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中学新闻】远离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大连市第二十二预防校园欺凌心理健康讲座活动

发布于 2021-04-01 01:09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为增强学生在校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3月29日中午,我校开展主题为——"远离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 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师生们全神贯注,认真聆听,积极参与互动和讨论,学习氛围浓郁。通过此次心理讲座,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校园欺凌的防范意识。


 讲座宣传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心理健康讲座的主题是:预防校园暴力,向校园欺凌说不。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是哪一天?从1996年起,我国就规定每年三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之所以我国要确立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是因为中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因思想、心理、行为上的偏差而引发的伤亡事件,暴露出了当前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具有普遍的安全隐患,这也对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校园暴力!在校园暴力中主要就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我国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的人会使被欺负的同学形成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下面我列举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

青岛市李沧区某中学校园门口,初三学生小欣被几名女同学拳打脚踢、扇耳光、雨伞打头,小欣被吓得3天没敢去上学;

4月,青岛市四方区16岁的男生小黄,因为上课时与女同桌扔纸条起了矛盾,放学后被女同桌约来的几名男生拖到学校外暴打一顿,并被连捅4刀7月;

即墨市七八名女孩对一名同校女生狂扇耳光3分钟。

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田马初级中学,几十名初中学生,在距离学校仅200米远的一家书店前,手持铁棍、刀具群殴。此次群殴事件中,初三学生韩强(化名)被另一名初二学生用刀捅至靠近心脏的要害部位,经抢救无效死亡。

江苏省南京市南湖路上,两名中学生为争夺女友,共纠集27名中学生火拼。他们手持棍棒,“个个都很凶猛”,从一小巷中辗转打到南湖路大街上,幸有路人及时报警,双方在110赶到后各自领人逃散,混战中数人受伤。  

在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从学生自身方面,由于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问题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

中学生大多是由本街道各个小学升上来的,也有少量外地转进来的学生,人数上百,形形色色,所以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学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同学也都是陌生的,在原学校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性也不同,行为观念相差比较大,所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祸从口出,有些学生语言不文明, 脏话随口而出,容易被人误解,产生矛盾,结果同学双方争吵,恶语相向,矛盾进一步激化,发生打架事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甚至还会引发社会人员参与的群体斗殴这样的恶性事件。 

二、结交一些辍学的同学和社会不良人员,近墨者黑。       比如有网瘾的、抽烟的、打牌赌博等等而引发的学生矛盾事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特别是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械斗,腐蚀学生的心灵,使得学生经不起诱惑,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致使校园暴力频频上演。再就是社会、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过分渲染,及个别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对学校责任的过分苛求,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因为男女生不正常交往,争风吃醋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这类事件往往是由于男女生交往过度,关系不正常而导致的。   

四、家庭因素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家庭环境能否让学生健 康的成长,起的作用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学生总爱用暴力解决问题,他的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也比较偏激,所以导致孩子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许多家长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的是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不少家庭的父母因孩子是独生子女就对其溺爱、娇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严重的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发泄自身的愤怒。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忽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满脑子闪现的都是打架斗殴、强者为王的画面,一旦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便会发泄出来,打架斗殴也就在所难免了。    

五、“哥们”关系,所谓的讲团结,讲义气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打群架就是因为同学互相帮忙、好朋友帮助调节问题, 结果越调越乱,发生打群架事件。

六、学生心理年龄的原因。事实上,绝大多数施暴者本人就是学生。在每一届学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性格缺陷问题。首先,从青少年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的特点看,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加之面临考试、升学等诸多人生选择的压力,遇事往往不冷静、易冲动、敢冒险,处理问题也常常不计后果。一旦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就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个别的人格特质看,一部分学生性格偏执、过激,遇事不冷静,钻牛角尖,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间矛盾或语言摩擦,也会使其难以承受或丧失控制力,就会演化成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校园暴力事件。

    我们现在知道了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那我们就要努力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预防校园暴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而一旦内心笃定,就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冒然攻击。

第二、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在能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声呼喊求救。 要尽量保持镇静,不要惊慌,有勇有谋地保护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施暴者的人数和体貌特征,以便事后及时报警或报告老师。还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进行周旋,达到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巧妙制服坏人的最佳效果。

第三、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向老师、警察申诉报案。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这个小孩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告诫大家: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害怕而选择怯懦,不报警只能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他们不仅还会不停地来纠缠你,而且还会继续危害其他同学。

对学生来说,让“暴力”远离校园,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每个同学都要树立正气,这样才会形成学校的正气,这就要求我们同学要按中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养成举止文明、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好品德和好习惯。

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十要十不要:

①要举止文明,不要口出脏话,随意骂人。

②要自尊自爱,不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

③要尊重他人,不要出口伤人或戏弄同学。

④要团结互助,不要欺弱怕强。

⑤要礼貌待人,不要打架斗殴。

⑥要强身健体,不要喝酒、吸烟。

⑦要友谊为重,不要早恋。

⑧要参加有益活动,不要看不健康的影视图书。

⑨要遵守秩序,不要围观、起哄。

⑩要加强法纪学习,不要个人意气行事,我行我素。

同学们,为了个人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这荣辱相伴的整体,让我们共同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提高安全意识,在全校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校园安全”的浓厚氛围,做到警钟长鸣。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预防校园暴力,向校园欺凌说不,共创和谐校园。

最后祝愿每位同学都能够健康快乐的度过美好的中学时光。


广大师生一致认为此次授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实用性强,对青少年学生进一步端正思想、规范行为,提高遵纪守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抵制各种校园欺凌的侵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老师们纷纷表示,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如有发现,及时介入、及时解决,并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引导,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希望同学们要以身作则既不要做校园欺凌的“旁观者”,也不要做“受害者”,更不要做“欺凌者”。只要做到这样,受害者就会越来越少,“校园欺凌”就会远离青少年,才能共建和谐校园。



     撰写 | 左   倩    

 编辑 | 于宏清

 审稿 | 石亚男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