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吉大文学考研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文学”
发布于 2022-06-14 23:39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收录于话题
#【专业课干货+复习经验】
小雪学姐:
考研专业课高分跨考吉林大学文学院,擅长总结,亲自整理全套专业课高分秘籍,短期成绩提升效果显著。辅导经验丰富,成功辅导多名备考同学,专业课均取得较好的成绩。深入研究真题,熟悉吉大的出题风格。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概念的提出和认可,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阶段的,也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探讨。广泛可以接受的理解是:“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家创作的,反映特定时期女性生活、女性意识以及女性思想的文学作品。在近百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中国涌现了众多知名的女性作家及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品,并形成了其独有的发展脉络,也显示了一些写作缺陷。探析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与写作缺陷,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知晓和了解女性自我个性解放的阶段与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女性内心深层意识的萌动与延展,更好地预测和推知女性未来人生发展的目标与机遇。
1)20世纪20—50年代前后:于女性思想独立解放。
分析中国女性文学的发端和起源,应是自“五四”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的,那个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自由的思想风潮、创新的文学形式给女性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长期遭受封建社会压抑的女性对于文学的本性爱好和深层思考顷刻间得到了顺其自然式的爆发和流露,涌现了一批知名女性作家,如冰心、丁玲、庐隐等。
早期的女性文学作品,大多是以反对封建压迫、追求思想解放为根本题材的。与传统的男性文学不同,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细腻婉约的心理描写、典雅温醇的写作笔调、清新格致的书写风格、玲珑剔透的文字用语、情感鲜明的个性表达等等。
尽管其可能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狭隘的闺秀题材、单一的描写视角、封闭的思维偏向等等。但是,以意识觉醒为主流的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明确表现出了中国女性起初的个性意识,在为新时期女性获得个性解放、倡导人生价值、追求纯真爱情等方面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第一声”,也在文学创作艺术上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多样化文体形式和艺术风格,并且兼顾了社会意识与女性意识双重并举的形态格局,逐渐形成了自有的风格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伴随着革命斗争热潮的此起彼伏,一些女性作家由于个人特殊的经历,不再仅仅采用原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单纯描写女性孤苦忧愁的内心世界或者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是将笔触伸向了更为广阔的劳动大众的解放斗争之中,表现坚忍不拔、努力抗争、无畏不惧的贫苦工农群众和革命者形象,文笔描写已经超出了女性的温柔感,粗犷豪放、壮烈雄浑,比如萧红的《生死场》就是围绕这个时期的主题而展开的。
2)20世纪50年代前后至70年底:于女性自我价值追求。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女性文学在新中国一次次伟大的建设过程中曲折发展,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这个时期,真正涌现的知名女性作家和知名女性文学作品是乏善可陈的。尽管如此,一些作家依然为中国读者奉献了优秀作品,比如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等。细腻温软的艺术作品围绕着一种“人性”与“人道主义”的主题徐徐展开,赋予了这些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层女性意识和女性情怀。
3)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吹响了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洪亮号角。
女作家们摆脱了以往的观念束缚,开始从自我切身的利益和立场出发,将“人”的命运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下,敢于正视妇女面临的尖锐问题和复杂心态,也能够将女性的痛楚与不安、快乐与欢愉散落在家庭与社会的整体氛围当中思考描绘。比如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首先对“有爱无爱”必须“从一而终”的观念提出了强烈质疑,认为缺乏爱情的婚姻不仅只是给一方,而且可能是给双方,甚至第三者都会带来难以言尽的心灵痛苦。其它的女性文学作品还有铁凝的《麦积垛》、陈染的《私人空间》、池莉的《烦恼人生》、王安忆的《长恨歌》等等,尽管可能在表述女性观念与经验的具体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是都能够将女性置于非常具体的男欢女爱的实际场景中,表现出女性对日常行为和生命欲望的强烈感受,于女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连。在80年代后期,有关“女性文学”的理解得到更多认同,即在肯定女作家写作女性题材的前提下,对女性的历史状况、现实处境和生活经验的探索,以及语言和叙述风格上,表现了某种独立的女性“主体意识”。
4)90年代女作家小说创作最引起的,是所谓“个人化写作”(私人写作)。
林白、陈染、海男等的风格各异的作品,被归入其中。她们的不少作品,表现了鲜明、深刻的性别经验。一方面是更为清晰的观察世界的“女性视点”,另一方面是对女性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生命经验、身体欲望的那种独白、“自传式”的书写。有关“个人性”记忆、欲望的书写,包括女性的身体觉醒,自恋、同性的情感、幽闭的心理状态、创伤性心理体验等,它们在女性“身份”建构,在挑战男权文化中心地位,在当代小说叙事的拓展等方面的意义,在90年代文学界引发热烈争议。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消费”男性、视男性为物化工具的女性文学。随着市场经济新价值理念的兴起,在女性视野中,男性的价值开始由对男子汉阳刚美的欣赏转化为金钱权势的欲望化占有。如王安忆的《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拒绝真心爱她的人,而是嫁给了代表金钱权势的他者,表明女性在改变存在境遇之后依然处于自我的迷失状态之中。当下的女性作家如魏微的《一个人的微湖闸》、《姊妹》,鲁敏的《墙上的父亲》,姚鄂梅的《大路朝天》等等,她们不是站在女性立场对男性进行“矮化”,而是更多的正面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社会问题小说的理性发展。
从性别复苏到话语自觉,从父权解构到主体建构,从女权理论到文学实践,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生成、发展、流变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内容。在这一强劲思潮的推动和鼓舞之下,当代女性文学的话语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女性写作新的审美机制得以初步建立,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和人格价值亦得到进一步体认,实现了自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之后的又一轮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女权启蒙。
Kai
开
Ke
课
-基础精讲-强化串讲-真题精练-独家押题-
-紧贴吉林大学考点,让你事半功倍-
-全年直播+回放支持,不错过一个重点-
-全网最全内部资料+课后不限时长答疑-
点它,分享点赞在看都在这里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