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1年上海市春考作文立意解析

发布于 2021-04-18 01:0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哈哈

《顶尖语文课堂》

第 426




前言


作文,我如此之爱



春考


【2021·春考·原卷】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思路梳理

乍看,材料有两拨人

第一拨人先发话了

他们认为自我实现这事儿“做既是达成”

然后,第二拨人摇摇头

提醒了一下:

你这说法不严谨啊,自我实现这条路不全都是你这样的啊。


其实,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

这题的开放性很高,

搭上不同的思维路径,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简单地讲,

就是人生之路没有唯一的答案

这就对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可能

这也解释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哲学,振奋人心的缘由


那就开始解题吧

咱按照流程来

突出一个“稳”字

毕竟,真进了严肃的考场

力所能及的最高分

好过

豁出去了拼一把


材料中的“怎么做”

是思维发散的第一个窗口

可以按照原先的路径

建立矛盾

做vs不做

但这个矛盾并非论述的要点

倒是可以站在“不做”的角度

反面论述“做”的价值

即“做”是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立意第1层(本期末尾)


材料中的“不尽如此”

是思维发散的第二个窗口

解释一下

“不全都是这样的”

即“做”虽然并不可少

但是并不是唯一一项

倒是激发我们的思考

哪该如何呢?

还有哪些路径可寻呢?


我挺喜欢第二拨人的

说实在的,他们形形色色

包罗万象

贯彻着苏格拉底的哲学思考

——反思

试想一下,第一拨人失败的境地

即“即便做了,也没能自我实现”

这是为何?


有一种可能

从找出误区的角度切入

“做”的行为

不包含“对与错”的意识形态

又或者

人们混淆了

行为和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

“做”的行为,的确要坚定

“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目标

更应该清晰

立意第2层(本期末尾)


话说到这里

思辨才刚刚开始

盲从“做既是达成”的信念

都有些一腔孤勇的悲壮

意识上的绝境

倒也有几分可取之处

思想者不必紧闭双眼

“怎么做”的船锚

深深地扎根在大地上

你得看看真实的世界

你得看见真实的世界


建立时空坐标系

时间轴·历史

文化传承之人

眼中有过去

心中有未来

空间轴·当下

人的意义之根

立意第3层(本期末尾)



【立意解析】


立意第1层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此人定是深谙投资人查理·芒格为人处世的智慧:想要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办法,那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事物如此,理想、情怀亦是如此。毕竟,空谈乌托邦的人不少,实干派的人鲜见,即使是钻研“无为”思想的学者,也始终攀爬着智慧的险峰,而非无所事事之人的托辞。这个时代,有人追马逐梦,亦有人种草养原待马而归,截然不同的选择却在做的行为上殊途同归。


立意第2层

知行合一的智慧历来为人称道,但阳明心学过于深奥,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误解屡见不鲜。行是知的载体,而知是行的导引,世人偏爱做的人格魅力,忽略了思索“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优先级。陈寅恪留给北大的精神财富,莫过那句闻名遐迩的校训“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学术精神和人格塑造的双重指导,让每一个被鸿鹄之志感召的俊才,都踏上一条与真理同行的求索路。宏大叙事一度遭人厌烦的病根在于知与行的脱节,若你已经有脚踏实地的坚定之心,不妨抬头仰望璀璨星空,以及诗篇拼贴的远方。


立意第3层

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价值是脱离于历史纽带、社会文明的,这是寻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叙事背景。这颗蓝色的星球,在不同思想维度上展开出不同的风貌,全球化的弄潮儿还在紧扣福山“历史终结论”,本土时代的学者们已经内观求实;互联网抹平了世界的棱角却依然有人执着地“缓慢的归乡”寻求文化之“根”。不妨从广为笑谈的哲学三问中寻求解答,知晓自己从何处而来,且愿向何处而去,才能证明自己是何人。


前些年的春考题:

2020上海春考作文解析以及范文导引

2019上海春考作文范文(全市首发)


布得布说


难中取思

易中取得


2020年01月09日



(下期见~)

426再会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