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2届高考考前最后一卷地理试题(解析版)
发布于 2022-06-23 14:13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最后一卷·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 太阳落下地平线并不完全代表夜晚来临。当太阳落至地平线下0°到18°之间时,西方的天边仍可看到舰丽渐暗的暮光(如下图所示,同理日出前为曙光)。这段时间被认为是昼夜交替的过渡区间。太阳高度低至地平线下18°以后,天际的亮色完全退去,夜晚才正式降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夏至日新加坡地区的“夜晚”时间约为( ) A. 9.6小时 B. 10.8小时 C. 11.2小时 D. 12小时 2. 某一段时间内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向东北方向拍摄曙光,发现曙光拍摄时间在提前。该时间段可能在( ) A. 春节期间 B. 劳动节前后 C. 建军节前后 D. 国庆节前后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地区接近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日落后到日出前的夜长约为12小时,夜弧度约为180°,据题意考虑暮光与曙光各占夜弧度18°,故夏至日其“夜晚”所占弧度约为180°-36°=144°,夜长=夜弧/15°,可得“夜晚”时间约为9.6小时,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升落偏移位置与直射点南北半球有关,根据题设向东北方向拍摄曙光,说明日出东北,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半年;曙光拍摄时间在提前,说明日出在提前,昼长在变长,直射点向北移,因此该时间段可能在春分到夏至之间,选项中劳动节前后时段符合题意,B正确;春节期间、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AD错。建军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C错误。故选B。 【点睛】昼长=昼弧/15°;夜长=夜弧/15° 巨大的地面温差造成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从而使得上层空气快速流动,称为急流。急流可以驱动近地面天气系统的移动。温带急流位于高层中纬西风带,其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而且其移动路径越弯曲,大气运动越强烈。下图示意某时段北美温带急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与夏季相比,冬季北美大陆温带急流( ) A. 位置偏北 风速偏大 B. 位置偏北 风速偏小 C. 位置偏南 风速偏大 D. 位置偏南 风速偏小 4. 图中温带急流的路径由蜿蜒波动发展为平直移动,往往象征着( ) A. 台风形成 B. 寒潮结束 C. 沙尘肆虐 D. 对流加剧 【答案】3. C 4. B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也会发生季节移动,温带急流也会随着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而移动,与夏季相比,北半球冬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整体南移,温带急流位置也应偏南,北半球冬季温带地区地面温差较大,根据材料可知高空气压梯度较大,温带急流风速也应偏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温带急流偏南,应为冬季。在图示区域中部,温带急流由东西向转为由北向南推进,题意表明,急流可以驱动近地面天气系统的移动,因此地面天气系统也随之向南移动,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运动,即冷气团南下,易导致甲地寒潮爆发,图中温带急流的路径由蜿蜒波动发展为平直移动,即又由西南向东北运动,冷气团南下运动被抑制,因此往往象征着寒潮结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天气系统寒潮的有关知识,难度系数很大。要紧密的结合题干的信息和材料进行分析。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地球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以前可以像栅栏一样圈住北极涡旋的西风环流带已经变弱,无法很好地圈住北极涡旋这只“猛兽”,使得它可以将来自极地的极端低温向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随意驱逐,大部分地方会变得十分寒冷。 考察发现,青藏地区山地的山峰和山脊的形态很不一样。下图示意极高山峰发育演化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青藏地区极高山峰和山脊形态的发育除了构造运动,主要还有( ) A. 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 B. 流水堆积和冰川堆积 C 流水堆积和冰川侵蚀 D. 流水侵蚀和冰川堆积 6. 判断图示极高山峰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 ②①④③ B. ③①④② C. ②④①③ D. ③④①② 【答案】5. A 6. B 【解析】 【5题详解】 青藏高原高峰的山脊的形成,除了构造运动之外,该地区冰川广布,剖蚀作用强,会形成刃脊,属于冰川侵蚀作用。冰川融化的季节,会有流水侵蚀,塑造山峰地貌,属于流水侵蚀作用,故正确选项为A。B、C、D错误。 【6题详解】 山峰的发育过程会经历由完整到残缺、山体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③阶段山体完整、面积最大,因此最早的时期为③,①时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为第二个时期,④时期出现了刃脊和角峰,属于冰川地貌最典型的时期,②时期山体的面积逐渐减小,形成山峰,故顺序依次是③①④②,故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 【点睛】冰川地貌一般分布在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主要有:角峰、刃脊、冰川U谷,峡湾、冰碛湖等。 厚田沙地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发育的典型风沙化土地,其生态环境脆弱,季风盛行时风沙肆虐,侵袭农田和村落。灌丛沙堆是风沙流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拦截形成的风积地貌,蔓荆是厚田沙地的主要灌丛,具有植株分枝多、匍匐生长的特征。左图示意厚田沙地地理位置,右图示意沙堆不同部位沉积物粒度参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推测粗沙与极粗沙占比最大的区域在( ) A. 迎风坡中 B. 丘间地 C. 背风坡中 D. 坡顶 8. 该区域蔓荆灌丛沙堆坡度较缓,其沙堆形态最可能为( ) A. 盾形 B. 月牙形 C. 线形 D. 金字塔形 9. 预测该区域沙堆未来的变化( ) A. 总体高度下降 B. 总体保持不变 C. 转变月牙形 D. 总体高度上升 【答案】7. B 8. A 9. D 【解析】 【7题详解】 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部至背风坡底部呈现为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粗沙与极粗沙平均粒径较大,在沙堆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底部分布较多,由右图可知,海拔较低的丘间地对应的分选系数最高,粗沙与极粗沙占比最大,故选B。 【8题详解】 荆是厚田沙地的主要灌丛,具有植株分枝多、匍匐生长的特征,常形成盾状或半球形的沙堆,A正确;月形沙堆是在单一方向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该地季风盛行,B错误;线形沙堆是在两个锐角相交的风交互作用下形成的,C错误;金字塔沙堆是在多风向,且在风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育起来的一种沙堆,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亚热带湿润环境下沙粒贴近地表以蠕动或跃移为主,蔓荆匍匐生产、直立枝条稀疏的构型更利于沙堆形成,该区域沙堆未来总体高度上升。故选D。 【点睛】沙丘的形态主要取决于气流及其与沙质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受水文、植被、地形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衡,存在一条明显的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简称“圣图线”)。以“圣图线”为界,人口分布“欧洲密、亚洲疏”。这种格局制约着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且短期难以改变。读2017年俄罗斯人口地理集中度的空间格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导致“圣图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自然资源 B. 社会经济 C. 降水条件 D. 交通运输 11. “圣图线”西南侧的人口高度集聚在( ) A. 乡村地区 B. 山地地区 C. 沿海地区 D. 城市地区 12. 为了促进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接纳一定数量的国外劳动力 ②积极推进东部城市化进程 ③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 ④将国内人口大量迁往东部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10. B 11. D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自然资源等是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如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等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该线西南侧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B正确;结合俄罗斯的区域特征,“圣图线”以东自然资源也很丰富,排除A选项;俄罗斯东部受季风影响,降水量也较多,排除C选项;交通条件不是俄罗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选项,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审题时需要注意题干的空间尺度。在“圣图线”西南侧区域内,人口高度集中在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城市地区,D正确;乡村地区人口较少,不是人口聚集区,排除A选项;“圣图线”西南侧为多为平原地形,且多数地区不临海,排除B、C选项。故选D。 【12题详解】 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导致劳动力不足,且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资金和技术。为促进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俄罗斯需要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接纳一定的外来劳动力,共同开发该地区,①③正确。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寒冷,人口稀少,不适合大规模人口迁入;由图可知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总体人口分布稀少,且人口已经聚集在几个城市地区,因此进一步推进城市化也不能再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②④错误。故选A。 【点睛】俄罗斯欧洲部分是人口、城市、工农业集中分布的地区,而西伯利亚部分由于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近年俄罗斯为了开发远东地区,采取优惠和政策吸引我国部分企业进行开发,取得一定的效果。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专业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村是指农村大部分农户商品性地从事一种或多种相关的生产或服务活动的村庄,按其主导产业类型可划分为农业型、工业型及服务业型三种主要类型。专业村销售市场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差异性、扩张性,在网络结构上表现为“省内紧缩、省外拓展”的演化格局(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专业村发展初期,销售市场以“省内为主、省外为辅”,其主要原因是( ) A. 生产规模不大 B. 运输成本较高 C. 产品品质偏低 D. 销售渠道较窄 14. 专业村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其销售网络形成“省内节点减少、省外节点增加”的原因有( ) ①带动周边村庄从事相关产业,省内市场竞争激烈 ②伴随着技术扩散,周边村庄产品供应省外 ③专业村产品质量提升,品牌价值逐渐得到认可 ④专业村产品价格高,省内市场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 受产品特性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类型专业村( ) A. 在扩散距离上,农业型最短,工业型其次,服务业型最长 B. 在扩散距离上,服务业型最短,工业型其次,农业型最长 C. 在扩散增量上,农业型最大,工业型次之,服务业型较小 D. 在扩散增量上,工业型最大,农业型次之,服务业型较小 【答案】13. C 14. C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专业村是指农村大部分农户商品性地从事一种或多种相关的生产或服务活动的村庄”,生产规模较大,A错误;专业村与省内外市场联系密切,产品运输成本并不高,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在专业村形成初期,产品的质量一般,因此大多满足省内市场,C正确;专业村由于专业化程度高,销售网络比较畅通,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销售网络形成“省内节点减少、省外节点增加”,是由于专业村附近大多从事同类行业,竞争压力大,因此主要增加省外的销售节点,①正确;技术扩散,周边村庄产品向主要向省内销售,省内市场竞争加大,②错误;专业村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品质在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省外的市场更加畅通,③正确;专业村的产品由于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价格较高,省内的需求量有限,④正确。故选C。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次产业服务业的扩散范围应该是最长的,其次是工业产品,扩散距离最短的应是农业产品,A正确,B错误;农业和工业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影响较大,产量增速不会很快,三次产业中产量增速最快的应该是服务业,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工业的布局中,交通、市场、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技术进步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单位产品消耗资源量减少;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幅减少运费,降低了成本;市场的扩散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刺激了生产。 扬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至公元前486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扬州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向外扩张,特别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城市化高速发展:形成产、城融合(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紧密融合)的典型特征。下图示意扬州市建国后居住空间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扬州市居住空间演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②古运河水运的复兴 ③市中心交通条件变差 ④市民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提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7. 扬州市产、城融合有利于( ) A. 缓解城市环境污染 B. 扩大城市规模 C. 解决城市用地不足 D. 降低通勤成本 【答案】16. C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出于城市居民工作、通勤方便考虑,居住空间多选择企业周边,所以该时期集中在内城区;在双轨制时期,居住空间由政府统一建设,出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因素,居住空间规模显著提高,并逐步与工业空间相分离,居住热点空间向外城区转移;在住房体制市场化时期,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供给多区位、多档次的商品房,选址更趋向于学区、环境等要素,居住热点向城市近郊区扩展,①④正确。居住空间演化并不是沿运河,与古运河水运的复兴关系不大,②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市中心交通条件变差,③错误。①④正确,故选C。 【17题详解】 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紧密融合不利于缓解城市环境污染,A选项错误。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分离可以扩大城市规模,融合易控制城市规模,B选项错误。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紧密融合同样需要占地,不能解决城市用地不足现状,C选项错误。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紧密融合,推动了人口与产业的集聚,从而可以降低市民通勤成本,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自然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他们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等方面。(2)社会文化因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3)经济与技术因素。(4)政策制度因素。 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从种子萌发到分蘖)、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拔节到孕穗)和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到成熟),籽粒形成后就进入灌浆期。下表示意我国水稻的类型及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类型 按稻谷类型分类 按生长周期和成熟季节分类 籼稻 粳稻 早稻 中稻 晚稻 特征 耐热耐强光、耐湿润 抗寒性、抗旱性较好 对光照不敏感,只要温度适宜就能满足其生长成熟 介于早稻和晚稻之间 短日照条件才能抽穗 18. 晚稻的主要灌浆期在( ) A. 3-4月 B. 5-6月 C. 7-8月 D. 9-10月 19. 下列关于我国重要水稻种植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东北地区的水稻品种只能是粳稻 B. 云贵地区的水稻品种只能是籼稻 C. 太湖平原水稻分为早中晚三季稻 D. 海南水稻育种优势在于其先进科技 20. 近年来,湖南省新化县农户由种植双季稻转变为一年只种一季稻,其原因不包括( ) A. 粮食价格便宜,经济效益低 B. 人口外流,劳动力短缺 C.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D. 当地农民环保意识增强 【答案】18. D 19. A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3-4月为早稻播种期,A错误;根据材料“晚稻需短日照条件才能抽穗”可知,白昼较短的时段符合题意,5-8月的昼长相对9-10月更长,B、C错误,D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粳稻“抗寒性、抗旱性好”,适合北方地区及南方高海拔地区种植,云贵地区海拔较高,也适合粳稻的种植,A正确,B错误;太湖平原为双季稻,C错误;海南作为水稻育种基地的优势是优越的气候、良好的生态及丰富的野生稻资源,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经商,农村因劳动力短缺,土地利用强度降低,甚至撂荒,B、C是其原因,排除;水稻是粮食作物,单位面积效益较低,当地较多农户由双季稻改为一季稻和一季经济作物,A是其原因,排除;和农民环保意识关联不大,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饮食偏好等,有时候也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 由上海宝钢集团投资兴建的马迹山港位于浙江沿海,主要承担宝钢进口铁矿石中转业务。该港口始建于1998年,2005年增建二期码头,是目前亚洲第一矿石中转深水大港。下图示意巴西图巴朗港一中国马迹山港的铁矿石运输航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马迹山港增建二期码头,反映了( ) A. 浙江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加快 B. 浙江沿海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C. 上海钢铁企业生产规模扩大 D. 上海钢铁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22. 每年7月从图巴朗港到马迹山港的货轮通常选择航线乙。该航线在印度洋航段的主要优势是( ) A. 明显缩短航行路程 B. 充分利用西风海流 C. 获得充足物资补给 D. 不易遭遇恶劣天气 23. 满载矿石的货轮航行时速约25千米。从图巴朗港到马迹山港航行需要约( ) A. 15天 B. 25天 C. 35天 D. 45天 【答案】21. C 22. B 23. C 【解析】 【2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马迹山港主要承担宝钢进口铁矿石中转业务,增建二期码头,反映了上海钢铁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对进口铁矿石需求增加,C正确;马迹山港服务于宝钢,与浙江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浙江沿海运输能力关系不大,AB错误;上海钢铁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会导致对铁矿石需求量减少,没有必要增建二期码头,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选择航线乙位置偏南,充分利用西风漂流,顺风顺水,节省能源和时间,B正确;航线乙与航线甲航行路程差异不大,A错误;航线乙远离非洲大陆和岛屿,物资补给不便,C错误;航线乙与航线甲遭遇恶劣天气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时速约25千米,日行驶路程为600千米。巴朗港到马迹山港经度差为160º,如按照赤道经度差1º,距离为111千米,160º的距离大约1800千米,因还有从北向南路程,巴朗港到马迹山港路程应大于1800千米,结合日行驶路程为600千米,行程应大于30天,C接近题意,ABD错误。故选C。 【点睛】顺风顺水,速度较快,节省时间和燃料。 二、非选择题:共3题,满分54分。 2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楚科奇半岛位于俄罗斯东北部,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地势起伏较大,大部属楚科奇山脉东部,半岛最高峰海拔1158米,北部和沿海有狭长平原。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沼泽广布,并随季节而变化。半岛上植被以苔原(苔藓和地衣)为主,但地表苔原厚度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厚度明显大于北部。楚科奇半岛人口稀少,村落也很少,民居建筑独具特色。下图为楚科奇半岛位置示意图。 (1)简述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的原因。 (2)楚科奇半岛南部地表苔原较厚,分析其气候原因。 (3)根据自然环境与民居设计的因果关系,推测楚科奇半岛居民房屋建筑的特点。 【答案】(1)①楚科奇半岛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②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云雨天气较多;③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水分多,利于冻土形成;④地下有永久冻土层存在,地表水不易下渗。 (2)①南部纬度较低,接受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②南部受楚科奇山脉阻挡,从极地吹来的冷空气对其影响较小,气温较高;③地处楚科奇山脉南坡,光照条件较好;④夏季来自南部海域的暖湿气流经地形抬升,降水较多,有利于苔藓和地衣生长。 (3)①常年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暖,房屋墙体较厚;②降水以降雪为主,降雪量大,以防压塌房屋,房屋屋顶较尖(或坡度较大),门槛较高;③常年风力(极地东风)强劲,为防御寒风,房屋较低矮,门窗较少较小、且多朝向南方;④多冻土,为防止冻融作用影响房屋安全,房屋的屋基较深厚。⑤楚科奇半岛地处高纬度,太阳高度角小,为增加采光,房屋门窗较高;⑥就地取材,建筑材料多采用兽皮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楚科奇半岛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楚科奇半岛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民居特点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及调动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北极圈穿过楚科奇半岛,可推测楚科奇半岛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蒸发较弱,同时地处副极地低气压带,较为湿润,土壤水分多,以上因素利于季节性冻土甚至永久冻土的形成,因此楚科奇半岛冻土发育较为广泛。 【小问2详解】 楚科奇半岛南北向气候差异显著。由于楚科奇半岛本身属于寒带苔原气候,因此该地的植物类型主要为苔藓和地衣;由于南部相对北部来说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且地处楚科奇山脉南坡,光照条件较好;夏季来自南部海域的 暖湿气流经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因此更适宜苔 藓和地衣类植物生长,故半岛南部苔原生长好于北部,因此半岛南部苔原较厚。 【小问3详解】 楚科奇半岛属于寒带苔原气候,气候寒 冷,温度较低,因此墙体厚是为了增强房屋的 保暖性由于该地处于极地东风带,风速大, 房屋需要抵御大风,因此房屋建筑坚固,不易 损坏;该地降水以降雪为主,降雪量大,以防压塌房屋,房屋屋顶较尖;由于该地区多海湾,居民大多从事捕鱼业,因此还有帐篷等便携居住场所;为降低成本,多就地取材,建筑材料多采用石材、兽皮等。 25. 阅读图为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的数据计算需求逐年提升。2022年我国正式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建成后,东部通过网络远程使用中西部计算中心的硬件资源,完成计算。其中,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将产生大量的数据输送。 材料二:下图为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简图。甲、乙两地为“东数西算”工程中的两个计算中心。计算中心硬件设施强,耗能高。 (1)与乙相比,评价甲计算中心的区位条件。 (2)从区域经济联系角度,简述建设计算中心对安徽融入长三角地区的积极作用。 (3)简述安徽发展计算中心对安徽籍劳动力的影响。 【答案】(1)有利条件:甲计算中心所在区域距离经济发达区域较远,地价较低;符合“东数西算”工程政策的要求,政策支持力度大;所在省区(安徽省)能源资源较丰富,发电量较大;用电量较少,有富余的电力供给给计算中心;不利条件:甲地高素质人才外流多,不利于计算中心的运行和维护。 (2)安徽省建设计算中心,可以加强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之间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通,强化区域经济联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有利于长三角地区通过算力设施向安徽布局,将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分工合作,推进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 (3)计算机中心的设立,将带动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安徽籍劳动力的本地就业机会;劳动力迁出减少,部分在外打工的人员返乡就业;同时也会导致安徽省劳动力价格逐渐上升。 【解析】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产业的区位因素、区域联系、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类问题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甲计算中心靠近内陆一点,经济较乙中心落后,人口密度较低,土地租金较少;且安徽省的能源资源较乙所在区域多,发电量大;乙区域工业众多,用电量较甲中心大很多,且用电量大于发电量,反观甲区域,用电量小于发电量,故甲中心有富余的电力支撑。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建设计算中心主要服务于长三角地区,这将加强两地之间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通,强化区域经济联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同时也将带动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向安徽转移、布局,形成两地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局面 【小问3详解】 相比长三角地区,安徽省经济较落后,本地劳动力外迁多。而安徽计算机中心的设立,将带动本地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安徽籍劳动力的本地就业机会;本地劳动力外迁减少,部分在外打工的人员可以返乡就业;同时也会导致安徽省劳动力价格逐渐上升。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密切的焦点。养老院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根据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养老院的数量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下图是2019年我国每10万人拥有养老院数量的空间分布图。 材料二:攀枝花地处川滇交界处,海拔多在1000-1500米,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均温20°C左右,冬暖夏凉;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以上,阳光充足;森林覆盖率62%;空气湿度多为55%-60%,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5%以上;域内有金沙江和雅砻江及其支流,水质洁净。这里四季花开,水果、蔬菜品种多样。此外,攀枝花人口120万左右,境内散居和杂居着42个少数民族,因钢铁工业发展,城镇人口90%以上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社会和谐稳定。 (1)据图概括西南地区养老院分布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京津地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养老院比例高的原因。 近年来,攀枝花面对铁矿资源枯竭和钢铁工业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借助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阳光康养产业。 (3)简述攀枝花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原因。 【答案】(1)分布不均;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养老院较多;高原、山区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地区养老院稀少。 (2)这些地区人口稠密,老年人口多;经济发达,财政支付能力强;养老保险交付比例高,个人养老负担较轻;医疗卫生条件好、水平较高;养老观念新,能接受新的养老模式;养老服务水平的不断完善,重视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 (3)攀枝花的气候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文化多元化和包容性强;发展康养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发展康养产业有利于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动农业、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中国养老院分布特点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西南养老院分布特点、经济发达地区养老院比例高的原因、攀枝花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察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我国西南地区养老院分布不平衡;养老院数量较多的集中分布在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地区;养老院数量较少的集中分布在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的高原、山区、农村地区;特别是重庆养老院数量最多,集中连片。 【小问2详解】 京津地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是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且老年人口也较多的地区, 养老院数量的空间分布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合;经济越发达,当地的政府财政支付能力越强,养老保险交付比例越高,个人养老负担就越轻;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好、医疗水平精湛,使得人口预期寿命逐年延长,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养老观念的更新,这些地区的人们思想开放,能接受养老院养老;不断加大民生养老领域投入和支持力度,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护理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护理员队伍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小问3详解】 攀枝花市是一座资源丰富、文脉渊远、气候宜人的美丽城市,发展康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康养产业有利于推动资源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充分发挥康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动作用,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度假、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康养村,有利于优化攀枝花市的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人文品质、生态品质和生活品质,提高民众的幸福感;有利于推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