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二模:高三语文佳作回顾【宝山】
发布于 2021-04-19 01:23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哈哈
《顶尖语文课堂》
第 249期
白
1
前言
滑动屏幕至底部
链接2019各区一模立意解析和范文
【宝山区·2018原题】
有明确的信仰,并不能证明有精神追求的勇气;有精神追求的勇气,却能证明有明确的信仰。
【范文】
敢入深渊,便见光明(68分)
木心先生曾言:“所谓的无底深渊,下去,也是鹏程万里。”其中包含着敢于下到深渊的勇气和追求鹏程万里的信仰。
“信仰”人人都可以用有,但精神追求的勇气却并非如此。如今受红色电影鼓舞而高呼“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的不在少数,但真正敢冲锋陷阵的又有几人呢?反之,那些敢于为国捐躯的,内心必然存有对国家的忠诚信仰。这是一种真正的,具有意义的信仰。至于前者,倒不如说是一种“伪信仰”。
然而我们这个时代“伪信仰”越来越多,精神追求的勇气却越来越少;纸上谈兵的越来越多,付诸实践的越来越少;“空心病”患者越来越多,拓荒者越来越少。鲁迅先生曾指出过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那是一种饱受千年封建制度压榨的“看客心理”,即空怀理想,面对周围及同胞的困难不闻不问,只自顾自地做着春秋大梦。这种劣根性难以消除,到了现代,便导致人们空有明确的信仰,但却缺乏精神追求的勇气。人们不敢,是因为害怕,在摆脱苦难岁月之后人也大多安于享乐,畏惧因追求信仰而带来的二次伤害,也害怕跌入无底深渊的粉身碎骨。“信仰”与大多数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实在是可有可无。这种徘徊在坚定和犹豫边界的“伪信仰”,又怎么能令人具备追求信仰的勇气呢?
“真正的勇士,往往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鲁迅先生的话恰恰证明了那些敢于执着追求的人,往往因为心存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无畏风和雨。事实上,勇气是一种驱动力,是在具有明确信仰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的升华产物。它是一种介于内在理想和实际行动之间的桥梁。勇气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内心对于一种信念理想的坚定。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指出我们的内心的确存在一种东西(信仰),只是他还不够成熟,不足以激起敢于行动的勇气,却让我们因此更加沉默。
有明确的信仰不代表拥有矢志不渝的精神,不过只是对于彼岸理想的构造罢了,空空的怅惘却一无所获。然而,反之,一旦敢于追求,敢于突破对于未知的恐惧的桎梏,就一定意味着心中存在一股长盛不衰的信仰。
我们需要实际的精神追求的勇气,而非随意胡诌的空口大话,如若失了勇气,只有信仰,那么民族必将置于摇摇欲坠之地。当存千磨万击之志,任尔东西南北风,全然不惧,亦不能沾衿于将来,殁成一棺之土。
只有敢于下入深渊,才能见其光明。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