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政治十大热点预测及命题角度一

发布于 2022-06-01 01:21 ,所属分类:中高考押题学习资料

2022年高考还剩一周时间了,绝大多数学校的高三年级已经停课让考生自己看书复习、消化。这七天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一是回归教材清晰学科知识体系尤其是主干知识、常考知识;二是整理平时月考、诊断考试、模拟考试题从中明晰如何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与方法,使自己组织的答案更具有针对性、创新性;三是调整心态保持良好情绪;四是调整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复习与休息,保证好睡眠时间与质量;五是注意饮食卫生以最好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去迎接高考。

为搞好2022年高考政治备考的最后工作,特级教师胡博老师帮大家进行了总结,以便让考生这七天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考政治务必体现党和国家意志,落实“一核四层四翼”要求,体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从而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试题会围绕“夯实建党、高质发展、双碳目标、共同富裕、文化自信、科技自立、传承传统、维护和平、共谋发展”选材,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设问角度,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基本上是以热点(当年热点或长效热点)材料设置真实情境考察考生运用科学理论知识,认识、分析、解决社会重大关切。因而很有必要进一步理清、归纳已学习过的内容。

基于平时的复习教学,本文认为2022年高考政治可能会涉及到十大热点问题,分别从热点概述、命题选材、设问角度、答题要点方面呈现给考生。本文适用于全国卷高考政治以及自主命题省市高考选考政治备考考生所用。

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喜迎中共二十大召开

【热点概述】

20217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原。”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精神之源,创新与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政治追求、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本、成就伟业之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度概括了百年大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以真理精神追求真理的思想自觉,彰显了挺立时代潮头、把握客观规律、推进事业发展的行动自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明确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以及正确处理公与私、生与死关系的路径和方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2022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二十大代表名额共2300名,由全国38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二十大代表的选举产生,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办法进行。做好二十大代表选举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资格条件,严密产生程序,严肃选举纪律,确保选出的二十大代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广泛、党员拥护。

【命题选材】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要读懂中国共产党,就要读懂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和行动的标识。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也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精神丰碑,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伟大实践和伟大精神相辅相成,共同铸就党的百年辉煌。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伟大建党精神源自我们党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建设的生动实践,蕴含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的“青春密码”。伟大建党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今天,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前进智慧和奋进力量,把我们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材料二 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一百年来,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系列的伟大精神,既各有侧重、各具特点,又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材料三 伟大建党精神既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形成,又在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中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早期,共产党人之所以创建中国共产党,归根结底是为了救国家、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力挽狂澜,寻求独立,这其中蕴含的爱国为民情怀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报国情怀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最高追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土壤,新形势、新使命,需要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设问角度】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或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说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价值所在。(12分)

(2)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知识,说明共产党人为什么要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10分)

(3)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意义。(12)

(4)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青年学生应如何学习党史以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10)

5)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10

6)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说明在新形势、新使命下,如何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2分)

(7)请你为校园“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提两条合理化建议。(4)

(8)某班级拟举行“青春向党,让伟大建党精神薪火相传”主题演讲比赛,请你列出不少于2条的演讲提纲。(4分)

【答题要点】

(1)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②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始终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开创新局面。③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初心和使命,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④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⑤有利于始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⑥有利干始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每点2分)

(2)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能动的反作用。建党精神是先进的思想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4分)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影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人昂扬斗争精神、充满奋斗激情,坚定理想信信念、锤炼政治品格,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6分)

(3)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最高价值追求。4)③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4)

(4)①青年学生学习党史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②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筑牢理想信念之基。(3)③青年学生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④青年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2)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4分)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和高度凝练,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百年的不懈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相继形成了一系列的伟大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不同历史任务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在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6分)

6)①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结合当今时代条件,致力于民族复兴、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4分)②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4分)③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提供有益借鉴。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为伟大的建党精神提供滋养。(4分)

(7)①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宣传党的历史:加强党史学习教育。2组织青少年开展红色文化基地研学活动。(每条2分,共4)

(8)①刻苦学习,增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本领。②坚持人民至上,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造福。③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等。(答到2点给4分)

【命题选材】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选好党代表,是开好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代表选举工作启动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第一时间成立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中央关于代表条件、结构要求、选举流程、纪律规定等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使代表选举产生过程成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过程。为确保组织发动全体党员,国资委党委组织各推荐单位在召开党员大会、开展专题教育基础上,重点行动不便党员和流动党员等群体,采取电话联系、视频连线、登门走访、包保到人等多种方式组织推荐提名,确保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全部参加。国资委党委把中央关于代表结构要求贯穿工作始终,以抗疫一线、野外作业、科研现场等为切入点,注重基层一线推优导向。

材料二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历史大势,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设问角度】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做好党的二十大代表选举工作有何重要意义。(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握历史大势,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10分)

【答题要点】

①有利于维护中央权威,坚持和巩固党的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2分)②有利于发扬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落实参与权、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分)③有利于发扬党内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和实效,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分)④有利于增强代表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分)⑤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扬民主相结合,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体制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发展。(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建立和完善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的过程。(2))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2)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新政权,推动文化政治体制等改革。不断完善上层建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使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热点概述】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并纳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总结,从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作出部署。

2019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深刻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021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再次深入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强调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对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集中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深刻阐明了我国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也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进一步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2年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入宪法。这些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构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完整制度安排,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原创性、独创性地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相互贯通起来,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作上的协同性、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充分保证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民主真正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我们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新征程上需要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提升。

【命题选材】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1124日国新办发布《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在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真正把14亿多人民的意愿表达好、实现好并不容易,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在各领域全过程体现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实践中全面展开,多种渠道各展所长,我们党将其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国家治理的具体过程中,为人民完整参与全过程民主提供保障。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以党内民主的价值理念推广民主原则的落实与主体权利的保障,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及时回应人民期待,凝聚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

材料二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


决策之前:进行调研、听证、议题设定等;决策之中:进行协商、对话、方案选择等;

决策之后:进行评估、问责、执行调整等。

横向上:强调内容的全面性,包括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和监督民主等。

纵向上: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基层层面的民主活动是上下联动的,国家层面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方层面有各级地方政府的决策、基层层面有城乡社区自治。

总体上:强化各类主体的关系耦合。强化不同治理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全过程民主不仅重过程,还重结果。通过民主集中制,发挥各方主体的作用和优势,实现系统治理:通过党规、国法、民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依法治理:通过社区自治服务,满足人民需求和纠纷化解,实现源头治理:通过自治、法治和德治等手段,实现综合治理。

材料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2021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启动地方组织法的修改,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研究,提出修正草案。10月和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修正草案进行两次审议,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地方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到部分地方实地调研,收集到的很多意见都被吸纳到最新的版本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修正草案印发给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组织研读讨论并征求意见。20221月,全国人大宪法法律委召开会议,对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提交大会的版本。2022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地方组织法走过了“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修法过程,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真实可感。

材料四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为了有效推动协商民主制度优势向基层治理效能转化,福建某地创新协商方式方法,摸索总结出了“1133”协商民主议事会工作法,即坚持一个领导核心、一套协商民主议事制度;突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将其融入协商民主,助推乡村善治;注重三个坚持,即坚持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力、坚持激发群众的有效参与热情、坚持协商氛围的培育养成;走“商量——共识——建设——改变——发展——信心”的良性治理轨道,形成支部引领、公众参与、乡贤共治、民主协商、道德评判、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材料五历史上,美国民主的发展有其进步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民主制度逐渐异化和蜕变,已经越来越背离民主制度的内核和制度设计的初衷。金钱政治、政党对立、社会撕裂、种族矛盾、贫富分化等问题愈演愈烈,民主制度的功能出现衰退。与美国民主相比,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既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也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

材料六2021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这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决定》出台以来,浙江省于2021年下半年启动了《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修订工作。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条例》的决定,明确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等措施。

【设问角度】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请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加以说明。(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全过程民主”的优越性。(12分)

3)地方组织法的修订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真实可感。结合材料三,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加以说明。(12分)

4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地方组织法的修订过程怎样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12分)

5)结合材料四,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该地协商民主议事会工作法对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启示。(10分)

6)结合材料五,运用《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或政治生活)的知识剖析美国民主的实质并说明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世界意义。(10分)

7)结合材料六,分析《条例》的修订过程是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10分)

【答题要点】

1)①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分);②坚持依法执政,着力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3分);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或:独特优势),推动人民民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3分);④坚持和发扬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不断彰显人民至上,汇聚人民力量。(3分)注:答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可给1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0分。

2)①全过程民主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从横向和纵向通过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凝聚民智,让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3分)②全过程的民主是协商民主而不是西方的对抗式民主,通过协商、谈判、对话来实现社会意愿和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3分)③全过程的民主制度有利干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社会治理从不再是单方面的行动,而是所有相关主体通过有效整合形成合力的过程,有利于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文明,国家的发展繁荣富强。(2分)④全过程民主不仅重过程,还重结果,通过民主集中制中国家,既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作用和优势,保障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够高效率解决问题达到“善治”效果。(2分)

3)①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地方组织法的修改贯彻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念,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3)地方组织法的修改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有效保障了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的权利,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真实可感。(3)

4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地方组织法的修订过程完整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3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3分)③社会主义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特点,具有体系、法律、制度、物质保障;(03分)④地方组织法的修改坚持依法治国和发扬人民民主的统一,有助于公民的知情、参与、表达等权利的行使,并真实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3分)(答出国体,可给3;答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答出社会会主义民主的真实、广泛、管用,3;答出知情、参与、表达等权利给3.满分12分。若答出民主集中制.亦可给3分。总分不超过12)

5)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分)②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3分)③完善基层议事协商制度,将民主协商作为民主决策的前置条件,将自治、法治、德治融入协商民主,助推乡村善治;(3分)④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创新协商方式方法,激发群众的有效参与热情,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使社会治理深深扎根于群众中。(2分)

6)①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美国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4分)②中国基于本国国情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体现了全人类对民主的共同追求,为世界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其他国家走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注入了信心,因此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意义。(6分)

7)①《条例》的修订依据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修订过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3分)②在条例的修订过程中,浙江省广泛征求民意,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凸显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3分)③条例的修订过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坚持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4分)

三、发展双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热点概述】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2020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问题,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面都给予很高的。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以及完整的生产产业链,具备形成内部大循环的条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推动有效投资,维护、健全国内产业链与供应链。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互不矛盾,是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同时持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国内大循环并非新时代的“闭关锁国”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要实现这样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经济供给质量,挖掘我国消费潜力。要从供给端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我国经济循环中的技术“卡脖子”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经济供给质量,同时要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重点是加快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的投资,并积极出台一系列针对居民的消费激励方案。

国内大循环的实质是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对外向依赖降低,不是走极端,更不是有人认为的闭关锁国,而是有弹性地调整结构。积极影响是这有利于倒逼市场主体提高劳动者的待遇,收入分配将会更加公平,有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短期可能存在失业问题)。对国外的依赖减少,避免受制于人,抵御全球经济危机风险能力提高。

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必然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实践中还有一些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比较突出,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不完善,商品和服务市场质量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超大规模市场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等。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当年的计划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年的计划经济好比一个商场,里面都采取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所有的市场行为都是制定好的,大家执行就好了。而本次建立的统一大市场,并不是商场,而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市场,里面的所有交易行为



都是采取市场行为,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会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规范许多之前不规范的市场行为,让这个超级市场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就这么简单。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进一步规范”的大市场。

【命题选材】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3-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和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2021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展览面积两次扩大,从首届的30万平方米增至33万平方米,仍然一展难求。参展企业代表性更强,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超过首届,隐形冠军和中小企业竞相亮相,专业观众和国际采购商比例进一步提高。展品质量明显提升截至20191021日,有17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3000多家参展商、40多万采购商报名参展,超过首届。

材料二 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级,科技战愈演愈烈,“内循环”这个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尤其是在今年7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发展内循环,将是未来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主要战略方向!内循环就是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内循环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一直存在的。一笔钱,老百姓拿来消费买了国内的产品,国内的厂家拿这钱去国内的上游企业购买原材料,上游企业拿到这个钱后,给工人支付工资,工人拿到这个钱,又去消费。这就是经济的内循环。外循环就是参与国际产业链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

材料三8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与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材料四 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内消费投资下滑,国内经济循环受阻,加强“两新一重”建设,是当前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抉择。“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主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加大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投资,推进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强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为各行各业和生产生活提供了“新联通”,对释放有效投资红利,激发社会消费活力,促进国内大循环意义重大。

材料五 经济内循环主要指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是打造经济新发展格局的当务之急。

材料六 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是全球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的服务贸易平台。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区举办,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涵盖12大领域的综合型服贸会。2021年服贸会聚焦行业热点和发展趋势,突出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其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大会重点专题展览。[13]拟举办6类活动,包括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论坛和会议、展览展示、推介洽谈、成果发布、边会等。其中,展览展示约13万平方米,论坛和会议及推介洽谈活动100余场。此外,展会期间还为展客商安排商务考察、投资促进、文化体验等配套活动。

材料七 某校高三时政学习小组同学探究了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历史演进,对其形成的思路、政策及相关背景资料进行了梳理(见下表):

时间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路、政策及相关背景资料

1987

国家计委向中央提出《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该构想促成了我国“沿海发展战略”,使经济运行由国内循环扩大到国际循环,一是利用中国劳动力充裕的资源优势,二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

1998

亚洲金融危机为我国外向型经济模式敲响了警钟,我国首次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张。

2001

加入WTO对我国国际大循环形成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6-2014

由于过度依赖于投资、出口,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问题。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规划期间,逐步形成了“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国际大循环的思路转向国内外循环相协调。

2015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日趋突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全球总需求不振;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必然。

2020

面对当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设问角度】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消费变化对我国生产将产生的重要影响。(12分)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把发展内循环作为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主要战略方向的重要意义。(12分)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我国企业应如何面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10分)

4)结合材料二,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关系。(10分)

5)阅读材料三,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分)

(6)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必须打造国内大循环,但与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又是矛盾的。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加以分析。(8)

7)结合材料四,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加强“两新一重”建设对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作用。(12)

8)结合材料五,从经济学角度,列举畅通我国经济内循环的两个有利条件,并说明理由。(10分)

2)结合材料六,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举办服贸会的意义。(12分)

10)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阐述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必然性。(10分)

【答题要点】

1)①消费的强劲势头,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4分)②消费结构的优化,带动生产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使产品质展提升;(4分)③消费的新热点、新趋势,激发生产供给改革与技术创新,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和成长。(04分)

2)①倒逼很多企业开始深耕国内的市场,从而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4分)②企业将不得不增加研发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4分)③提高产业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4分)

3)①立足国内市场,抓住国际市场,准确战略定位,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4分)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分)③面对国际竞争,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3分)

4)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内循环,也不能忽视外循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不能割裂二者关系。(3分)②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内循环是主体,要以我为主,自强自立;外循环是重要辅助,不能忽视,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3分)③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探索内外循环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力的新优势,打造新发展格局,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4分)

5)①生产决定消费,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长期的战略方针,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4分)②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4分)③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也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4分)(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总分。)

6)①我国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双循环”获得成功需要政府深化供给侧改革,切实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2分)②“双循环” 获得成功还需要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组织社会建设,为“双循环”提供公共服务,坚持改善民生、改善营商环境。(2分)③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企业、各类人才和消费者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4分)

7)“两新一重”建设通过投资拉动生产发展,激发生产活力。(3)通过生产扩大就业,保障人民收入提高,刺激消费增长。(3分)通过消费升级和转型,推动实现产业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良性互动。(3分)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国内供应链产业链,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3分)

8)市场主体:我国存在大量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具备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丰富的商品和服务,具备畅通我国经济内循环的供给能力。市场需求: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的国内市场存在着大量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愈发强烈,需求反作用于生产,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内循环。(6分)

市场体系:我国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发展、达成供需匹配奠定了基础,是畅通我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条件。(4分)

9)①服贸会的举办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坚持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3分)②通过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迎接挑战,在全球竞争中不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3分)③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3分)④企业通过服贸会搭建的平台,积极引进来、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3分)(从优化资源配置、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是我国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使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国际经济互动合作不断加强,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实际发生深刻变革,是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物质前提。(5分)在此基础上,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经济发展内外部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复杂性,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5分)(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

【命题选材】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材料一202192日—7日,中国服务贸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在北京召开。本届服贸会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突出展示了数字贸易、5G通讯、工业物联网、智慧办公、区域链创新新业态模式、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打造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增加就业。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负担;加快新基建建设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大试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进一步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引导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作出有效制度安排。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中高端需求快速成长,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但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复杂严峻,一方面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强,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国内市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与需求仍不匹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民间投资信心不足、增速下滑;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突出……。要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加快育幼、养老、医疗等服务业发展,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能力;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强物联网、城际交通等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

材料三 近来,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电力消费增长较快,电力供应紧缺,多地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表面上看,是由于燃煤发电不足,但深层原因是长期存在的“市场煤”与“政府电”的矛盾,由于煤炭价格的上涨导致的发电成本难以通过屯价“顺”出去,因此加快电价改革势在必行。202110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明确四项重要改革内容:一是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二是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调升为“上下浮动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三是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四是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发改委表示,改革核心是真正建立起“能跌能涨”的市场化电价机制。目前,煤电上网电价由“基准价+上下浮动20%”构成,具体电价由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等供需双方通过协商或竞价确定。从当前看,改革有利于进一步理顺“煤电”关系,平衡现阶段电力市场各方矛盾冲突与利益诉求,缓解电力供应紧缺情况;从长远看,有利于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材料四2022年4月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印发。《意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出现的堵点和卡点,立破并举。从立的角度,着力抓好“五统一”: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从破的角度,强调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强化反垄断、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打破各种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显性、隐性壁垒。

材料五 《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材料六2022年4月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根据意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原则是:立足内需,畅通循环;立破并举,完善制度;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系统协同,稳妥推进。主要目标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材料七2022410,《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在流通领域,重点提到要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即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然而我国的流通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仍然存在一些约束自由流动的隐性壁垒,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在物流体系建设上,城乡融合的交通网络不够完善,基础设施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相对比较滞后,核心枢纽、主干线路、区域仓储分拨中心、终端配送节点缺乏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效率不高;最后,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还比较滞后,违法失信行为经常发生。因此,疏通流通领域的堵点,对促进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设问角度】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4)

2)结合材料二,说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经济学依据,并从消费或投资任选一角度就如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14分)

3)根据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回的知识,说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12分)

4)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中“价格和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说明当前深化市场化电价机制改革的依据及其积极意义。(14分)

5)结合材料四,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重要意义。(12分)

6)结合材料五,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说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要性。(12分)

7)结合材料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如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10分)

8)结合材料七,并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疏通流通领域的堵点以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12)

【答题要点】

1)①生产决定消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条件。(3分)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扩大内需。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能够刺激消费需求。(3分)③提高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加快新基建建设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3分)④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发展、达成供需匹配。(3分)⑤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的经济,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也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2分)

2)经济学依据: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可以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增长。②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努力满足最终消费需求,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③只有把坚持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每点2分)

消费角度: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居民收入增加;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险水平,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③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营造放心消费环境;④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培育新兴消费,满足消费者多方面、高层次需要。

投资角度:①优化营商环境,保证不同所有制经济依法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②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补短板、强弱项的力度;③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引导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④改善金融服务,鼓励发展支持重点领域、新兴行业建设的投资基金。)(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意义:①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完善现代化市场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②稳定国内有效需求,带动更多市场主体成长壮大,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③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④保持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较高贡献率,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提供动力源,推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每个要点2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共6)

如何促进:①破除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无效供给,不断优化市场供给结构来满足消费者最终需求,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2)②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增强微观主体活力。(2)③完善激励创新的机制和政策,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升产业链水平。(2)④破除制约国内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2)

3)①激发国内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振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6分)②扩大高质量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居民消费提质升级;壮大市场主体,激发投资活力,推动创业创新。(6分)

4)①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改革符合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使电价及时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3分)②价格变化影响需求。改革有利于引导工商企业和居民理性用电、绿色用电,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缓解供需矛盾。(3分)③价格变动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改革有利于缓解煤价高企给发电企业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从而促进电力生产,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有利于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推动企业加大节能技改投入和绿色化转型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分)④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电力市场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使企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发电企业和供电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有利于理顺电力产业链条上下游的资源配置关系和利益关系,促进发电、供电等行业的协调健康发展。(5分)

5)①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畅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3)②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破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公平竞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3分)③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推动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互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畅通国内大循环。(3分)④推动国内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进内外市场规则标准融通/更好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3分)

6)①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促进国内各区域加快发展。(4分)②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市场经济开放性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国内各区域各方打破地域封锁、开放市场、加强合作,如此,资源才能合理流动,也才能促进各区域加快发展。(4分)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的背景下,致力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国际区域合作的必然选择,对于推动国际区域合作、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2分)

7)①重视关键部分的作用。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02分)②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树立综合思维方式。根据意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应立足内需,畅通循环;系统协同,稳妥推进。(2分)③坚持发展的观点。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2分)④坚持全面的观点,反对一点论和片面性。根据意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要立破并举,又要完善制度;既要市场有效,又要政府有为。(2分)⑤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02分)

8)①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3)②发挥财政的作用,加强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实现物流行业供求有效衔接,推动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3)③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3)④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打击违法失信行为,规范市场秩序。(3)(评分意见:其他切合题意的表述,可酌情给分)

四、聚焦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

【热点概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促进共同富裕,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为5亿人,占总人口的36.11%,如果这五亿多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就难以实现。

2021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2021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命题选材】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该文件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分为八大部分:①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②强化现代农业支撑;③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④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⑤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⑥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⑦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⑧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材料二 习近平谈农村工作语录: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

◆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材料三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四大实施路径之一。某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采取了多项措施培育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按照稳定粮食产量、优化经济作物品质、扩大饲料作物种植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依托新兴电商品牌企业建立高标准水稻核心区,按照“企业+农户”的模式组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推广健康淡水养殖业,减少养殖密度,压减高投入高污染的水产养殖规模;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强化产地安全管理。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材料四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TS村坚持村民自治,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把依法办事、勤劳实干、热心为村民服务的人选举到村委会领导班子中;村民通过村民会议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决策;村民共同制定村规民约,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通过强化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形式,保证村民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的工作。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力促进了S村和谐稳定发展。

材料五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振兴乡村的有效抓手。

材料六 近年来,我国棉花、油料、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 一。但是据测算,我国大豆、玉米每吨种植成本分别约为美国的2.14倍和2. 33倍;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在翻倍增长;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该文件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材料七 四川成都郫都区战旗村曾是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滞后,各种陈规陋习盛行。为改变这一现状,战旗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办国学课堂、创新“村+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的服务形式、开展“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根据本村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打造村、企、农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圏,引进“互联网+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等新业态,打造观光旅游农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7亿元,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不断提高。大力治理面源污染,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建成生态湿地,从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如今的战旗村“蝶变”成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范本。

材料八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要巩固脱贫成果,用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的“三牛精神”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和难题。乡村振兴要发扬孺子牛精神,正确处理“远与近”的关系,破解乡村振兴中各种利益冲突和难题。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意识,既要维护农民的眼前利益,还要发展长远利益。乡村振兴要发扬拓荒牛精神,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破解乡村振兴中创新发展与因循守旧的矛盾和难题。乡村振兴是创新发展的过程,这种创新离不开一往无前的拓荒牛精神。乡村振兴要发扬老黄牛精神,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隐功”与显绩”的矛盾和难题。乡村振兴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进程,必须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克服一切消极等待和急躁冒进情绪,用老黄牛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材料九 在辞旧迎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一年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三牛”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精神密码,“三牛”精神既是对以往党和人民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热情礼赞,也是对来来党和人民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实干前行的深情嘱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三牛”精神,开拓进取、担当实干,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以昂扬姿态激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设问角度】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12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习近平谈农村工作语录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的道理?(12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该市的改革举措对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的意义。(12分)

4)结合材料四,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坚持村民自治对S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作用。(12分)

5)结合材料五,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如何推动乡村的振兴与发展。(10分)

6)材料六反映出我国当前“三农”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材料六,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农”发展的政策建议。(14分)

(7)培育文明乡风能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内生动力。结合材料七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0)

(8)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战旗村的“蝶变”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12)

(9)培育文明乡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请列举两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相吻合的中国传统古诗句。(4分)

10)结合材料八,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角度分析如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和难题。(12分)

11)结合材九,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三牛”精神对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作用。(10分)

12)为激励中国青年争当新时代“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某班拟举办一次演讲活动,请你写出两个演讲标题。(4分)

【答题要点】

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应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对乡村工作的领导能保持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有利于调动乡村的一切积极因素致力于乡村振兴;(4分)②中国共产党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政治领导,为乡村振兴提出新战略、新理念,制定新政策;(4分)③中国共产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依靠农民的力量,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科学的政策。④在乡村振兴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分)

2)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把农村工作当作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3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3分)③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3分)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要树立全局观念,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3分)

3)①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3分)②通过农企结合,组建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3分)③发展高效、健康养殖业,有利于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3分)④强化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⑤优化农村三大产业结构,有利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3分)

4)①S村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有利于村民行使民主权利,密切干群关系。(3分)②S村村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提升村民的责任感和凝聚力。(03分)③S村加强民主管理,共同制定村规民约,有利于规范村民和村干部的行为,也有利于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03分)④S村加强民主监督,实行村务公开,有利于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推动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3分)(若答“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可)

5)①能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②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③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④带动农民创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社会稳定;⑤推动农村环境有效整治,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每点2分,共10分)

6)(1)问题:农业生产效益不髙,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4)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2分)

建议:①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2)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2)③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多措并举拓宽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④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2分)

7)(10分)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先进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②培养文明乡风,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引导农民改变陈规陋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增强信心、激发干劲、提升能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6)

8)(12分)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自然、文化、生态条件,推进乡村振兴。(4)②重视意识的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文明乡风促乡村振兴。(4)③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规律,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乡村振兴。(4分)

9)(4分)答案示例: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分)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2分)

10)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既要把握直接的眼前联系,也要重视间接的长远联系。发扬孺子牛精神,正确处理“远与近”的关系,就是农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促进乡村振兴。(3分)②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用开拓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3分)③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需要脚踏实地,克服冒进,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乡村振兴。(03分)④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整体,解决乡村振兴的矛盾和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三牛”精神的合力,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动乡村振兴。(03分)

11)①“三牛”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激励全国各民族人民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2分)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继承和弘扬“三牛”精神,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疫情带来的冲击。(3分)③“三牛”精神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促使人们开拓进取,担当实干,共谋现代化强国发展。(2分)④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的“三牛”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发展和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12)示例:砥砺“三牛”精神,续写时代华章;开拓创新勇担当,同行共筑中国梦。(演讲标题要紧扣活动主题、朗朗上口,可以涉及个人发展,也可以心怀国家)

【命题选材】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单位:元)




2021128,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做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重点工作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要自觉主动解决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

材料二2021年8月17,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

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其同富裕。会议强调,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要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促进农民农村具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材料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近年来,浙江省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备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2021610,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程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浙江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域乡区域协调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文明和谐家园建设等方面加强探索,为推进全国共国富裕提供省域示范。

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既要实现物质富裕。重要实现精神富有。近年来,浙江多措并举,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全面提升文化较实力:打响“浙江有礼”品牌,着力打造思想理论高地、精神力量高地、文明和谐高地、文艺精品高地、文化创新高地。深入挖掘浙江红色资源,守好“红色根脉”,激励全省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奋力前行。大力推进文化研究工程,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等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推进高品质精神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均等、可持续、高质量。推进江南特色的文化创新高地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在文化融合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持续擦亮浙江文化金名片。

材料四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稻米、小麦、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92%,达到欧盟出口标准的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比例不足10%;全国耕地面积20.34亿亩,因城镇化和违法侵占等原因导致比2018年减少350万亩,全部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24.8%,实现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占比40%;全国因干旱、洪涝灾害等自然原因导致粮食减产5800万吨;因粮食价格波动大、种粮收益低、劳动力流失等原因,农村耕地荒废情况严重。维护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材料五2021年以来,随着促进共同富裕部署渐次展开,Z市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亮相”:鼓励乡村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和区域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抓好推进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高农机装备现代化,打造智慧农业: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同标,注重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材料六从“小康之家”到“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小康之家”。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把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第二步奋斗目标。

从“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到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经过长期不懈努力,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如期实现。

2002年,党的十六大针对当时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小康社会建设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全面、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具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战略部署。

2021年7月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设问角度】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图中包含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以,运用经济生回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解决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以实现共同富裕。(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在收入分配中如何维护公平,扎实促进共同富裕,(12分)

(3)结合材料三并运用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知识,说明浙江应如何建设好共同富裕示范区。(12)

(4)结合材料三并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浙江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给我们的启示。(12)

(5)浙江的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离不开大力弘扬浙江精神,请就如何弘扬和培育浙个江精神拟一条宣传标语并指出其哲学依据。(4)

(6)共同富裕,人人有份,也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多献良策、多作贡献。学校团委发起“强国有我请党放心”主题志愿活动,请你设计两个具体志愿服务项目助力共同富裕。(4)

7)结合材料四,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12分)

8)结合材料五和经济生活知识,说明Z市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对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14)

9)结合材料六,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小康社会"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12分)

【答题要点】

1201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断提高。(2分)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仍然存在。(2分)

①大力发展生产,做大“蛋糕”。(2分)②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或“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4分)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分)④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共享发展。(02分)

2)①在整个收人分配中都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公平原则,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让更多人致富,扎实促进共同富裕:(4分)②重视收入再分配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编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4分)③运用第三次分配的社会互助方式调节社会财富分配,鼓励高收人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4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3)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接,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既要以普遍性为指导,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②切实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并形成促进全省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4)③立足省城实际,因地制宜。创遁性地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路径,为全国其他地方促进共同富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4)(评分意见:其他切合题意的表述,可酌情给分)

(4)①壮大共同富裕主流思想舆论,坚定奋进新时代宿念信心。(3)②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丰厚遗存,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发展。(3)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④扩大高品质公共文化供给,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⑤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需求。(2)(评分意见:其他切合题意的表述,可的情给分)

(5)答案示例:用心传承浙江精神,用行成就辉煌未来。哲学依据:意识能动作用,实践观点(评分意见: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弘扬和培育浙江精神”这一主题,言之有理即可,标语2分,哲学依据2)

(6)答案示例:①助力长者跨越数字鸿沟志愿服务;②失独家庭幸福晚年志愿服务;③共创文明典范乡村志愿服务。(每点2,4)

7)①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供给质量。(4分)②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运用农业科技打造现代农业,提高粮食产量。(4分)③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巩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4分)④完善价格补贴政策,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4分)

8)①鼓励乡村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3分)②抓好推进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高农机装备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条件。(3分)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3分)④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统筹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3分)⑤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分)

9)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分)“小康社会”的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发展的。(1分)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克服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了积极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新的时代要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3分)从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到习近平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次对其内涵的丰富都是在对小康社会的前一次认识中孕育产生的。(1分)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3分)小康社会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体现了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1分)

五、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热点概述】

传统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新能源是清洁低碳能源传统能源(又称常规能源):是指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包括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水力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交易,即把一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我国一直在为环保做出积极贡献。“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这彰显了中国主动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和大国担当,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和保障,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命题选材】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2-201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

材料二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显著改善。但我国能源发展也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2020年底,习近平同志主席宿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干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净零排放)。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消费,因此,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键是实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十四五”期间,我国继续将草位GDP能耗强度的下降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坚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把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已具备实现碳中和条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我们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只要你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就能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材料四 碳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通常情况下,政府确定一个碳排放总额,并根据一定规则将碳排放配额分配至企业。如果未来企业排放高于配额,需要到市场上购买配额。与此同时,部分企业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最终碳排放低于其获得的配额。则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出售多余配额(碳信用)。大型团体活动组织者要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的方式或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动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材料五 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各项工作。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碳达峰。碳中和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其根源在于目前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特别是对我国这样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减排压力更加巨大。

材料六 作为目前市值最高的光伏公司。L股份公司的范能减排走在前面。20203月。该公司正式加入RE100侣议并承诺:最晚2028年,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及运营所需电力100%使用可再生能源。20211月,公司率先发布《绿色供应链减碳倡议》。并表示将从自身做起,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融入全生命周期生产者责任延伸等理念,通过打造绿色供应链、实现光伏产业用“绿色能源”制造“绿色能源”。为“碳中和”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

材料七实现“碳中和”是第24届北京冬奥会的重要承诺。全部冬奥场馆100%使用清洁能源供电,冬奥会火炬“飞扬”使用氢燃料,燃烧时碳排放为零……

【设问角度】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推进能源革命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12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辩证的唯物主义知识阐明我国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原因。(12分)

4)结合材料四,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14分)

5)结合材料四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碳交易”是如何引导企业和社会团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12分)

6)根据材料五,有人认为,“限制碳排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请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的知识评价该观点。(10分)

7)结合材料六,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L股份公司如何对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012分)

8)结合材料七,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北京冬奥会要做出实现“碳中和”重要承诺。(12分)

(9)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我们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何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呢?请写出两条我们力所能及的做法。(4分)

【答题要点】

(1)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下降(01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上升(1分),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1分);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质量提升(1分)。

(2)①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3分)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的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抑制不合理能源消。(3分)③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提升产业能效水平。(3分)④构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3分)

(3)①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4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4分)③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尊重规律保护环境的正确选择。(4分)

4)①用市场机制减少碳排放,有利于培育新型市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3分)②促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积极转型升级,承担社会责任,走绿色发展之路。(3分)③促进不同企业竞相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力度,实现创新发展。(3分)④促进生产要素流向低碳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3分)⑤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分)

5)①高排放企业要购买碳配额,增加高排放企业的碳排放成本,促使其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能源利用率或开发利用新能源,从而减少碳排放。(4分)②低排放企业可以出售多余配额,从而增加企业的收益,提高节能减排的积极性。(4分)③社会团体要购买碳汇,增加会议成本,使用环保材料,同时也会增加植树造林抵消二氧化碳排放。(4分)

6)①联系是多样的,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分条件,又要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5分)②我国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限制碳排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但这一政策的落实也有利于倒逼我国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实现高质量发展。③材料中的观点只看到了“限制排放”政策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而忽略这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分析事物发展要正确分析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5分)

7)①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制定节能减排战略目标。(4分)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可再生能源。③创新管理理念,打造绿色供应链产业链。(4分)④坚持绿色发展,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4分)

8)①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实现这一目标有利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3分)②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选择;(3分)③有利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气候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承诺“碳达峰、碳中和”,以实际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4分)④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分)

(9)①及时关电脑。②自备购物袋。③种一棵树。④少用一次性餐具。(答到两点给4分)

【命题选材】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材料一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绿色低碳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在向低碳经济大规模转型过程中,我国对环保产业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将持续增长。截至目前,我国拥有生态环保相关企业近70万家,5年新增注册企业平均增速达44.31%。但整体看,我国的环保企业仍处在发展粗放、集中度低、商业模式创新不足、资金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初级发展阶段。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特别是减碳技术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培育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成为环保企业的发展方向。

材料二 为推动各省落实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第二轮第六批5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于2022323日至25日陆续进驻河北、江苏、内蒙古等5(自治区)开展督察。各督察组聚焦问题线索,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现场,采取暗察暗访和蹲点调查等方式开展工作,督察地市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经过督察双方共同努力,一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一批整改不到位甚至污染反弹的问题得到查处;一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截至410日,各督察组共收到群众来电、来信举报7608件,受理有效举报6373件。经梳理合并重复举报,累计向被督察对象转办5394;被督察对象已办结或阶段办结2083件,其中立案处罚442;立案侦查25;约谈党政领导干部98人,问责党政领导干部54人。

材料三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颁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要求,2021--2030年,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能利用持续增长,高碳化石能源利用大幅减少。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天然气占比达到15%左右。

【设问角度】

1)结合材料一,概括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分析科技创新对环保企业落实“双碳”目标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对各地落实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的作用。(12)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才能达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的要求。(12)

【答题要点】

1)现状:我国环保产业需求旺盛,环保企业数量增长快但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表明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大,势头强劲,但竞争力不强,推进我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4)

作用:①环保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能源资源;(3)②可以开发新的环保产品,并创新销售模式,带动绿色产品的使用;(3)③可以提升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与效益的良性互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④可以通过减碳技术的研发、使用和推广,保护环境,实现低碳发展。(2)

2)①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党中央、国务院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贯彻落实。(3)②健全监督体系,督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切实履职,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效能。(3)③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追责问责,促进地方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3)④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评分意见:其他切合题意的表述,可酌情给分)

(3)①坚持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3)②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利用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鼓励能源生产和清费的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供給侧结构改革,推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与消费。(3)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挥国有经济在保障能源安全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实现能源生产和清费革命战略中的活力与创造力.(3)④倡导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清费原则,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3)(其他答案盲之有理,酌情给分)

本人慎重声明:本文绝不是猜题押题,只是帮助考生归纳总结,不妥之处难免出现。

来自:“高三政治教学网”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