的条件阻挡不了他们的责任感,也阻挡不了他们勤勤恳恳取得成效后的快乐。美丽的灵魂足以稀释苦难,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这些美丽的灵魂。在不如意的境地里,不会“不堪其忧”,而是“不改其乐”,在困难面前担起责任,并不以为苦。

苦难是一杯烈酒,入喉辛辣灼痛,然而美丽的灵魂却可以将其稀释,稀释得甘醇绵长、回味无穷,令人自心底生出愉悦来。

【点评】

文章开头简要引用材料,以两个问题总起,引人深思。主体部分以快乐源于学识和视野、源于修养和心境、源于责任和信仰架构全文,三者之间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比较好地回答了开头的两个问题。在论述分论点时,用例合适,且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观照。结尾巧妙运用比喻,阐释了苦难和快乐之间的关系。如果从更高的要求讲,文章主体的三个部分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使文章少了一些思辨色彩。

06
张良与范增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二年的谈语文学习,我们在课本中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如烛之武、荆轲、刘邦、项羽、张良、范增、蔺相如、廉颇、苏武等,也认识了不少文学人物,如曹操、周瑜、林冲、鲁智深、王熙凤、杜十娘、祥林嫂、孔乙己等,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物,如奥楚蔑洛夫、保尔·柯察金、于勒、玛蒂尔德、别里科夫等,无论真实的还虚构的,都引发我们许多思考和感悟。

请你从上面列举的人物中,任意选取两个进行比较分析,写一篇副标题为“_____与_____之比较”的人物评论。横线上需填写的是你选取的人物名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切题立意:

1.刘邦项羽:不同格局,不同结局。

2.祥林嫂与孔乙己:同是套中人,被侮辱与损害者。

3.张良和范增:大智慧与小聪明。

4.杜十娘和祥林嫂:叛逆者与屈从者。

5.王熙凤与奥楚篾洛夫:不同国度,一样善变。

6.林冲和鲁智深:果断从事,敢想敢做;切忌优柔寡断。

……

偏题立意:

1.杜十娘和祥林嫂:敢爱敢恨。(比较点选择不恰当。)

2.烛之武和祥林嫂。(人物组合选择不当,两者无内在有机关联。)

大智慧和小聪明

——张良与范增之比较人物评论

世人皆以为,张良和范增,均为腹有良谋,胸怀韬略的智者,但我独以为:范增所谓的智慧,只能是小聪明;而张良之智,堪为大智慧。

范增之智,其实是小聪明;而张良之智,堪称大智慧。

范增不能像诸葛亮一样,隆中一对,茅庐未出而三分天下,使项羽拳拳服膺其雄才伟略。而是仅凭小聪明,用虚妄的望气之说,激怒项羽,身为谋士,不重人谋重鬼神,难怪项王会轻信刘邦卑辞巧语而改变主意。他的小聪明,还体现在自作主张。鸿门宴上,在项王默然不应时,他私自授意项庄刺杀刘邦。这和矫诏有何区别?令出私门,乾纲独断,以亚父身份,视君王为傀儡,不仅不智,而且是愚而自用。

张良披肝沥胆,不离不弃,但生性多疑的刘邦,惊疑问道:“君安与项伯有故?”若换做是范增,定会拂袖而去,或是大呼“信而见疑”。但张良不愠不怒,而是耐心解释,打消其疑虑。张良之智,在于深谙君王心理,知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朝乾夕惕,隐忍宽宏,最终赢得了君王的信任。

张良的智慧还在于随机应变,而放增拙于应变。

鸿门宴上,险象环生,张良“猝然临之而不惊”,他私召樊哙;在刘邦独自脱身后,只身虎穴,且能顾全大局,巧妙周旋,便宜行事,足见其大智大勇。而项庄舞剑,项伯翼蔽,范增竟如黔驴技穷,无计可施。其拙于应变,何谈大智?

因此,两人虽然都是各自阵营的智囊,但一个能为君王言听计从,视为股肱,成就大业;一个壮志难酬。这里面,固然有项羽和刘邦器度、谋略的高下之别,但和两位谋士的智慧、器度不无关系。我们虽然不是张良、范增一样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对于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谋事大有裨益。

古人说,“大巧若拙”。今人刘震云也说,“聪明人做老实事”。是的,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逞小聪明。

大智慧的人,他们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像张良一样努力试着去改变、应变。从不心存侥幸,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他们从不因为一时失利,就像范增一样,怒气而怼,撂挑子,而是冷静思考。他们懂得审视自我,审视他人,因势利导。从来不会像范增一样,孤高自许,只能处于C位,只有自己“是高山而非溪流,是人杰而非草芥”,别人都是“竖子”、鼠辈,最终自己孤立自己,使自己与周围的世界绝缘,不屑于与他人同框,也与成功失之交臂。

臧否人物快意事,鉴古知今后世师。

“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沈从文)。但愿我们通过评价历史人物,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从中汲取智慧,成就自我!





End







【免责声明】本gongzhong号尊重原创,本文由资料整理整合,内容综合来源于网络。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