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如何进行?
发布于 2021-05-23 21:40 ,所属分类:历史考试学习资料
有老师问二轮复习怎么进行。其实在中招只剩下一个月的时候,二轮也基本只剩下练习套卷了吧,毕竟上战场前的实战演习是技能晋级的最好方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只剩下改卷子、讲卷子的任务了,那么,2021年的二轮复习,我们需要注意点什么?
从这几年的河南中考、各地模考,我们可以感受到命题结构不确定化的趋势。
首先,河南中考试卷材料类型一直很丰富,图文并茂,这本身就是对能力考查不确定性的一个表现,用图片材料,考查的是识图、释图能力;用文字材料,考查的是文本理解、信息概括的能力;用表格往往考查的是对数据的对比处理能力,所以,即便是同一个题目,用不同材料,考查的能力侧重点是不同的。
其次,从2020年河南中招试卷25题的变化可以发现题型考查的不确定性也开始了,河南中招试卷上的小短文题一直是河南地区的特色,这几年,从史实简介到图片所反映史实的联系、对比,基本上老师们已经摸到了套路,玩出了八股文的感觉吧。
但是,2020年的河南中考试卷突然变成了年代尺,很多学生就慌了阵脚,不知道怎么用老师给的模板了。这种变化,就是题型考查不确定性的表现。题型的固化,老师会给出套路式的应对,这就导致考试时能力考查的无效性。
第三,设问方式的不确定性。首先在定法词上,河南中考历史试卷一直比较侧重比较与概括能力的考查,设问也多是“概括、指出、谈一谈、对比、比较”等定法词,但是这一点与高考命题侧重考查“说明、论证”这一能力要求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近两年的中招和各地模考试卷慢慢地开始突出“说明”、“论证”之类的定法词。即便同样是概括能力考查,简单地从材料中总结归纳的题目减少了,“归纳特点”、“总结趋势”类的需要从材料概括中进一步加工的高阶问题增多了。其次,在定位词上,呈现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简单的“原因、影响、结果”之类的定位词会逐渐被“历史价值”、“历史智慧”、“人文价值”等等我们不可预测的词语代替,以考查学生具备的题目理解能力。
所以,2021年中招试卷,在保证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变化应该是会有的,而且是我们很难套路应对的,怎么办?借助各种高质量的模考试卷,好好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二轮复习中最关键的任务,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在实战演习中尽可能地提升能力。在这里,教师可以整理常考定法词的解题思路,如:概括、比较、说明。至于定位词,只能尽可能让学生开拓视野,共性的方法是很难有的。
这里的专题复习,不是像之前那样每个阶段固定的几个主题都要复习到,时间宝贵,看看五年来的中考试卷,非选择题每道对应的常考角度是什么,把这些作为专题复习好。比如:古代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外优秀文明成果、人类文明的交往、史料的分类、不同史料的优缺点等;中国近代史:侵略与反抗、近代化探索、党的革命史;中国现代史:中共的建设史、改革开放;世界近代史:不同国家的近代化、国际关系、革命与改革、殖民与反抗;世界现代史: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国际合作、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等。
这里,强调一下选择题1-7题,通过各地模考试卷,我们基本可以猜出,中招的1-7题不会太难,不会超出《解析与检测》的考试范围,所以,背好、多练,问题应该不大。
最后一段,除了套卷,分题型练习可以起到套卷起不到的专项强化作用。这里,21题建议跳出前几年比较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当然,并非说原来的比较类试题的模式用不上了(点击查看:栉雨课堂:专项练习—翻转中招历史比较类题型),只是考虑到命题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有定势思维,在练好比较类试题的前提下,建议练习“总结特点”类的题型、史料区分等史料实证类的题目。即便是对比类的题目,也要注意中外材料信息不对称提供的情况,不一定是材料一讲到了中国文明的背景、特点、影响,材料二就一定对称地出现背景、特点、影响,需要学生辨别、总结的情况可能会增加。
22题应该还是从某一个角度切入,考查近代化探索、社会变化。
23题,党的建设成就的可能性比较大。
24题,国别史,比如俄、英、美。各国近代化历程,会不会像今年二模郑州试卷24题一样,跳出国别史的框框,从某一个角度考查近代化?我们不妨简单练习一下。
25题,小短文的形式不会变,考查联系、比较能力的方向应该也不会变,但是,用什么样的题型呈现不好预测。图片类、年代尺类、表格类、观点论述类、关键词类,多见见题型,没有坏处。在考查内容上,与当今社会、现实联系密切的内容是常考点。当然,在方法上,如何解答联系类小短文和比较类小短文,仍然是小短文类题目首先要学会的。这些我之前就归纳分享过(点击题目查看)栉雨课堂:专项练习—翻转中招历史小短文(上)
栉雨课堂:专项练习—翻转中招历史小短文(下)
整体上,今年的试卷应该会比2020年的难度提升,做好心理准备。
栉雨出品
坚持原创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