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稿】历史上的中国

发布于 2021-03-25 07:08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本文共计3550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1分钟

评论区已开启,置于文章最末


谈到中国,总会让人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具体问到为什么,又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诸如广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等等。而最让人觉得能独领世界风骚,屹立千年的当属“统一”,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文字,统一的纪年……乃至于统一的思想。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总是让人心生向往,反之偏安一隅的王朝就让人提不起太多兴趣。这种观念统治着我们国家和人民长达两千余年,至今还存在于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引起一些人的追思与陶醉。
但是这样的国家观在另一些人的思想中早已发生动摇,尤其是在一些受“境外势力”所“蛊惑”的人群中。面对风云变幻的新世纪,他们说这是祖宗留下的包袱,应当痛痛快快的扔掉。
面对这样统一悠久的国家,无论如何毕竟是历史。它究竟是宝贵的遗产还是沉重的包袱?什么该留什么该丢?就我们就来细细道来。
一、最高政治中心的“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的文献中。在记录周天子(按:这里的周天子,一说是当时代周成王摄政的周公)告诫康叔的文献《尚书·梓材》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在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的周初青铜器何尊上,也刻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话。这里的“中国”是什么意思呢?
“国(國)”与“或”相通,原指城、邑。当先民定居以后,就形成了以部落首领居住地为中心的聚居地,四周设有围墙(囗),被称为城。城内叫“国”,城外叫“郊”、“野”。后来随着部落的扩大与联合,于是只有主要的或者大统领居住地才被称为“国”,“国”就变成了城市代称

商代的时候,由于商朝是当时最强大的政权,它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它统治的核心地区,即今河南北部、河北和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就被称为“中国”。意为“地处中央的城市”。在《尚书·梓材》中,康叔被周天子册封在商朝统治的旧地。在何尊铭文中,周公营建成周洛邑的地方,也在商朝统治的旧地,周初的统治者就用“中国”来称呼它。
二、中央国家疆域的“中国”
在西周初年,被称为“中国”的仅限于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至于西周的统治中心,也就是今陕西关中一带,在那个时候还没有被纳入“中国”的范围。当时由于这片土地僻处“中国”以西,因此被称为“西土”。《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在誓师大会上的讲话,第一句就是“逖矣,西土之人!”
到了西周末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原先的“西土”也被纳入“中国”的范围。《诗经·大雅·民劳》被视作是周厉王时期的作品,其中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诗句。这里的“中国”指的已经是作为西周统治中心的今陕西关中一带。

东周时周天子式微,诸侯国崛起,大诸侯甚至能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他们也就开始把自己的国称为“中国”(真可谓是礼崩乐坏),渐渐地地域上的“中国”就已经包括了周天子直属和各大诸侯国的地盘。在这一时期,“中国”还产生了一种民族意义,生长在“中国”的人被称为“中国”人(特指华夏各国人),“中国”以外的则被称为蛮夷。《左传》中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又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将“中国”与“四夷”、“蛮夷”对立,取的都是这个意义
随着华夏各诸侯国的扩张,“中国”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比如秦灭巴蜀,巴蜀也就成了“中国”的一部分。到了战国后期,“中国”的范围已经南至南岭一线,北至燕山、阴山,西至陇山,东到大海。总而言之,秦始皇统一的中国,是货真价值的“中国”,是一点也不能少的“中国”(为此还遣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战国末期丢失的河南地)。
三、“中国”之争、文化“中国”与主权“中国”
正因为“中国”的概念是变化的,范围是不固定的,所以始终是模糊的,不确切的。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不同时期有不同说法,即使在同一时期,因概念的不同说法也不一样。有些边缘地区在政治上已经被囊括进来,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但在老牌“中国”眼里,它还不够格。以后又有新的地区进来,依然要被先一步的所鄙视,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地域黑”吧。可以说,广义的“中国”就等于中原王朝,凡所辖疆域皆为“中国”,狭义的“中国”则是经济文化发达的汉族聚居地过汉文化区。两种标准并存引发了地区间的争论,尤其在分裂时期更是上升为政权相争。比如西晋灭亡之后,东晋自然成为“中国”的继承,但北方游牧民族认为自己占据了“中国”故土,是“中国”新的主人。
这场双方都理直气壮的争论到了隋朝终于解决了,方法是对南北双方都给予承认,以后唐朝也继承了这个想法,南史北史都是正史。类似的还出现在宋、辽、金三朝,作为统一的元朝同时修订了《宋史》、《辽史》和《金史》,理所当然的元朝也被认为是“中国”的新主人。也正是因为在分裂时期的争论,大片大片的土地获得了“中国”的强宣称,分裂后再统一的“中国”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历史上从不对外侵略倒也不算错,毕竟是统一战争嘛)。不同概念的“中国”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体现了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而又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但是,我们当代意义上作为主权国家概念的“中国”,却出现得很晚,被人民普遍接受则更晚。甲午战争后,当时的“大清”国内掀起一股留日风潮。许多留日学生,在“国籍”一栏中的填写,却是五花八门,写“清国”者有之,写“大清”者有之,写“中国”的反而是少数。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以后,“中国”才第一次作为主权国家的国名屹立在世界。然而,此时在全国大部分人民群众心中,却还远没有主权国家中国的概念。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还有不少人民分不清日本帝国主义和历史上辽、金、元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区别。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党和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权国家的中国概念才在全国人民心中扎下了根

四、对于历史“中国”疆域的学术认定
说到这里,道理就已经很清楚了,我们讲历史上的中国,绝不是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而应该是明确规定范围内的一切政权和民族。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提议为方便直观学习中国历史,需要有一套全新的历史地图,吴晗便推荐了历史地理学界的泰斗谭其骧先生及全国各高校史地学界的老师组成编委会负责编绘一套《中国历史地图集》。工作第一步就是如何界定历史上中国的疆域,谭先生提出以中国历史演变的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清朝所达到的最大疆域为范围,这一提议得到了编委会的通过,也成为今天绘制中国历史地图的标准。在这范围内的地区,大多数是在历代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有的曾由当地民族或非汉族建立政权,而这些在今天已经统一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五、杂谈及结论
随着不同时期“中国”概念的变化,不同王朝的“保家卫国”的范围想必也是不一样,秦、汉、明的“保家卫国”大抵以长城为界,唐、清的“保家卫国”多半又会觉得长城是个阻碍,至于今天长城内外早已是一家,谁敢有有异议,那他必将遭受口诛笔伐,还会被记下分裂国家的罪证。北宋时河北百姓为赵家所庇护,认为自己是“赵家人”,而南宋以后,河北长期被女真、蒙古统治,那里的汉族早已不把自己视作“赵家人”,反而效忠于金和蒙古,将它们视作是“中国”。参与灭亡南宋的张弘范、董文炳,全都是河北汉族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这一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初的“中国”也只是一个附有政治性的地域概念,是随着阶级的发展,为最高统治者所独有的一个概念。由此上升到“国家”概念,也正契合了“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又提出,国家具有历史性,即因历史发展而出现,也将随着历史发展而灭亡。现在我们不妨假设一下,没有了国家会发生什么。物质财富会消失吗?不会,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也不会随着国家灭亡而消失不见。文化会消失吗?不会,罗马早就灭亡,但是罗马正统继承处处都是(听说已经到了第六罗马,精神罗马人遍布五大洲)。齐、鲁、秦、晋、、巴、蜀、、楚等早已统一而它们的文化概念,地域特色保存至今。那有什么会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消失呢?阶级的统治!啊哈,那些对国家念念不忘的,说着离开国家什么都不是的人原来是放不下他们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利益(有没有真正地享受到这些还不一定呢)。
无产阶级或者说劳动人民爱自己的国家,原因不是因为那个国家剥削和压榨自己,而是因为这个国家养育自己、保护自己。虽然这种国家现阶段不存在,但是这种感情正是表明了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剥削和压榨后寻求一种解放的心灵寄托,这种寄托远的有中世纪神学中最初对待权贵的鄙视,近的有对于某些偶像的狂热喜爱,这些都是从别处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自己解放的希望。但是如果一直沉溺于这种“希望”,那么这无疑是一种精神鸦片,让劳动人民丧失改变现状的机会。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对于历史,对于未来,我们一定要顺势而为,勿作做历史前进道路上的反动派。



评论区留言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