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散文文本的选材特点

发布于 2021-04-01 14:00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散文文本的选材

【考点点拨】

所谓选材,就是在文章写作中,按照一定的写作意图对所拥有的材料进行鉴别、剪裁的过程,它是在积累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不同文体在选材方面有一些共性的要求,例如典型性、真实性等。但不同文体的写法、表现形式、审美追求和审美特质不同,因此不同文体的选材也就各有其独特的要求。散文与其他文体的最大不同在于写作的自由与灵活,可以自由取材,自由抒写,自由创造。 

【知识储备】

一、散文选材的特点  由于散文写作的自由性,使得它在取材方面具有了广泛性、自由性的特点,这既是其最大的特点,也是其优势之所在。散文的取材不受限制,想象的时空相当广阔,所见所思所感,均可信手拈来;世间万象、宇宙万物、宏观微观,各种各样的素材,均可作为散文的材料。   我们常说散文“形散神不散”。这种“形散”的自由要受到写作意图的制约,即“神”的制约。所谓的“神不散”,指的是不论散文所涉及的材料有多丰富、多宽泛,不论这些材料是有关人生、自然、历史、文化,还是事件、景物、人物等,一旦进入写作视野,便要自然而然地涂抹上主观色彩,即受一定中心的制约。 二、散文选材的技巧  虽然散文的选材非常自由,写什么都可以,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文的选材就可以随意。优秀的散文往往具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化俗为雅的特色,这就要求散文在选材时要精心选取,严加筛选。因此散文的选材应以少而精取胜,以短小精悍、灵活敏锐地反映生活见长。  取材的自由广泛是就散文的整体功能而言的,而具体到一篇散文,由于篇幅的限制,所写的内容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把好选材关。鲁迅先生也曾告诫我们:“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只有严格选材,才能从繁杂众多的生活素材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性和表现力,与题旨关系最密切的典型材料,使之发挥出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如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所精心选取的几个画面,破屋中的牵牛花,街头槐树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秋雨悲凉的街头等,都能体现出故都北平的“秋味”,看似十分自由随意,实则匠心独运,体现出作者心中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呈现出了浓郁的诗意色彩和文化意蕴,也表现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可以说,经过精心选择和提炼的典型材料,即便只是一个动作,一个侧影,一个片段,一个画面,也能概括生活,含有丰富的意味;相反,不加选择地铺陈材料,贪多求全,不懂得舍弃与题旨无关且表现力平淡的材料,则会使散文显得没有章法。 三、散文选材的角度 

①详略得当: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平凡细小事的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选取典型细节。所谓细节,指的是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项脊轩志》

③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

④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简笔与繁笔》《南州六月荔枝丹》

⑥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

⑦多角度选材:从不同角度围绕主题选材,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主题。

【实战演练】

1、2017静安二模)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6分)

套袖    铁凝

①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鞋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

②不久,她也送我一副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气质。另外,冬春两季,冀中平原多风,有了套袖,黄风就灌不进袖筒了。

③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下山药窑,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④我回城了。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

⑤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

⑥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袖套。

⑦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⑧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⑨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⑩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 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 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 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9.有人建议将①-⑥段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4分)

 

 

10.联系下文,请评析第⑦段写法上的特点。(3分)

 

 

11.文题“套袖”,除了是本文的线索,它显然与主旨有关。请分析“套袖”与本文主旨的关系。(2分)

 

 

12.捡豆子,糊窗缝,写作——文中的孙犁所做的三件事。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分)

 

 

13.邻家姑娘“素净”的套袖,“我”的“花”套袖,孙犁“青色棉布”套袖……对此,请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4分)

 

 

9.(4分)不同意(1分)。①—⑥段交代了“套袖”的来历及“我”与“套袖”的渊源,揭示了“套袖”的内涵(1分)。如果删去,显得突兀(1分)。“套袖”与“邻家姑娘”与“我”与普通劳动者……设计这些内容更符合散文的写法,更能体现“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1分)

同意(1分)。这样做使得本文聚焦于“我”与作家的三次交往上,内容更集中(1分),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1分),文章的结构也更紧凑(1分)。

10.(3分)这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1分)。先写作家的“严厉”,为下文表现作家的“平易近人”作渲染铺垫(1分);这种反差,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

11.(2分)本文的主旨是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来表现的,而“袖套”是二者之间的媒介物(1分);“袖套”本身又有丰富的内涵,因而又成了主旨的意象物(1分)。

12.(3分)前两件事是选择了生活中的平常事,反映了作家平易、朴素、节俭(1分);第三件表明人物的职业身份(1分)。这些材料,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挑选,在寻常与不寻常的交融中显示了“大作家”的人格魅力(1分)。

4分)“袖套”之于不同的主人,有不同的颜色、花色、质地。(1分)“素净”显示了姑娘的朴素、干练的自然美(1分),“青色棉布”表现了作家的本色美(1分),一个“花”字,又尽显出“我”作为一个城市女性爱美的心态(1分)。

 

 

18杨浦区一模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

    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

    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大约三米多长……

    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的。

    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

    放到坐椅中的过道里?更不可能。

    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

    总之这是千古之谜。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然后……让我晾衣服……

    她骄傲地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 ——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

    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

    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之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事物。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

    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

    ——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 ,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

    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那是2003年左右,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工资六百块,两百块钱交房租费,两百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剩下两百块钱是生活费。也就是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我妈第一次来阿勒泰时,一进到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间的30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15瓦的。

    第二件事是帮我灭蟑螂。

那时我不敢杀生,后果便是整幢楼的邻居都跟着遭殃。

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黑压压的蟑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

    接下来的行程内容是逛街。

    乡下人难得进一次城,她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

    菜哪儿没卖的?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蕴县的便宜。

    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

    天寒地冻的,她担心中途倒车的时候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

    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

    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地分了我一支。

    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

    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迄今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

    那时,我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深刻涌上心头。

    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

    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

    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

    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

    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

    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我好恨它的平凡。

    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

    但终于没有。

8.简析文中画线句“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的表达效果。(3分)

 

9.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文字包含多次转折的意味。请对此进行分析。(4分)

 

10.文章结尾“但终于没有”独立成章,请分析其作用。(4分)

 

11.“到来”和“离别”一详一略,请对此赏析。(4分)

 

【答案】:

8.运用比拟表现了母亲此行带了很多行李,表现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作者的思念。语言风趣、幽默、生动。

9.在这一段中,“我”的情感由不觉得可惜而惋惜;母亲则是为晾衣杆被扔觉得可惜却不提及自己带他们过来的艰辛。这些情感情节上的转折表现了母亲的节俭,对孩子的顾念疼惜,写表现了作者对母亲心意的后知后觉以及对此的愧疚。

10.“但终于没有”独立成段,以短句结束全文,简洁有力,作者渴望与母亲好好告别而未能实现的遗憾、未能报答母亲的愧疚以及对生活和离别的感慨自然蕴含其中,引发读者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11.作者详写擅于到来的人——母亲,略写善于离别的人——作者自己。详写母亲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情感的丰富、热烈,用简笔写自己送别母亲的情形,表现了自己被离别磨损之后情感的贫乏。作者的感慨、愧疚之情含蓄地体现在这样的详略安排中。

 

 

18年黄埔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韩寒

①那是十几年前,我二十岁,一个学生网站组织一场慈善球赛,我和几个球友应邀参加,他们也都是上海高中各校队的优秀球员。而对手,是上海一支职业球队的儿童预备队,都是五年级左右的学生。我们是上海高中名校联队,我们去的时候彼此告诫要对小学生手下留情,毕竟人家是儿童。我们匆匆成军,彼此都记不得名字,决定各喊球场上的外号,比如二中菲戈,静安巴乔……上半场结束,我作为金山区齐达内只触球一次。对,没错,我只触球一次。上半场二十分钟,我们就被灌了将近二十个球,后来裁判嫌麻烦,连进球后半场开球都取消了,直接改为门将发球门球。我们的进球数为零,传球成功不到一次,其他时间都在被小学生们当狗溜;后来这场比赛甚至没有下半场,对方教练终止了比赛,说不能和这样的对手踢球,会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从那次以后,每次和大家一起看球,看到职业队踢了一场臭球,身边的朋友们纷纷骂说自己公司的球队上去都能赢的时候,我总是笑而不语,心中荡漾起二十岁那个下午,被小学生虐成狗的恐惧。而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职业生涯。中国赛车有两大历史最悠久的顶级职业联赛——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CRC)和中国汽车场地锦标赛(CTCC),我获得过两次CTCC年度车手总冠军,五次CRC年度车手总冠军。我参加职业赛车的十四年,一共获得七次年度车手总冠军,五次年度车手亚军。如果某天,外星人入侵,每个国家必须选出最强的两个车手去抵御外星人(假设外星人就喜欢边开车边搞事),大家记得一定要选我,不要被我其他工作所迷惑了,误以为我是参加明星组娱乐赛的。相信我一定能替大家把外星人赶出中国,这是我的骄傲。但为此我也经常遇到来自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和各种民间高手的挑战。有些司机师傅认得我,常对我说他们去参加比赛的话,应该成绩也不错,不输于我,因为他们在街上开了几十年,红灯起步抢位钻缝也经常力压百万级豪车。说着说着,司机师傅情不自禁就开始飙了起来,我吓成了皮皮虾,司机就大笑着说:小兄弟,你职业赛车手这个胆子不行嘛,哈哈哈哈……司机们普遍有一颗想虐我的心,导致我现在基本上参加任何活动都自己带驾驶员或者索性自己开车。除此以外,通过私信和朋友委托,直接向我下战书的也不少。

③我从来不曾和民间高手正面过招,因为这不是一个次元的事情。赛车和打乒乓不一样,它有一定的危险,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可能有人要笑话我,你怕是输不起吧,我只能告诉你,你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我做过多次的赛车驾照培训班的主教官,遇到过不少有趣的学生。我能感受到他们有着非常高的心气,家境也不错,有一定的驾驶基础,开着超级跑车或改装车来学赛车执照。他们在学理论课时已经跃跃欲试,对教官讲述的内容也有不耐烦。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也时常透露自己开车很快,是他们全镇之光等等;我还遇到过直接站起来说“我从来没遇到过对手”的学生。一般我们都是很保护学员的这种自信,因为反正他们的自信心会在未来几天里被摧毁,从他们坐上助理教练开的车过第一个弯的时候。他们很多人一开始抱着砸场的目的,中途却变成了小白兔;当然也有人后来在职业赛车中获得很好的成绩,那是因为他们不但拥有敢于挑战的心,也拥有自我认知调节的能力和学习的欲望;最关键的是,他们之后无一不都经过了大量的练习,从新手赛开始,一步步成为了优秀的职业车手。

④我也有挑战其他行业世界冠军的经历。经历了那场被小学生团灭的球赛以后,我觉得,可能我更适合一个人的运动吧,比如打台球。于是我打了很多年的台球,球技日益成熟,身边能和我抗衡的人越来越少。我潇洒的出杆,奇妙的走位,折服了身边的朋友,一个球馆老板叫我松江新城区奥沙利文。就在前几天,我去和潘晓婷打球。我想虽然我实力不如她,但凭借我职业赛车练就的抗压能力,多年起起伏伏带来的强大心态,还是有一丝机会的。况且她也是人类,总是会失误的吧。因为她是世界冠军,让她开球我基本就没有上场机会了,所以我们约定,输了的开球。对于这次较量,我做好了应对的方案。我会多做防守,迫使潘晓婷尽量打远台进攻,等待她的失误,我再一剑封喉,用我的智慧和心态,弥补实力上的差距。想到这里,我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慢慢起身,抄起杆,一个大力开球……

⑤那个夜晚,我基本上只在干一件事情,就是开球……

8.文章题目中的“也曾”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3分)

 

9.④段画线处的描写生动巧妙,请加以赏析。(4分)

 

10.评价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3分)

 

11.分析本文多角度选材的作用。(6分)

 

8.(3分)“也”表示除了“我”还有他人1,“曾”表示过去有过,现在不然1。两个限制语能突出文章主题,并巧妙提示文章写作意图1。

9.(4分)肖像、动作和细节描写,生动表现自己有备而战的自得和自信,为下文惨败的结果蓄势张本。

10.(3分)本文表现了“我”对来自专业领域的强大力量的深深敬畏。在当下社会,这份思想情感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生活、工作中,常常有人对他人专业领域无知无畏,心浮气躁,妄加挑战,如不克服,往往会对个人、他人,甚至社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11.(6分):本文从三个不同角度围绕主题选材,第一个角度是年少时作为业余选手组队挑战专业力量,无知无畏的黯然收场,第二个角度是作为专业领域成功者看到的各色业余挑战者无知无畏的浅薄,第三个角度是心智成熟后有备而战,以业余高手的身份单挑世界冠军仍惨遭失败。三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对来自专业领域的强大力量的尊敬和敬畏。

 

 

2014年宝山区一模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

    归来的温馨聂鲁达

①我的住所幽深,院内树木繁茂。久别之后,房子的许多去处吸引我躲进去尽情享受归来的温馨。花园里长起神奇的灌木丛,散发出我从未领受过的芬芳。我种在花园深处的杨树,原来是那么细弱,那么不起眼,现在竟长成了大树。它直插云天,表皮上有了智慧的皱纹,梢头不停地颤动着新叶。

②最后认出我的是栗树。当我走近时,它们光裸干枯的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