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分之差就能淘汰上万人,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高考这一战役中,不容半点差池,也不容我们事后后悔,高考,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当初,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衡水中学16届581班李杰明(考入北大,高考数学满分) 首先与大家分享一下对于“心得”的看法:经历过高考的人写出的、讲出的一些东西,比如一些特定的方法或者习惯、思考,对于某一个同学来说可能非常有帮助,但是这些经验本身并不具备普适性。不过我也相信,怀着目的去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对于数学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有所思考。 (学霸的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但会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来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就以我本人来说(高考数学满分), 所养成的一些习惯就是与衡中标准模式格格不入。例如,我从来不写数学积累本。我认为一个考生的数学成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本数学能力、二是临场心态和考试技巧。下面就从这两部分分析。数学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处理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对知识点的掌握、串联、应用能力。
这些能力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不断地培养,想要一下子飞跃是非常不现实的。 在我个人看来,提高数学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练、多思。
先说计算。衡量计算能力就两个标准:一是速度、二是准确度。相对来说,后者更重要;但面对高考往往是前者的要求更迫切。因为有“答不完”的问题。
大量刷题之后对题目的解题思路、固定程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处理题目各步骤之间的衔接就更加流畅。提醒一点:计算速度够用就行,确保在120分钟内完成数学试卷就行,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没必要单纯追求速度。准确率受到考试心态、做题习惯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但提高准确率最可靠的方法还是多练,计算能力没有大量的练习是打磨不出来的。
题感具体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解释,简单的说就是:见题知道怎么做。有思路,有感觉。如何培养题感。首先还是多练,不过不能仅仅是简单机械式地去刷题,而是在做题中学会思考。这道题考查那一部分的知识点?有哪些易错的地方需要注意?步骤之间如何衔接?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尤其是历年来的高考真题,每道题背后都有出题人情绪的逻辑思路,整张试卷也有着相互的联系,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最开始的时候,当你看到一道题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回想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积累本上的笔记、相关的知识点公式。随着练习的不断积累,看到一道题的时候会自然地在脑中呈现出相关的知识点和知识框架,做题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这就是题感。
错题代表着思维中的盲点、知识体系中的漏洞,在备考中起到灯塔的作用。相比于漫无目的的刷题,“温故知新”更有实战价值。就我而言,不写积累本并不是不重视错题。 因为我的错题并不多,出错后及时分析马上解决比写积累本更有效率。也因为这个原因,既然我是基础知识网是比较完备的,与其反复翻看错题本,不如加大练习量来寻找“漏网之鱼”。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一是考试前要有一个大致的题目优先顺序,对自己的能力和题目的难易程度有清楚的了解,知道大致在什么情况下改变做题顺序或者放弃题目。二是在考试过程中及时调整,遇到与预期不同的情况要及时调整,不因为遇到难题影响考试状态。考试中,选择题、填空题的设计是有梯度的。前面的简单型不再赘述。对于后面的有一定难度的题,可以用直接带入,特殊值等方法快速验证答案,或者用排除法缩小答案范围。总之,避免小题大做,在小题上耗费太多时间。平时加强练习,提高准确率,确保一题不失。17题——数列/三角函数:一般比较简单,是基础题,注意掌握公式。18、19题——立体几何:难度较大,很多时候方向明确,思路清晰,但步骤却异常繁琐,需要多练习。面对考试,“冷静,沉着,果断取舍”,是老师强调了多少遍的东西,但是考试心态还是需要长期养成。高考的战线很长,中间难免起起落落,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经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不要拿“以后还会见到类似的题型”来麻痹自己,因为你“暂且放过”的那一道题,很有可能就是你高考场上的5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