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津梁】吴杰明┃解决高中语文学习问题的策略研究
发布于 2021-09-13 11:48 ,所属分类:高考数学学习资料大全
吴杰明,2009年9月被授予射阳县名教师称号,在江苏省射阳中学开设有效教学名师展示课,受到好评;年度考核优秀,曾获射阳县人事局、教育局嘉奖;主持教育科研项目《搭建社团平台,开发读写课程》,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奖;主持教育科研项目《听说读写互动,提高语文素养》,获评射阳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被盐城市教育局评为 “十五”“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被中共盐城市教育工委评为盐城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作为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射阳县杂文学会会员出版专业书籍三部,发表专业论文及散文诗歌数十篇,“忽然想到”系列教育时评受到广泛好评。
“山在天边,走到天边,山还远;月在水面,划破水面,月更深。”走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康庄大道上,追求永无止境,可我们深信:上了路,天天走,总会遇见隆重的庆典!
策略,又叫谋略,是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又指与困难作斗争的方式方法。语文学习不只是为着丰富语文知识,更是为了克服困难,高效解决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根本问题。研究高中语文学习的策略问题,丰富和改进解决高中语文问题的方法技巧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环节。
1、未雨绸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前,计划方案先有定夺,就不会犯错误,也不会有后悔的事情发生。语文学习活动更需要有充分的预习,明确学习的目标,规划成功的路径,熟悉学习的材料,发现问题,突出重点。如此,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论语·述而》篇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以学生的充分预习为前提,要在学生熟悉了学习的内容,发现了问题所在,思而不获,求而不得的情况,才能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回到原点
“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问题可以迁徙变异,现象可以纷繁复杂,利益可以交织牵扯,只要我们回到原点,我们就能找回初心,抓住本质。教育是应该丰富知识,助人成功?还是应该强调教化,养子作善呢?这是一个讨论多年,没有结论的话题,但我们只要回到教育行为产生的初始状态,回顾考察教育事业发展沿变的历史,我们就能正本清源,抓住本质。敎,音jiào,从孑,不从孝(爻、子)从攵(攴,pu1,用戒尺轻轻地击打学生)。以攴施教就说明教育自古以来就以批评与惩戒为手段,以正身明法为目标。关于教育,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作品中《说文解字》中就有“上所施,下所效,养子使作善”的定义。回到原点,正本清源是我们正确分析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
3、分解组合
分解与组合的方向正好相反,分解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而组合是将部分组合成整体。分解和组合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就是要拆了装,装了拆,如同玩玩具一样,只不过每一次拆装都必须是有具体依据的,要能清晰地反映组织事物的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要能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全貌及其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牛相对于个人的力量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庞然大物,但庖丁却能“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尊重牛体本来的构造,庖丁就能分合自如,踌躇满志了。阅读一篇文章,我们也要根据文章总分、并列、对照、层递等各种不同的结构类型,将文章有效地分析成不同的部分,研究各部分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从而准确地记忆,正确地理解。
4、断其一指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第五章第九节中说过:“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比喻处理工作,解决问题,宁可少做一些,也一定要做得彻底,以防死灰复燃、咸鱼翻身。我们的学生夙兴夜寐、长年累月,日日听课,夜夜刷题,堪称是“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可为什么我们仍然有许多同学劳而无功,学无所进呢?我们认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每一个讲解、每一份练习能够解决的都是些“癣疥之疾”,对于妨碍大家进步的“心腹之患”却常常无能为力。零零碎碎的东西记了忘,忘了再记,能够举一反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却始终得不到呈现。在某些特殊的个别问题上敲敲打打、修修补补,就不如针对某些题型,做全局性的归纳与系统性的训练,以求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5、提纲挈领
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记事者必提其要。”是说: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纂言者必钩其玄”是说对言论之编一定探索它深奥的旨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读一本书一定要越读越薄。”书越读越薄的过程就是在多次重复阅读中不断提取重要信息、删除冗余信息的过程。提要钩玄的主要办法就是列提纲与写梗概。前者必须在认真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逐段概括内容;后者也是要反复阅读,掌握课文要点,将内容加以高度浓缩。浓缩法就是博学反约,厚积薄发,把厚书读薄的好方法。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学习要求高、学习时间紧,我们再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试图事无巨细、文无头绪,平均用力,照单全收了。
6、八面埋伏
垓下之围,汉军八面埋伏、四面楚歌,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最后胜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各个不同的方向上合力进攻,指向一处。我们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听、说、读、写齐上阵,知行合一谋发展。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没有感官的参与就没有学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利用更多的大脑通路来处理学习信息,建立起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刻记忆,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率。勤动口,勤动手,用眼观察,用心倾听,用脑思考,多种器官并用,逐步养成习惯,就能增强我们多种感官的感知强度与对重要信息的敏锐度,帮助我们建立起对学习活动的深刻记忆,进而激起我们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让我们大家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满足感、荣誉感与幸福感。
7、记忆优先
没有面粉,怎么做饼?没有砖瓦,怎么建房?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语文知识的重要作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有点像鸡和蛋的关系。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已经说不清纠缠了人们多长时间了。据说人们普遍反对“高分低能”,似乎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可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怎么会有卓异超群的能力?许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易走极端。比如说,现在中学语文教学都不太重视汉语语法知识的教学了,说是要重视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需要死记硬背相关语法知识的教条,可我总觉得,不能顾此失彼。汉语语法知识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是很有好处的。一个人他还不明是非,就要他做得纯熟圆满,我想,这不算是痴人说梦,也一定是一厢情愿的。虽然记忆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是十分辛苦的事情,但大家一定要记住:最辛苦的办法通常也是最快捷的办法啊!
8、积少成多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成功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刻苦的锻炼,需要不断的积累,需要慢慢的沉淀,需要坚实的基础。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守望、积淀、体悟、升华。裹足只能不前,心急却也吃不得热豆腐。我听说过一种吃饼理论,说是一个人要吃四个饼才能吃饱,急于求成的人想要先吃第四个饼,以为吃了第四个饼就能迅速吃饱,这样的想法是十分可笑的。我们都知道,没有了前面的三个饼打下底子,第四个饼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我们有饱满舒适的感觉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决定质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只有用心专一、持之以恒地积累,我们才能拥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与杰出的语文能力。没有了积少成多的漫长过程与艰辛努力,希望能够一蹴而就、一步登天无异于痴人说梦。
9、循序渐进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有其内在的认知结构与事理逻辑,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这样的认知结构与事理逻辑才能循序渐进,臻于至善。万丈高楼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地。任何事情都要从最初的起点开始,从打基础开始。不尊重语文知识不断丰富与语文能力逐步提高本身固有的事理逻辑,希望抓当前、抄近道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违背规律的痴心妄想。我们有许多同学在语文学习方面不顾自身实际,迷信权威,追随他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盲目冲撞中丧失了学习活动的自主自觉。现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集体授课制,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强调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各位同学的语文学习只是满足于随大流,听招呼,没有了自己的目标与规划,没有了自己的查漏与补缺,我们的语文学习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本”,是无所依凭、无以为继、无法可持续发展的。
10、触类旁通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是墙角的意思。孔子说:如果告诉他一个墙角是这样的,他还是不能推悟出其它的三个墙角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举一不能反三,反复举例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最重要的学习品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某些规律性的认识与典型性的范例,我们一定要认真地记忆与反复地训练,这样才能以最少的学时间代价收获最大的学习效率。《吕氏春秋·察今》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语文知识点与能力点不计其数、博大精深,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正确归类,明确因果,努力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方法对头,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关于方法的知识中才是最可宝贵的知识。《论语·为政》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高中学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挫折与困难,我们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只有既“学”且“思”,不断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才能拥有正确的方法、较高的效率与良好的成绩。
咱们的语文课
编辑部主任:李仁甫
编辑部副主任:周友喜
主编:丁学松程国斌侯传涔
编委:邱利群陈玉蓉刘苏梅陈海峰
吉红艳戴静蓉戈浩卓 仇玲丽
张春华 蔡兆霞沈一凡李少卿
李宗洲沈金曾江保
本期制作:吉红艳
投稿邮箱:scyw2019@126.com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