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 人文地理23个核心考点总结,资料宝贵别错过!

发布于 2021-05-25 20:07 ,所属分类:初高中地理学习资料

地理在初高中都属于文科,而在大学属于理科,其原因是因为初高中地理大部分属于常识,需要同学们记忆,比如人文,气候,地形,经济等等,在为大学的研究打基础,正因为如此,初中需要同学们背诵的内容太多,之间的联系也不太大,很多同学为此感到头痛。

这次给大家带来的资料详细地介绍了初中人文地理的详细知识点,资料宝贵可不要错过哦!

一、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分析的形式如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粮食供给不足;教育、就业问题突出;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口素质偏低;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双重压力,既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净增数量大的问题,又面临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对迅速老龄化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表现为“两个变化”“四个因素”。
1.“两个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环境支撑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四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
特别提醒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五、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不同点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体现意义
生存
发展(生活)
人口数量
相同点
制约因素相同
与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特征相同
不确定性: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六、城市区位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

七、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和特征: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成片分布
集聚成片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靠近市中心处
多分布在城市边缘,离市中心较远
区位选择的原因
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区位特征
要求接近消费者,多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
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并背向发展。距离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功能区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地价高);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高级
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地、文化区相联系
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强导致集聚;又因环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导致分散
低级
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八、城市等级结构和服务范围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
特别提醒(1)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其本身外,还包括其周围的大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3)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2.影响城市等级变化的因素分析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此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具体内容对比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等)条件、丰富的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如大同市、黄山市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如株洲市、武汉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