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高考,你只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发布于 2022-06-08 08:48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收录于话题
#学习#高考
1977年8月4日,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里,聚集了中国科教圈最顶级的大佬们。
至于谈什么,这些大佬还不知道。直到邓公开口说:科技、教育荒芜一片,希望大家提点建议和要求。
数学家苏步青。他站起来,略带委屈地说,自己手下原来有“十八条罗汉”(助手和博士),现在被下放得一个都不剩。
邓公当即说,给苏老配备助手。
大家明白了,这个会是解决问题的。
这场会议,以邓公的一句话收尾。今年恢复高考,否则又耽误一代人。
全体代表听到这句话,纷纷起立,跟端茶水的女服务员一起鼓起了掌。掌声长达五分钟。
正是这一句话,改变了今后几十年里,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01
恢复高考,不是一下子就搞了个全国考试,而是先选了个试点。在广西的百色,搞了个单独高考。
这套初中水平的高考试卷,百色的一个镇上,44名考生数学加起来考了26分,人均不到1分。
有考生实在做不出数学题,直接在试卷上写:
本人擅长解放台湾。
这给了其他省份一个启示,于是,一批用心良苦的考题出炉了。
一位考生在开放式命题作文里freestyle了一首诗:
万恶四人帮,
该打八亿枪。
要是允许打,
我开第一枪。
如此通俗易懂便于传播的诗,想必判卷老师拍案叫绝。就这样,他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后来学院升大学,他成了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
辽宁语文试卷的一道古文翻译题,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有考生翻译:
姐夫领着小姨子去游泳,到那里后看见游泳的人很多没有下去,那是不道德的……
语文题还能胡诌,到了英语就真不行了。
那年,北京市英语题的最后一道题是汉译英:
我是红星公社的一个新社员。两年前离开城市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我提高了政治觉悟,学会了各种农活......
不知道出题老师是不是照着毛选英文版出的。
为了把这不多的人才集中起来,当年招生办法中规定:录取学生时,重点院校有资格先挑。不管他们第一志愿填的是啥。
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凤阳的一位考生,原本想着读师范不要钱,第一志愿填了安徽师范学院,结果却被第二志愿的北大录取了,读了法律系。
这位考生姓李,后来当过俺河南的省长。
02
鉴于当时大学生是稀缺人才,加上包分配的制度,没有一点就业压力。77级北大新闻系毕业分配工作的时候,70多个学生,一个人可以填8个志愿,横扫央广到纪委。
被分配到某工厂的一个同学,报到第一天被组织部负责人单独留下来,对方拿出一沓彩色照片,冲他说:
这是中层以上干部的女儿,你觉得谁合适我去给你约。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考试。
那两年,文史哲堪称文科状元的收割机,享受优先录取的特权。中文系里的文学和新闻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走在校园里脸都朝天看。
相反,最后一批挑档案的,是财经院校。
有个姓肖的湖南考生,当年高考志愿报的也是中文系,结果被数学拖后腿,调剂到了金融专业。拿到录取通知的时候,都不知道金融是什么。
毕竟,这时距离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还有12年。离他当上证监会主席,被编排进各种段子和漫画,还有足足35年。
因为待遇太低,教师专业一直被冷落,好多都降分录取,仍然没有招满。这却挽救了他马巴巴。要不然,他可能连老师都当不了,只能数钱了。
因为这事,山东一位高中老师给人民日报寄了一封信,被刊登在教育专版上,题目叫《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
师范院校的招生名额,几乎总占招生名额的一半,而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却是零。这个现象能不使人感到忧虑吗?这说明,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没有真正的提高。
这封信被一位领导人看到,做出批示:
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
03
1985年,国家推出了接受分数偏低自费生的双轨制,开始琢磨起收费办学的路子来。所以,只要能考上大学,上学不要钱,毕业包分配,还能拿城镇户口的好日子并没持续多久。
其实,理由非常简单,这个国家已经过了大面积缺人,是个大学生就要的时期,从包介绍对象的乙方升级成了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甲方爸爸。
高考能选个好志愿,直接决定了你未来在鄙视链的哪一层。
有个西安男生,1987年考上的大学。他从小父亲去世,经常被哥哥打得满脸是血,想逃到南方去。为了读外贸专业,他报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用他的话说:
有一个学生英语入学时就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另一个背过最厚的那本《英汉大词典》。
(毕业)绝对是派出,出国、电子工业部、大企业,全部是派出,当时牛逼的不行。
我们班女生特牛逼,脑袋往上看,别的男生看不上。
今年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那是你们还没看到明年。
1990年,北京一位考生考进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入学之前要先在北大读两年预科。
结果,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报到地点那一栏写着:信阳陆军学院。
这年,考进北大和复旦的学生有一项特殊优待,军训一年。
基于这一年的经历,他后来写了本小说,叫《北京,北京》。小说又被拍成了电视剧,起了个特别文艺的名字,《春风十里,不如你》。
如果实事求是,应该叫《信阳 信阳》。
04
1999年有个汤敏的人,列举了5个理由,句句戳到当时领导的痛点,什么工人下岗、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方向只有一个:让大学扩招。
因此汤敏有了一个新外号:高考扩招之父。
高考扩招,很快引起了一系列连带反应。
这一年,北京的高考也没有开始自主命题,用的还是全国卷,但录取分数早已不比当初。
北大这年在北京的理科录取分数线是562分,但在湖北是613分。
湖北人先别哭,你们不是最惨的。
宋喆,也就是王宝强前妻的前情夫,是个北京人,毕业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多年之后,这所学院的录取分数线,依然昭示着什么叫生在哪里就是一个阶级。
没有多久,考生家长们盯上了另一个高考洼地:西部。
2003年,教育部收到一个举报:
山东东营某中学,一个班75名考生,有70名都转到了新疆和西藏,以当地生源的身份参加高考。
这些省份的录取分数线,比山东要低100到200分。就连山东隔壁的安徽,录取分数线也要低50-60分。
当时从山东济南到西藏林芝,要先飞到重庆,再飞到拉萨,最后坐大巴再到林芝,整整耗时3天,到了还有高原反应。
但即使这样,也挡不住滚滚而去的山东学生。
05
1999年高考语文结束后,出题人被考生骂惨了。
因为,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
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这跟平时训练的套路完全不一样,光纠结是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就够考生痛苦了。
但有一个山东考生,露出了诡异的微笑。
因为,他经常看《科幻世界》,提笔就写了一个有反转的爱情故事,差2分满分。
20年后,他拍了部跟科幻有关的电影,票房逼近50亿。怪不得我的同事,学哲学出身的令孤老师经常说,人生就是一个8字。
2000年,高考语文出了一道常识题:巴金原名叫什么?
标准答案上写的是李芾甘,巴金的字。
这题就算让巴金来也做不对。
最后,教育部考试中心不得不公布:有两个正确答案。
关于高考语文试卷的争议,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以后也依然如此。
06
2019年,河南的高考人数第一次突破了100万。
要是这一年参加高考,刘震云别说北大了,连河大都考不上。就凭他那两条腿上的小抄,监考摄像头一抓一个准。
如果时间统统错一年,只有一年,俞敏洪可能就真的上了常熟师专。
或许,他后来能再抓一把时代的缰绳,去了“新北方”当英语老师,因为只会上课不会讲段子,一直默默无闻。
李同学很可能被安徽师范学院录取,毕业后当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因为你就是牛顿转世,北大也不会招一个非第一志愿的考生。
……
那场考试,改变了一切,也塑造了今天我们的这个社会。
每一次高考,都是特殊时代的特定产物,都烙着那个时代的烙印。稍稍改变一下某些要素,就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
时代这趟列车,当时没挤上去,车门一关就真的开走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