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映】3/19日《波斯语课》讲述二战集中营的故事

发布于 2021-03-30 00:40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关于二战的电影不胜枚举,过去人们更注重宏大战争的再现。


随着世界越加的和平,人们开始慢慢关注战争中的人性,而无论是人性之美,还是人性之恶,最终的指向,都是反战。


战争之中,人是最小的个体,但即便再弱小的一个人,投入战争环境之中,也会经历属于自己的一场心灵风暴。



这些经历不会因为存在于人心之中,就变的无足轻重,相反,当它向全世界展示时,更能证明战争的残酷与荒诞。


为了活着什么事都干的出。


相比东方人的内敛,如同《活着》所体现出来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西方人更偏向于表现“为了活着什么事都干的出”。


《波斯语课》的男主角就是如此。



《波斯语课》是乌克兰导演瓦迪姆·佩尔曼于2020年亮相柏林电影节的剧情片,故事改编自二战时期的真实事件。


那时,德军正在大肆的抓捕并处决犹太人,纳老师饰演的吉尔斯也不幸被捕。


在即将被处决的关头,他开始大喊自己是波斯人,还随手拿出一本叫《波斯语的奥秘》的书作证。



当然,吉尔斯是犹太人,那本书是刚刚在车里用三明治换来的,除了知道扉页里“爸爸”这个波斯语单词,其他的,一窍不通。



为了保命,他只好说自己是比利时和波斯混血,波斯语只会听说,不会读写,还当场编了一段波斯语,军官半信半疑,暂时将他留了下来。



白天干活,晚上教波斯语,成了吉尔斯的新生活,他也有了一个新名字,「波斯人」。



可他哪会什么波斯语啊,这课可怎么上啊……


军官还兴致勃勃地做了学习计划,每天学四个单词,那一周的话就是二十四个。


一开始,所有的单词都是现场瞎编,用德语做注音。



教的时候还算轻松,毕竟俩人都是一句波斯语没听过。


但课后还要拼命的去记住这些完全不存在的词汇,真是难上加难。


一旦记错了,面临的可能就是死亡。


其中就有一次,波斯人露出了破绽,把“树”和“面包”的单词记混了。


他刚要强行解释,就被军官暴打一顿,还被发配到最累的矿场干活。



在这种极度绝望和紧张的环境下,波斯人急中生智,用犹太人名单上的姓名作为词根,编造新的“波斯语”单词。



于是,整个集中营的人,都成了他的“单词本”,每天发饭时,他都会询问同胞们的姓名,并牢牢记住对应的“波斯语”。



慢慢的,波斯人在授课方面变得游刃有余,随口就能说出几个,甚至几十个词汇,整个集中营,都知道有他这么一个波斯人在给军官授课。


这漫长的过程中,当然会有人质疑他的身份,但军官却一直不买账,坚持自己找对了老师。



当男主角打算偷偷混进难民,跟他们一起转移到波兰时,上尉把他拽了回来,说了一句“你和那些无名之辈不一样!”



然而最讽刺的是,他却是全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真名的人。


他是犹太人,而他却以一个波斯人的身份活着。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名字”与“身份”的话题。


雷扎第一次被带到上尉面前时,上尉正在对女助理发脾气,因为女助理“连名字都登记不好”。



当战争进行时,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没错的,错的是那些在战场上开枪的军人。


他们的心态就和上尉一样,只要自己不是执刀之人,就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没有责任。


但是,战争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战争,当那些无名之辈看管犯人时、运送尸体时、为军官们安排伙食时,他们就已经是双手染血的帮凶了。



他们看似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实际上是成为了这台巨大的屠杀机器的螺丝钉,推动着它的恶行。


某天,当这些难民都被拉去屠杀后,雷扎捡到了一个布娃娃,上面写着Aviva的名字,面对着空荡荡的集中营,他赋予了这个名字一个新的词义:生命。



这些死去的犹太人的名字,变成了中尉乐在其中的波斯语,他不但用这些名字写了一首关于“平和”的诗,还期待着战后用这门“语言”去过幸福平凡的生活。


所以,当中尉来到逃离的最后一道关卡,自信的说着那些由死亡的犹太难民所组成的“波斯语”时,那些名字就犹如复仇的灵魂,组成了一道中尉绝对跨不过去的墙,并把他死死的钉在了这里。


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来之不易。


《波斯语课》3月19日正式登录大荧幕,彼时记得走进影院,一同观赏这部影视佳片。


影城简介



1

【昌吉市奥斯卡东方国际影城】

2

【昌吉市奥斯卡国际影城环宇店

3

【伊宁市东方好莱坞影城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