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期)语文辅导:阅读|《卖炭翁》中为什么作者不写老人之后的生活?
发布于 2021-04-02 05:33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问题:
唐山市乐亭县毛庄初中八三班李欣、李梦晴、张薇三位同学问:《卖炭翁》中为什么作者不写老人之后的生活?
写什么取决于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刘梅香
李欣、李梦晴、张薇三位同学:
你们好!我对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欣然提笔,专心回答。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你们是善于思考的学生,或许在你们充满智慧的大脑中早已想象出诗中这位卖炭老人饿着肚子,踉踉跄跄地走回家中,蜷缩在屋角瑟瑟发抖,满脸愁苦地思索着自己可怜的生活……想象中充满着对卖炭老人深深的同情,对“宫使”的无比愤恨。想象归想象,但作者在诗中并没有写出老人“炭被掠夺”后的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写诗文常常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取写作材料。白居易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这句话揭示了本诗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即《卖炭翁》这首诗,揭示当时宫市制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于是,整首诗都围绕“苦”展开:为着力表现卖炭翁生活之“苦”:作者选取距离长安城很远的“终南山”作为“发薪烧炭”的处所,同时也为后文写路远雪天难行作了铺垫,至于雪天途中会发生了哪些事呢?这与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作用不大,所以作者没有写出;为进一步表现卖炭翁之“苦”,作者还刻画了卖炭翁的外貌和心理,“满脸都是尘灰,而且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灰白十指黑乎乎的”,这就是整日艰辛劳动的一位老人的外貌,让人心疼。更让人心疼的是自己衣着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寒冷些,这种反常的心理就是为了把炭卖个好价钱,以维持一家人的吃穿。同学们想一想,作者选取“城外一尺雪”,是不是比“阳光普照”的自然环境更能表现卖炭翁运炭的艰辛劳苦啊?由此可见,环境描写也是为中心思想的需要而选定的。路途遥远,雪地难行,老人又累又饿不得已在“泥中歇”,可见运炭的艰辛。
诗歌第一节展示卖炭翁劳动之苦,第二节则揭示出给卖炭翁带来更大苦难的是当时的“宫市”制度。唐徳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飞扬跋扈的“黄衣使者白衫儿”,纵马飞奔,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夺取老人艰辛劳动的果实,这与老人之年迈人单势孤形成鲜明对比,“一车炭,千余斤”与在当时根本不值钱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数量上也形成鲜明对比,充分揭示了宫使赤裸裸的掠夺行径,也有力地揭示了卖炭翁“苦”的根源,达到了作者揭示“苦宫市也”的写作目的。至此,全诗戛然而止,收到“豹尾”的写作效果,同时也给读者“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全诗围绕“苦”,依次写出烧炭之苦、运炭之苦、炭被掠夺之苦,前两者是身体辛苦,而“炭被掠夺”则是心理悲苦,作者充分揭示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在已经充分表达中心思想后,如果再去写老人之后的生活就显得赘余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