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中学校友作品选》:上坟的故事

发布于 2021-03-30 01:15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作者近影

上坟的故事

 
张学顺/
 
清明上坟,是每个人祭祀已故亲人的一种传统。我每年清明前一周都会携妻、子回中宁上坟,几十年从未间断过,行程一般两天,第一天先到鸣沙上我家的坟,第二天再到县城上妻子娘家的坟。
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前年清明节,我和妻子、妻哥夫妇、妻侄相约一起去上妻子娘家的坟。妻子家的坟在距县城大约十五六公里的中宁南部山区深处的野池沟,开车单程大概四十多分钟,路程虽然不长,但山路难走,要进山沟还要翻山粱。
记得那天,我们八点从中宁县城出发,天气灰蒙蒙,短暂的路途显得格外漫长,进到山里面时,却遇到了到处开采石头的石场,路被拉石车压得也不是原来的山路了,七零八乱的路和雾蒙蒙的天气让我们迷失了祖坟的方向,犹如到了迷宫一般,我们转了一个又一个山头,找了一个又一个坟头,已是十点半,仍然一无所获。“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越野车的轮胎也被石头割破了,不得前行。山路虽无情,但仍然阻止不了我们祭拜祖先的迫切愿望。下车后,我们分头行动,妻子原地看车,我和妻哥夫妇继续徒步找寻祖坟,妻侄马不停蹄地一山头又一山头寻找信号,联系修车,费了好大的劲,妻侄终于找到一点微弱的信号联系了一个补胎师傅。找寻祖坟无果,苦等修车师傅也无果,时间已到中午十二点。西北的四月份是冷风带着黄沙来的,从早晨到中午,大家胃里还未补给营养,每个人的胃开始躁动不安,可是修车的师傅还没上来,我们坐等也不是办法,我和妻子商量沿着山沟方向下山去找人帮忙,其他人原地等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徒步了一个小时,终于看到几间砖瓦房,我们喜出望外,想去那户人家寻点水喝。临近屋墙,看到两个年轻的妇女正在栽树,大约二三十岁的样子,我们说明了来意,其中一个妇女带我们一起进屋,她麻利地洗了手后,又打来热水让我们先洗手,然后用纸杯给我们倒了热乎乎的开水。喝水的间歇,我们告诉了在山上遇到的困难,并希望可以提供一点馍给予饥饿的我们用来充饥。妇女告诉没有馍,但主动提出愿意给我们做点饭,我们再三推托也没有阻止住妇女的热情,其快步出去叫来了另一名妇女,两人分头行动,一人揉面,一人炒菜,妻子顺手帮着捡韭菜。她们想给我们做拉条子拌面,我说太感谢你们了,拉条子拌面就算了,给我们做点汤面就行了,山里面还有几个人也饿着呢。于是两名妇女很利索地为我们做连锅揪面,不一会儿一锅香喷喷的面出锅了,又端上了她们自制的泡菜。可能是饿了的缘故,我和妻子每人吃了两三碗,我们迅速吃饭。她们俩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带走的饭菜,用保暖锅盛好的面、用罐头瓶盛好的泡菜、干净的碗筷,又给我们拿了七八瓶矿泉水。我和妻子对两位陌生妇女的行为感动了,想给些现金感谢她们慷慨的帮助。她们坚持不收,在推搡之间,遇到了这家从田地里干活回来的老夫妇,是两位妇女的公婆,勤劳朴实的老人知道我们来意后更加坚持不让儿媳妇们收钱。我和妻子夸奖他们娶了两个善良能干的儿媳,他们谦虚地说“乡里乡亲的,帮助是应该的。”由于山上的人在焦急的等待,我们也不好多言,赶紧赶路。
到达山上已是三点多了,乌云已经消散,太阳露出了光芒,显得风和日丽。我让大家赶紧吃饭,此时正好补胎的师傅也到达了,我们才知道,第一次联系的补胎师傅进山以后找了快一个小时,未找到我们又折回去了,这是妻侄又跑到县城找的第二个补胎师傅。吃饱了肚子,补完了轮胎,大家又有了精神,我们赶紧继续完成未完成的祭拜祖先事宜,凌乱的道路让我们开车又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妻子的祖坟。在妻子的祖坟面前,我若有所思,感叹今天遇到的经历,真是忧喜参半,不过结局总算是圆满的。
苍天不负有心人。太阳已经快落山了,我们当天上坟的心愿也了结了,当时的心情也是特别愉悦。回家的时候,我和妻子前去帮助的那家归还锅碗,并再次表达感谢之情。她们竟然连锅碗也不让我们洗,说你们出门一天了,赶快回家吧。我由衷地敬佩中宁人的朴实。
去年上坟的时候,我和妻子特意买了一箱牛奶,上完坟路过的时候,去感谢帮助过我的那家人,两位年轻妇女还是在栽树,她们的公婆也在帮忙,谈话中知道了他们是中宁县新堡镇创业村的人,我们参观了其种植的果树林,听了他们创业的故事,他们的俩儿子在山里面开了个石材公司,并在山口打了机井开荒,俩儿媳妇种经济果树已近十亩,他们已经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妻侄也被朴实善良的一家人感动,随即赶紧上车拿了两瓶酒送给这家人。老妇人一家都表示“帮人于困难这是我们应该的,你们这样的举动实在不敢消受”。我插话说“我们中宁人就这么实在,你帮我一把,我还你两把”。善良的人们总是有福报的。
今年清明节又快到了,那勤劳人家的树林应该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色。
 
                   2021年3月23日写于吴忠

作者近影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