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圣典《黄帝内经》讲了一个简约而深邃的道理:尘聚成沙,沙聚成石,石聚成山。一天拾一粒米微不足道,一年可积一袋米;一天丢一粒米不见减少,一年可掏空一袋米。我们每天真学一点,真做一点,真改一点,此生一定要信愿念佛求生极乐!
成德法师主讲
音频学习:
言语的修养很重要丨1、言语的存心 来自滨海海贤学习班讲堂 00:00 16:53 课程全文:
所以我们接下来,来就言语的修养跟大家再进一步深入来学习,从经典当中,我们可以体会的,方方面面言语的修养,不单是议人是非、议论政治而已了。包含,什么话当说、什么话不当说,怎么去劝谏他人,怎么样讲话才是谨慎、才是厚道、才是公平,怎么样讲话才是对的方法,怎么样讲话时机才正确。
在《弟子规》当中,有一句关于说话的修养,也在「入则孝」,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个经文,我们假如读到,从「这一本《弟子规》很好」,读着读着,体悟愈深了,「这一句很好」,再过两个月,「这一个字很重要」,那就读出味道来了。我们看,「亲有过」,父母、亲人有过失了,「谏使更」。 所以我们劝亲人的目的是什么?希望他能改过来,是不是?这是不是我们的目的?是我们的存心,为他好。可是大家注意,我们劝人劝到最后,气得半死,跟我们本来要为他好、希望他改的目标一不一样?不一样了。 有没有人说,「亲有过,谏使自己气得半死」?所以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很清楚,我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做到一半,统统被自己的习性、脾气就拉到旁边,绕半天,三年五年绕不回来这里了。有些兄弟姐妹、亲人劝他,对方不能接受,三年不讲话。所以讲话得要很清楚自己的心,我的存心是道义。「过不规,道两亏」,这是我应该尽的,他能不能理解不是我去希求的,他不理解我我也坦坦荡荡,这是我应该做的。言语是道义,言语是慈悲,为他着想,这是存心。 「怡吾色,柔吾声」,这是心态,是吧?「亲有过,谏使更」,然后火冒三丈,跟他吵架,那就达不到这个目的了。应该是怡吾色,表情要很和蔼,要很柔软,声音要恳切,不是气急败坏,不是很冲,不是「要听就听,不听拉倒」,不是这样,「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劝了,听不进去,「悦复谏」,你看这每一个字多有味道。「悦」,悦是什么?时机点找好,等爸爸妈妈高兴一点了再提醒、再劝。他已经很生气了,你还要火上浇油,那就烧得更厉害了。所以悦是时机。复,复是不厌其烦的耐性。劝人真的是要有耐性,悦复谏。没有耐心,那个心都是假的,真心一定不会变的,哪有劝两次之后变成恼羞成怒了、生气了,那都不对了。所以我们到底是不是真心,就从这一些境界就考出来了,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就是劝到父母都不能接受,最后实在再继续下去可能这个家就毁了,这个时候没办法了,使出浑身解数,大男人也坐在地下,「我不管了」,号泣随。这个真的,古代有,现代也有。古代唐太宗,他的爸爸带兵,有一次那个作战策略是铁定会全军覆没,他劝不动他爸,最后当天就要出发了,他就在那个军营外面就「哇,哇」,大哭,终于把他父亲给哭醒了。可能他爸也想,这个大男人还哭成这样,可能还真是得稍微注意一下。这个是不得已了,只能这样了,号泣随了。而且「挞无怨」,劝父母,父母不理解了,还责怪你,甚至还打你了,你都没有任何怨言。最近的就有,是一个真实的例子。他的父亲六十多岁了,还要娶二十多岁的一个女子,姑娘。他爸爸一生名节很好。结果他儿子说,「我父亲这么做了,以后一定后悔」,他就使尽全力阻止他爸爸。结果他爸爸还打他,打得很凶。最后真的被他阻止下来了。过没多久,他爸爸冷静了,回过头来,感激他的儿子,「谢谢你,当时候坚持了。」他爸爸一冷静了,「我假如真这么做了,那我一生清名就完了。」所以这真的是「号泣随,挞无怨」。 所以我们从这一句再把它分开来跟大家来交流。就是我们言语的存心、言语的态度、方法,还有言语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跟大家来探讨。我们先从存心,因为言行都是跟心分不开的,所以「诚于中,形于外」。 真诚是重要的言语存心,人真的真诚了,哪怕没什么口才,人家听了还是很能接受的。 大家有没有看过许哲女士谈话?她有没有口才?她讲话很朴实。「妳都帮助人,谁帮助妳?」她说,「我不用照顾我自己,老天爷会照顾我。」她又没有说「子曰子曰」,是吧?她说老天爷。这么朴实的话,听了人很容易接受。所以这个是真诚的存心。还有处处为人着想的慈爱、慈悲心。包含讲话不可以违背良心,「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所以要真诚、不虚伪,虚伪的心就不对了,欺诈的心就不对了。 所以四千五百年,老祖宗也教诲我们,「言忠信」。言语,是什么心境?忠。忠就是尽心尽力,一出口就是为了利益人,「我讲的话能不能帮助他、能不能劝告他?」所以《论语》里面讲: 我们看,言语也是尽忠。《论语》里讲「忠焉」,对一个人尽忠,怎么能不尽力的?这个「诲」就是劝谏他。因为人都非完人,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过程当中,可能都会遇到他的瓶颈、他的错误点,这个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身为亲朋好友就要尽这一分忠诚,怎么能够不提醒他、劝告他? 现在人都说,「我才不讲他,我不要得罪他」。这个有没有忠?没有忠了。那这种朋友其实都是表面朋友而已,关系都是很淡的。包含《弟子规》讲的「过不规」,这个就是道义,道义的心,忠诚。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言语是不是都从这些存心出来的?假如不是从这些心境出来,难怪劝不动人,难怪还冲突。从根本找到言语问题的根源了。包含言语要厚道,「不彰人短,不炫己长」,不彰人短就是厚道谦虚,不炫己长就不傲慢。 而且古代人一言一行他都是带着什么?带着一种使命、责任。我们从哪里看到?《孝经》里面说的,君子处世待人: 「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你看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想着要给天下人做榜样,要给人民做榜样,这么样的责任使命感。所以: 非常敬畏爱护他,而且以他为榜样。这是圣贤人一言一行的态度。后面举了《诗经》的一句话: 他的威仪、言行是不会有偏差的。这个忒就是没有错误,不会草率、不会轻浮、不会放纵。为什么只写言思可道?这个是言语,一言一行,这个可道就是讲出来的话是可以成为当世人的道德标准。 我们再举另外一本经典,就更能突显言语的态度了。《中庸》讲的: 「动而世为天下道,言而世为天下法,行而世为天下则」 一言一行都要想着给我的后代当榜样,给社会、民族带一个好的头。那诸位学长,我们看到这些经句,反观我们自己,我们每一次要讲一句话有没有想到,「给我的孩子当榜样」?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这个我帮不上忙。这个是从这些经文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圣贤人言语的心境,存心。
《念这一句,就是把阿弥陀佛无量劫来所修的功德全念到了,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无法想象》
音频学习:
念這一句,就是把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所修的功德全念到了,佛號 来自滨海海贤学习班讲堂 00:00 08:11 课程全文: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