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中学毕业的都来看看,母校建校史馆需集结资料,快帮手转发!

发布于 2021-04-01 01:56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高文盛事 闻名遐迩

广东高州中学的前身是高文书院。高文书院是高州府内规模最大和级别最高的书院,是府属书院,位于高州城东中山路(现为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原为明代隆庆3年(1569年)高州知府吴国伦创办的南岳书院。高文书院乃是高凉地区历史上最著名的学府,文脉绵延数百年,英才辈出,声名显赫。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盛事,要数以下三点。
民国时期,广东高州中学二门,“府学”二字彰显自古以来便是粤西地区的教育龙头地位。
广东高州中学办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高州府志》卷十三《经政一·学校》记载:“府学旧址在电白县城(当时的电白县城即现高州长坡),元大德八年(1304年)迁府治于茂名县(高州旧称),学亦随迁在府之东隅。”据考证,“府之东隅”即广东高州中学旧校区(现为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后历经明清两代的“南岳书院”“笔山书院”“敷文书院”“高文书院”等,直到改制为新式学校——高郡中学堂。书院墨韵、薪火相传,作为郡学,广东高州中学前身的书院一直是由高州知府主办,官办书院的地位是不变的,只是改建扩建了几次,名称改了几次,地址也一直都在广东高州中学旧校区(现为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绵延不断、弦歌不绝。


南岳书院为明代隆庆3年(1569年)高州知府吴国伦创办。梁达宇校友编著的《广东高州中学事略(补正本)》一文有吴国伦知府的介绍:吴国伦,字明卿,兴国人,进士出身,“后七子”(明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并称)之一。其人“少有隽才,于书无所不窥,为文落笔千言立就,尤长于诗”。适岛夷——倭寇侵扰高州城,吴国伦率领军民抗岛夷,获胜,把倭寇直驱至里麻。为民拥护。
南岳书院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经历了改建、重建。到万历40年(1612年),高州知府曹志遇(字二箕,兴国人,进士出身,以尚书郎出守高州)重建书院,扩大其规模,并改称为“笔山书院”。
到康熙48年(1709年),高州知府吴柯(江南徽州人),改建“笔山书院”为“敷文书院”。据梁达宇校友编著的《广东高州中学事略(补正本)》一文记载,敷文书院的山长(书院的主要负责人)由高州府聘请科甲出身而学行优异者任之,任期1年,修金每年400两,由官府送给。
嘉庆六年(1801年),知府杜安诗修缮敷文书院后又易名为高文书院。《广东高州中学事略(补正本)》介绍经修建后的高文书院颇具规模:大门3楹,两旁有耳房;稍进是仪门,与左右角门共5间;东西列学舍,各21间;中间建讲堂,名曰“卷棚”;次为光斋堂;再后是攀花居。于东偏避地数亩,构筑瓣香楼(两层3楹,画栋雕梁,檐牙高啄。建国前后,二楼为美术室,首层为学生会办公室和学生会干部宿舍。西有小径通过圣街,名曰“瓣香楼道”。此楼于文革期间,高州中学被诬为“封资修”黑堡垒而撤销后,被拆毁)以祀吴(书院始创人吴国伦)、曹(扩建书院者曹志遇)诸公。楼前辟为射圃(建国前后,为三合土排球场、坭底篮球场),并于左建一小亭。老校友黄泮光在为《广东高州中学事略(补正本)》作“荐言”中认为:“这座瓣香楼就是从南岳书院传承到高文书院一脉相承的物证,也证明了高州中学计算校龄应从南岳书院起的可信历史事实。”
高文书院曾毁于洪水,而后重建。《高州县志·科技·教育》记载:“咸丰六年(1856年),高文书院部分校舍毁于洪水。咸丰十年(1860年),捐资重建,以供高州府六属优秀士子进修。”

广东高州中学以前的旧办公楼


19世纪末,20世纪初,鸦片战争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出现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其后,两湖总督张之洞等奏请停止科举考试,兴办学校。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
光绪29年(1903年)春,高雷廉巡道吴永与邑绅士江慎中、周廷劢、梁宗矩、李维寅、李崧年等筹备建立学堂,议决将高文书院改建为“高郡中学堂”,派江慎中、周廷劢(前清举人)和李培森(前清廪生)等管理建筑事宜,建筑礼堂和东西楼。6月兴工,并报请学政,11月接获“准立案改制令”。
光绪30年(1904年)7月修建扩建学舍竣工。继续筹备各项事宜。高州知府英麟主持招生,委任江慎中为监督。招新生160名。
光绪31年(1905年)农历二月初十日(即新历3月15日)开学,是为广东高州中学建校。现在我们所说的广东高州中学校庆日,就是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3月15日,学校由“高文书院”改制为新式学校“高郡中学堂”正式开学的周年纪念日。

广东高州中学旧会议厅

邹继海先生为我校撰写的建校110周年贺联“南岳肇开,延明清府郡黉宫文脉,赢九中省立嘉名,春秋四百奎光璨;鸿基新奠,践实活严勤校训学规,育一代世资骄子,气象万千鹏路宽”,精确地概括了广东高州中学的办学历程与成绩。

一、帝师题字,青睐有加

光绪15年(1889年),晚清名臣、著名政治家,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皇帝老师的翁同龢,曾欣然为高文书院题匾曰:“敬业乐群”;题楹联曰:“学有根基培养坚时乃担得圣贤许多事业,士先器识源流贯后方做成民物莫大文章”;为内堂题匾曰“高咏堂”。翁同龢因曾为两帝之师,平时极少为人题字,他一下子为高文书院题字有三,在当时极为罕见,也是极为难得和珍贵的,可见书院当时声誉卓著,为人传颂。实为可惜的是,他为书院大门、内堂所书所题之联匾湮毁于时代动荡中,没能保存下来。
民国时期广东高州中学老照片,清晰可见学校礼堂内高挂“敬业乐群”匾,该匾是由翁同龢于光绪15年(1889年)为高文书院所题。

2016年广东高州中学运动场修建主席台,澳门同胞雷春鸣、谢宝珠伉俪捐赠人民币100万,为铭记其仁爱善德,纪名为“宝珠堂”。“宝珠堂”两边刻写对联就是翁同龢当年为我们学校前身高文书院题写的勉学联。
广东高州中学宝珠堂

由于字较多,采用“龙门对”的刻法,面对“宝珠堂”,右边为上联,由右而左读,“学有根基,培养坚时,乃担得圣贤许多事业”,告诉我们:做学问的,或在学校求学的,要注意打好知识的基础,养成坚忍不拔的时代精神,才有能力承担圣贤所要干的事业。“圣贤事业”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事。左边为下联,由左而右读,“士先器识,源流贯后,方做成民物莫大文章”,要求士子,即有抱负的读书人,首先要有器量有见识,志气要高远,目光要宽大,学识要渊博。做学问学知识,尤其要穷究事物的根底和本源,格物致知,彻底弄懂,将掌握的知识学问和社会、和实际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大文章,干大事。


二、英才辈出,声名远播

帝师翁同龢之所以欣然为高文书院题字,而且一下子题写了三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文书院英才辈出,声名远播。高文书院是府办书院,是官学。官办的书院是古代士子考取科举必经之门。高州过去既是茂名的县城,又是高州府城,下辖六属(即粤西6县:茂名、信宜、电白、吴川、化州、廉江)。当时六属的读书人不光要参加县试,还要来此参加府试和更高一级的院试。所以当时高文书院招收了六属大量的优秀青年,英才萃荟,人才辈出,声名远播。
特别是历史上粤西唯一一个状元林召棠,便出自高州高文书院。林召棠,高州府吴川县人。年轻时就读高文书院,道光三年(1823年)参加会试,被取中二十八名,殿试拔为一甲,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充国史馆纂修官。梁达宇校友编著的《广东高州中学事略(补正本)》记载:“嘉庆18年(1813年),员生林召棠(字芾南,吴川人)癸酉科拔贡生命入官署肄业。丙子年(嘉庆21年,西元1816年)中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殿试状元。”
林召棠雕像

现在高州市区沿江路城南桥头西侧有座百年历史的高州六属林氏大宗祠,也是纪念林召棠的状元祠,是高州城现存的唯一一座宗祠。据资料记载,高州林氏大宗祠,位于高州市区沿江路,坐西北向东南,祠堂高两层,青砖建造,风格大气恢弘,殿内金字斗拱、雕花、梁枕等木构架完整,门前外原有牌坊一座,俗称状元坊,上有林召棠亲笔书写“状元“两字。
林召棠故居,上有其亲笔书写“状元“两字

道光七年(1827年),林召棠于乡丁父忧其间,曾受聘主讲高州府高文书院,高州杨颐(官至兵部左侍郎,位列正二品,粤西地区在清代官阶最高的历史名人)、吴川陈兰彬(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正三品左副都御史,晚年主讲高文学院,主修《高州府志》)、信宜刘汝新(道光戊戌科进士,晚清高州三大诗人之一)等粤西名士皆受其赏拔。
林召棠书画作品


林召棠既是高文书院的学生,又是高文书院的主讲老师。特别林召棠的状元感召力,这是高州府城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我们广东高州中学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好、传承好、利用好,并发扬光大。老校友黄泮光在为梁达宇老师编著的《广东高州中学事略》作“荐言”时就认为:“高州中学由于长期接受优良历史文化薰陶,早已形成优良校风与学校传统。这正是人才辈出的源泉,绝非人为打造可以达到。”自恢复高考以来,广东高州中学先后培养出广东省高考总分“状元”4人、前十名尖子14人、单科“状元”29人。
自复办高中以来广东高州中学高考尖子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