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研”途分享 ——济南市景山小学五年级数学专题研究侧记

发布于 2021-04-01 08:49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如何创设数学爱学课堂,五年级数学教研组结合本学期教学内容确定教研专题为概念教学策略研究,围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概念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向。二位老师分别以理论阐述结合课堂实例展示以及错题分析方面进行专题分享。

动手实践,经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五年级教师结合质数与合数的内容分享了教学片段和错题分析。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关键在于让学生发现整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去分类。只有依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产生分类的愿望,发现特征,从对比中自发采用简明、完整的语言概括所建立起来的概念,才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为此,在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实践操作活动。

【片段】 “质数与合数”的认识

师:我们研究过因数的概念,知道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1—20各数的因数。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学生经历找因数的过程,汇报。

这个教学环节虽然用时较多,但是学生对1—20这20个数的分类是充分的,学生对于质数和合数概念的形成也是牢固的,有意义的。学生有了分类的基础,教师就进一步引导学生:

师:看图观察,如果要找一个最特别的数,你会找哪个?

生:不难发现“1”最特别。

师:哦?“1”特别在哪里?

师:因为因数只有一个。除1外的数至少都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而1比较特别,它本身也是1,所以因数只有一个。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再来操作一下,把1—20各数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圈起来。你又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汇报)


生:有三种情况:因数个数只有一个,因数个数有两个(1和本身),因数个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产生分类的愿望,从对比中建立起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内涵的把握与理解。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教师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


加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的梳理,促进

理解与记忆

● ●  

部分学生看到这道题,不知所措,就是因为这些概念全混淆了。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所学概念串联起来,形成概念链,通过这样的概念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错例分析:

第二单元的概念多,知识零碎,为此出现很多的错例。

01

4是因数,8是倍数。(×)

很多学生认为这句话是对的,说明学生对互相依存这个词没有理解透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时可以采用课前游戏的方法理解。

师: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再比如:我们班的小明与小红是同桌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我们可以说小明是小红的同桌,或者说小红是小明的同桌,而不能说小明是同桌!先让学生体会关系,再通过同桌关系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进而为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打下基础。

02

5.7是3的倍数(×)。

在倍数、因数的概念里明确指出是在整数除法中,而5.7是小数,所以对于概念中的关键词一定要特别强调。

03

一个自然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就越多。(×)

部分学生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说明学生对质数、合数的知识不能灵活用,质数不管有多大,都只有1和它本身共2个因数,如:101只有1和101两个因数;而合数不管有多小,至少有3个因数,如:4有1、2和4共三个因数。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将所学概念进行及时梳理、概括,从而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数

情境,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原型引

概念的学习

教师结合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课堂实例进行了汇报和分享。

【片断】“体积”的感知

师:小刚为自己倒了一杯满满的奶昔,他想往杯子里放些方糖,方糖放进去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奶昔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溢出?(引导学生说出“空间”一词,感受空间的存在。)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