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梳理笔记—眼微生物学
发布于 2021-03-25 10:30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眼微生物学
定义与特点【了解】
(一)定义与特点病毒是一种独特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由遗传物质核酸(DNA或RNA)和蛋白外衣组成。其特点:①体积微小,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可见;②结构简单,没有复杂细胞结构;③专性细胞内寄生,只能在一定 的活细胞中繁殖。
分类【了解】
根据病毒所含的核酸种类不同,分为DNA病毒(只含有脱氧核糖核酸)和RNA病毒(只含有核糖核酸)。
眼科常见的DNA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EB病毒、传染性软疣病毒及人乳头瘤状病毒等。眼科常见的RNA病毒有肠道病毒70、柯萨奇病毒A24。
理化因素的影响【了解】
1.物理因素
(1)温度:病毒大多不耐热,高压灭菌(121'C,15分钟)、干热(160~180°C,1小时)和煮沸均可使几乎所有已知病毒灭活。
(2)辐射:电离辐射(X线,a、β、r射线)和非电离射线(紫外线)均可使病毒灭活。
2.化学因素70%甲 醇或乙醇可高度有效地灭活大多数病毒。1%~ 5%的甲醛、苯酚可使许多病毒灭活。病毒对各种氧化剂均敏感(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 ,表面活性剂具有杀灭病毒的作用。
病毒的检测与鉴定【了解】
1.标本的采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初步推断是何种病毒引起的疾病,然后决定采集标本的材料。采集标本-般是在患病早期,越早越好。
2.病毒的常用实验室诊断方法
(1)光学显微镜法;取结膜、角膜病变区的细胞,或房水、玻璃体进行涂片,经染色后镜检细胞病变特征及包涵体。
(2)免疫荧光法:利用荧光技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病毒抗原。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利用特殊的显色反应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病毒抗原。
(4)聚合酶链反应(PCR) :通过体外病毒DNA或RNA的扩增,检测病毒核酸。
(5)电子显微镜法:直接观察细胞内的病毒颗粒。
(6)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的特异性抗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增加4倍或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病毒的分离【了解】
将送检标本经抗生素处理后 ,接种于敏感细胞、动物或鸡胚内进行病
毒的增殖,之后再进行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眼科常见致病病毒【熟悉】
1.痘疹病毒疱疹病毒是一 类结构上相似的DNA病毒。眼科常见的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I、I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等的血清型。
(1)单纯疱疹病毒(HSV):根据生物学及免疫学特征,HSV I型、HSV-I型是两种主要人是HSV的自然宿主初次感染常在6个月至5岁之间发生,80%以上的成年人曾有过HSV的初次感染,但多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HSV-I型病毒感染后,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感觉神经细胞内,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及器官感染。HSV- I病毒感染后,多潜伏在腰骶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细胞内。主要引起生殖器及腰以下的皮肤疱疹。近年来有研究提示,两型的感染部位有交叉现象。
HSV的致病机制:病毒入侵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体系,大量繁殖,造成细胞死亡。繁殖的病毒大量释放,再感染其他细胞,导致局部及全身的炎症反应。当初次感染消退后,病毒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处于潜伏状态,可有终身潜伏。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病毒可以活化增殖,造成复发感染。
HSV可造成眼脸、结膜、角膜、葡萄膜、小梁组织及视网膜等组织的感染。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2V):水痘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为同一病毒,统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目前认为只有一个血清型,仅感染人类,或在猴细胞培养中传代。VZV的致病机制:人类感染VZV后,如机体无免疫力则发生水痘,往往发生于幼儿,是初发感染的临床表现之一。一般认为病毒初发感染后 ,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病毒潜伏在脊背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内,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细胞内,其中以三叉神经第一支最常见。在疱疹或受感染神经周围有淋巴细胞的聚集,细胞内可见包涵体,病毒向周围邻接的细胞扩散,最后全层细胞出现病变。
在免疫力低下的条件下则导致带状疱疹,主要发生于成人,为病毒感染的复发形式,并有病毒终身潜伏感染的趋势。
VZV可以导致睑面部皮肤、结膜、角膜、巩膜、小梁组织、视神经、眼内外肌及视网膜的病变。
(3)巨细胞病毒(CMV):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为一种极为常见的人类感染的病毒,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多为潜伏性感染。同时是引起人类先天性畸形的重要病原之一。和眼有关的明显的临床表现为CMV性视网膜炎。
CMV与其他疱疹病毒形态结构相似,人类巨细胞病毒只能在成纤维细胞内增殖。细胞感染CMV后肿胀明显,并可见到巨大的核内包涵体,故此得名。CMV致病机制:人类巨细胞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各个器官造成終身携带病毒状态。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病毒的转运载体。染毒机体间歇性通过体液及分泌物排出病毒。CMV感染分为原发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两种。前者为外源性感染;后者为内源性感染。潜伏的病毒活化后,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死亡。病毒也可以在宿主细胞内,以缺陷型病毒形式潜伏。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可引起细胞转化及癌变。
CMV可引起视网膜、葡萄膜,角膜内皮细胞的病变。先天性感染可导致小眼球、无眼球等改变及白内障。
(4)EB病毒:EB病毒的结构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为双链DNA病毒。根据抗原性的不同,EB病毒分为EB-I型和EB I型。EB病毒在成年人的感染率为100%,一且感染,病毒即潜伏在体内。感染的细胞主要为B淋巴细胞及部分上皮细胞,其导致的相关性疾病多与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关。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感染EB病毒的细胞会突变成肿瘤样细胞,进入无限增殖状态。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飞沫或输血传播,可导致角膜巩膜、泪腺眼眶内组织、视神经病变及眼内炎。
2.腺病毒腺病毒是一 组十分广泛分布的双链DNA病毒。在一般环境中病毒较为稳定,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并耐脂溶剂。容易通过眼眼及手眼途径传播。病毒宿主有种属特异性,感染人的腺病毒对实验动物不敏感。
腺病毒有7个亚属(组)以A-G字母编序,其中D,B及E组引起眼病。腺病毒至少有47 个血清型。引起流行性角结膜炎的有10个血清型(8、3、4、1211、15.19、37及42型);引起咽结膜热的有3个血清型(3、4及7型);引起非特异性滤泡性结膜炎有17个血清型(1~11,14~17,19及20型)。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对腺病毒无确切的疗效。
3.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A24肠道病毒 70型和柯萨奇病毒A24均为微小RNA病毒.具有肠道病毒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两种病毒的传染性极强,人群中各年龄组普遍易感,夏秋季易流行,病毒通过手眼或分泌物传播,导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971 年以来,我国多次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暴发流行中,曾分离出这两种病毒。病毒在结膜细胞内增殖导致结膜炎,潜伏期为1天,此后病毒进入耳前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有上呼吸道炎症的表现。
4.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 为单链RNA病毒,1983年首次发现。病毒的靶细胞主要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生物系统合成子代病毒,子代病毒从细胞表面芽生排出,再感染其他细胞。HIV有两个血清型:HIV- I和HIV- II,两者的核酸同源性为40%。机体感染病毒后,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细胞免疫。最终导致免疫功能的抑制,从而继发多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HIV的感染可引起视网膜、球结膜、眼内外肌、视神经、角膜、葡萄膜病变,以及眼部卡波西肉瘤和眼眶淋巴瘤。
考前不焦虑,押题别犹豫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