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押题专栏01|科技腾飞与人类文明进步

发布于 2021-06-05 16:09 ,所属分类:中高考押题学习资料

一、专题解读


我国一贯重视科学技术,今天的中国也已然成为了科技大国。在即将结束的2021年前半段,我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新冠疫苗推广全球且普遍有效、“祝融号”火星车落地火星开展任务、“神州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预计六月升空、5G信号深入百姓生活……今年,我们经受了疫情的考验,在科技水平上取得了新的辉煌。可以说,科技的腾飞不仅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实际上,科技从来都不是高考作文的冷门话题,2020年北京卷、2018年全国Ⅰ卷、2016年浙江卷等试卷皆有考察。纵观出题形势可以发现,命题人惯常的手法是将科技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围绕技术成果展开思考。由于我国在上半年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就,因此命题人亦可从此出发,将科学技术同社会情境联系起来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时代精神。此外,技术虽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它仍然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诸多社会价值,体现丰富的人文关怀与文明特性。因此,学生在分析技术类材料时同样要有宏观视野与时代精神。总之,由于上半年我国取得了重要成果,因而科技很有可能作为富有思辨性的材料出现在高考作文中,令学生阐述自己的思考。


二、写作指导


纵览历年高考作文出题风格可知,命题人对“科技”的考察具有一定规律,我们可从中觅得一定章法。具体而言,“科技”大体会以如下四种形式出现进行考察:


01

作为素材的科技成果


高考不会让学生直接分析某一科学成果的意义,也不会探讨技术本身的专业性质。目前,最常见的考法是将科技成果作为素材,让学生以技术为思考的媒介,通过理解技术成果来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且看下例: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020年北京卷


该例为本形式的典型体现。在本题中,技术只是引发学生思考的素材,学生需要以此为基础展开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思考中,学生需要结合材料给定的技术形式,从技术特征入手进行分析,从而给出合乎材料又内涵深刻的结论。


在考场中,若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可沿如下思路谋篇布局:


主论点

由技术所引发的最直观、深刻、全面的思考

分论点一

浅层分析:这一思考对现实的直接影响或意义

分论点二

深层分析:从上述意义出发,这一思考所导致的更深层次的影响

分论点三

当代青年要怎么做


由于学生所遇到的题目不同,因此本文仅提供此类题目的写作思路。具体而言,学生首先要根据材料进行立意,提炼出最直观、深刻且全面的思考作为自己的感悟。在正文中,学生可首先分析这一思考的浅层原因,即这一思考对社会或个人有哪些直观可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须进一步深化论点,由浅入深地剖析这一思考的深层意蕴。最后讲当代青年如何贯彻自己所思考的这一结果。


02

科研成果背后的人


除去对科研成果的直接引用,高考对科技的另一种处理方式是给出科研成果背后的人。任何成果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其诞生到成功定会经历无数人的努力。其中,有挫折亦有坚持,有梦想亦有挑战。从这个角度出发,所谓“科研背后的人”实则有两个思考线索:


(1)科研工作者的精神。科研必定存在挫折与困难,关键在于能否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找到正确的方法共度难关。因此,研究者所秉持的精神与品质是我们可以学习、思考、立意的一个线索。


(2)科研工作者的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完成所有工作,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必定是每个人的努力。因此,学生同样可以思考人在技术背后的价值,探讨诸如个人与社会、团队合作、小我与大我一类的精神。此为第二个线索。


总之,不论何种角度,此类材料都需要以科研成果背后的人为抓手展开思考。在考场中,若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可沿如下思路谋篇布局:


主论点

技术背后的人的某一思想品质或人生价值

分论点一

正面:拥有这样的价值或品质有什么意义

分论点二

反面:没有这样的价值或品质有什么后果

分论点三

当代青年要怎么做


在写作中,若我们谈论人的品质或价值,往往都在探讨这一特点的意义,从而希望读者理解、接受、学习这一品格。因此,此类材料最适合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首先,学生需要根据材料提炼出技术背后的人最具特点的价值或品质。其次,学生可从正面阐述这一价值或品质的意义,再从反面阐述没有这一价值或品质会导致何种后果。最后,学生再谈当代青年要如何贯彻这一价值或品质。这样一来,文章的逻辑便十分缜密,学生行文的思路也十分清晰了。


03

对技术的正反认识


技术是中性的,本身没有倾向。但是,技术一旦被人类采纳并推广于社会时,其必然会带来正面与负面两种影响。因此,学生在面对技术时,一定要秉持思辨的意识,能够认识到技术存在的不同面向,用辩证的角度展开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具体而言,技术的双重性可从两个角度理解:


(1)同一项技术的正反效果。当今的社会早已处于多元利益集团的交叠中,一项技术的采用必然会在某些领域带来利好,也必然会损害某些领域的利益。如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类生产力,但却带来大量城市污染;轨道交通方便了人类出行,但却为事故的出现埋下隐患。总之,一项技术的采用会带来不同层面的影响。学生需要保持审慎地态度,切勿过分狂热地赞许某一技术而看不到其他面向。


(2)同一项技术的使用语境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技术究竟是利好还是隐患?除了自身性质外,还取决于人类使用的语境与目的。若目的正当且语境合适,则技术会产生积极作用;若目的邪恶且语境不适,则技术会带来消极影响。如生物技术,投入医学领域中会带来丰硕地成果,但投入战争领域则会带来极不人道的伤害。因此,学生还可以从目的与语境出发辩证思考。


总之,由于高考作文不会让学生直接评述某一科技的性质,因此学生也无须直接表达思辨精神。但是,命题人可能在材料中出现两个观点,让学生任选其一表达看法。这一观点可能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关系,也可能是几种不同现代技术的比较。不论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对技术保持理性,用辩证的态度思考行文。在考场中,若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可沿如下思路谋篇布局:


主论点

技术中的某个思想或观点

分论点一

让步:其他观点的部分合理之处

分论点二

出鞘:自己观点的合理之处

分论点三

当代青年要怎么做


由于考试中,本部分题目极易以多个观点呈现,让学生任选其一进行评述,因此让步式论证结构最为适当。首先,学生同样要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评述。其次,学生可以首先分析另一方观点,指出对方观点的部分合理之处。紧接着,学生需要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指出己方观点更具有合理性的地方。最后,指出当代青年要怎么做即可。


总之,不论题目中是否给出两个观点,学生在面对技术时都应该持有一定的辩证意识。以此出发的文章能够更为缜密,说理更为透彻。


04

自然视域外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的范畴。但是,技术一旦被发明出来并推行到社会中时,其本身也就被赋予了一层人文的意涵。因此,命题人可能在材料中涉及技术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希望学生能站在宏观的角度强调技术的人文关怀,论述科技腾飞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因此,学生在涉及“技术的影响”一类的材料时,思考角度一定要宏大,要站在整体的立场上思考技术的意义,切忌局限于技术功效本身而看不到整体。具体而言,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思考:


(1)历时性发展:技术在过去带来什么影响,在当今又有什么意义?


(2)共时性延伸:技术在当今的哪些领域有哪些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采取何种角度,学生都应当站在整体的角度考虑,侧重于技术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全人类等层面的影响。若能从技术对人类生活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角度展开,那么这样的分析就具有了人文关怀,也不再困囿于自然科学本身了。在考场中,若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可沿如下思路谋篇布局:


主论点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某项影响

分论点一

追古:历史上技术的影响

分论点二

叙今:技术对当今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意义

分论点三

当代青年要怎么做


由于技术的发展本就存在于漫长的时间中,因此本部分很适合追古叙今的论证结构。首先,学生要明确自己论证的内容,即技术的什么特质。此处不可空泛议论技术的影响,而要找一个切口以小见大。其次,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剖析技术的意义,并着重论述技术发展对当今社会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最后谈论当代青年要怎么做即可。


上述思路以历时性为主要视角,但其中亦可包含共时性的部分。如,学生可以在历史与当代中谈论不同层面的影响,共同升华技术的人文意义与文明价值等元素。


三、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只写技术,而是要通过技术看到背后的东西


考场作文切忌一味炫技,沉溺于对具体技术的解析中而看不到更深层次的内涵。实际上,高考作文几乎不会让我们分析技术形态,而是要求学生透过技术阐述自己的思考。而这一思考可以是由技术意义引发的,也可以是思考技术背后的人,亦可以是对技术的辩证认识。总之,学生切勿拘泥于技术本身,一定要看到材料别后的思考与意涵。



第二,可以把技术与时代相结合,站在宏观视野上阐释自己的思考。


任何技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学生在论述时,可以把技术与时代结合起来,站在宏观的视野上阐述自己的思考。如,学生可以在分析技术的意义时结合当代社会现状,以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点为媒进行展开。这样的分析不仅能够展现学生的宏大视野,更能彰显时代精神,对深化立意有非常好的效果。



第三,把技术与人文相结合会更出彩。技术虽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只要其应用于社会,就自然地添上了“人情”的一面。学生在写作时,同样可以把技术与人文结合起来,从技术对社会、家庭、个人的影响入手展开。被赋予人文色彩的技术能够更具温情,同样兼具深度。


四、范文示例


融入传统文化,让现代的技术更添情怀


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在现代技术的方方面面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我们仰望天空,繁星之间是“天宫号”留下的身影;我们面朝大海,粼粼水光是“蛟龙号”划下的碧波。实际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汇聚具有深刻而积极的意义。文化的引入不仅能让技术更“接地气”,同样能便利技术成果的推广,让科技增添更多的情怀。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交融,从而让传统文化加持下的现代技术焕发更多的活力与光彩。


传统文化的到来能够祛除技术本身的神秘性,为技术的推广披上一件浪漫的外衣。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曾对工业文明以来的现代主义建筑提出批评,指出其“形式单一、注重工业机器的隐喻而忽视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若现代科技失去了文化面向而一味沉溺于实用主义的窠臼中,那么这样的技术必定是单一且肤浅的。传统文化的到来能够让技术更“接地气”,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从精神上取得共鸣。相比于冷冰冰的科学名词,以“嫦娥工程”命名的探月工程取材于远古神话,以“火神祝融”命名的火星车诞生于先民想象,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命名本就激发了人们对浩瀚星球的探索热情,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寰宇星空的瑰丽畅想。与传统文化相交融的现代科技不至于过分坠入功利主义的陷阱中,而是给人类提供了浪漫的精神共鸣。从这个角度上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现代技术必将更为温情,也会更容易被人接受。


更深地讲,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不仅能够带来精神上的共鸣,更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技术的利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热爱祖国、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礼让谦和、顾全大局的伟大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技术的设计与推行必然以人民为宗旨,而人们又将对现代技术投以积极的。以新冠疫苗来说,疫情减缓之时,疫苗研制成功引发一片叫好;接种疫苗之时,人们井然有序得到阵阵赞许。而当重点地区需要疫苗时,其他地区纷纷支援;当两针接种跨度较长时,一针疫苗又脱颖而出。传统文化中的伟大精神能够让技术折射出丰富的人文关怀,让技术现实人们的需要,从而体现科技的生机与活力。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更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在此背景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对现代技术投以正确的态度,并在力行弘扬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的血液才能更多流进现代技术的肌肤里,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创新中开创传统的花朵。


邓小平同志有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传统文化的引入虽然不会提升技术强度,但会让其在社会的流通中更加亲切、更加有力、更有情怀。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技术中,从而让现代技术更为生机勃勃、生机盎然。


END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