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 普通人的灵魂:躺平、锅学与丑角复兴_评书学习资料

发布于 2021-06-17 12:34 ,所属分类:评书学习资料大全


编者按:近来,躺平继佛系、摸鱼之后也上热搜,一时间,这届青年不行、不好带的说法也甚嚣尘上,但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语言与文化,同一个词汇的背后,每个人看到的思想和立场却不近相同,与其一言不合就剑拔弩张,还不妨迟些争辩,先听听对方怎么说。本期文章,作者从美食谈起,对时下流行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不代表栏目立场,但很多地方不乏一些闪光见解,故选刊以飨读者。


一口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云:“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食不仅重视,而且向来“讲究”,孔老夫子就带头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今天,从《舌尖上的中国》到《人生一串》,人们对食的讲究,在垂涎三尺的画面之外,还上升到要调动所有感官来全方位品的高度。在观看这类美食纪录片时,不止一位观众反馈说自己有被调动各种感官记忆和联想到“吃”的感觉:听到了呲啦啦鸭皮脆裂的声音,咬到了爆汁筋弹有嚼劲的腱子肉,然后,再蘸一点火辣爆口的辣椒面,配一口油呲呲的佐料酱料,然后就听到咕噜噜一听冰镇啤酒下肚的声音和一声“爽”字。

酸甜苦辣咸的个中滋味,色香味俱全的百态人生,只有自己亲身尝过才能体会。这里的“食”,已经不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它不单单是一种饮食生活习惯,它还是一种处世文化哲学。从《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到《一起用餐吧》,再到《人生一串》里那接地气烟火的七荤八素,不管是是形影相吊,还是惺惺相惜,我们一生都离不开《礼记·礼运》中所说的“人之大欲存焉”的“饮食男女”。不管是奉行低欲望的极简主义者,还是崇尚摸鱼躺平的佛系青年,在食的问题上,他们都会一扫之前的低沉状态,变成“一个被饥饿冲昏头脑的纯粹的人”。“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一个即便认为爱可以辜负的人,也不敢苟同美食可以辜负。所谓的食,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最本真的生存状态。在潦倒落寞的深夜,被饥饿驱使着觅食的人,会不会想起远方的亲人和家常小菜,套用歌德的话说,这就是:没有在深夜挨过饿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一口锅


在疫情隔离期间,以前从不下庖厨的美食爱好者们点开了烹饪技能树以后就一发不可收,他们对食材的切工技巧、烹饪的火候方法也以肉眼可见速度蹭蹭上涨,最后连炊具的种类和材质也开始讲究起来。要用什么样的炊具,这类以前从不会的问题也被摆到台面上来。我们这个民族最厌一物一用,最喜一物用到极致,除了喜用可以对食物进行夹、拔、拌、引、挑、刺、抹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筷子外,我们最常用的炊具就是可以对食物进行烹、煮、煎、炸、炒等多种熟制工艺的锅了。从一口美食到一口好锅,从一口炒出食材灵魂香气的炒锅到一口省油易洁不粘锅的炒锅,我们的身份角色也在转变。

以前,铁匠打一口锅,据说要经过十二道工序、三万六千锤才能得到一口好锅。现在,各种大规模机械生产的各种类型的便利科技锅,数不胜数,甚至,一些炊具也不再以锅的样子出现,但是,锅的属性并没有变,它无非还是做饭吃饭的工具。锅与食联系之密切,使它注定成为反映民生的符号标志。过去,厨房里唯一个大件的东西就是一口大锅,老百姓家里可以没有套像样的家具柜子,但一定要有一口大铁锅来生活做饭,以致现在有些地区仍会叫厨房为“锅屋”。日子紧巴时,叫“揭不开锅”,家里来客人了闲话时“不敢掀锅”,吃了上顿没下顿,以致搬了新家后最盛大的仪式就是亲戚朋友过来“温锅”。日子好过时,“掀开锅盖”又成为各级领导判断老乡生活小康不小康的重要标志。只要人们还吃饭,就会想到锅,而不管在哪个时代,“砸人饭锅”都是一件断人生路、毁人前途的事,锅可以用坏用破,但就是不能砸:“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思想不成熟,“吃饭砸锅”的人是白眼狼、鼠目寸光,“砸锅卖铁”和“破釜沉舟”一样都是说人走投无路、别无选择。一口锅,承载着一家老小生活的希望。

现在,“锅”作为一种吃饭家伙,仍自带一种生活的烟火气。铜锅、火锅、涮烤锅,香锅、砂锅、寿喜锅,都是现在最常见的聚餐方式,以“锅”聚食,一个锅里吃饭,就是一个共同体:熟人之间可以借这各式各样的“锅”分享一些众知的人物轶事,陌生人之间也可以借锅来品评食材产地制作方法和分享一些不常为人知的经验知识。清宣统二年,吾庐孺作《饭局》诗一首,也可以用来形容此“锅”之妙:“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锅,实系在脚上,背在背上,是国人汲汲一生也绕不去的槛,而每到期中期末等关键节点,“锅”绝对是朋友圈里的明星词汇,肝锅、造锅、推锅、甩锅、背锅、顶锅、补锅、分锅、接锅、选锅等“锅”也必定层出不穷。但不管是愤怒吐槽,还是怀念感恩,灰头土脸的“锅”字一张口就自带萌化喜感效果,也甭管是敬锅爱锅宠锅,还是辱锅恨锅仇锅,都在锅里一锅端(gan)。其实,这世上本没有锅,有些人为了吃一口饭就造了一口锅,当一口锅里吃饭的人多了就要分锅,再造一口新锅,如此循环往复,锅也就多了起来。


一口气


我们这个民族对“锅”的喜爱已经到了几近痴狂和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一张庞大的锅的脉络系谱开始蔓延生长出来。我们不仅喜欢锅,而且爱屋及乌,一切和锅沾上边的人和事也都自带戏剧色彩,比如大清朝里那个想躺平也躺不平的刘罗锅。他的生平事迹最早完整见于乾嘉年间的评书《刘公案》,后来,被说书的、唱戏的、演单口相声的演义成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如果存在一门锅学,那么通过民间艺人的艺术创作和口口相传,刘罗锅显然是“锅学”第一人。1996年,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上映,在两岸三地引起了轰动,由李保田老师塑造的“刘罗锅”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封建王朝里扶危济困、伸张正义的“白脸包公”。


《宰相刘罗锅》剧照,李保田老师饰


刘罗锅,男,汉族,山东诸城人,字崇如,号石庵,官僚兼地主出身,清乾隆十六年进士。他原名本叫刘墉,因十年寒窗苦读,一天到晚伏案读书练字,天长日久后背就有点驼,再加上乾隆御赐“罗锅”二字,故得名刘罗锅。相传,乾隆还曾作诗一首,讥笑刘墉的时候可以窝在笼屉里省副棺材,诗曰:“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难得观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宇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死后装殓省棺廓,笼屉之内即长眠!”对于刘墉来说,脊柱蜷曲、生长成罗锅这般残疾模样已属不幸,但更不幸的是被上司嘲笑到死也直不起腰来。

锅学躺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刘墉虽然残疾,但也是生于龙旗下长于龙旗下——他的曾祖父,刘必显,字微之,清顺治九年进士;祖父,刘棨,字弢子,清康熙二十四年进士;父亲,刘统勋,字延清,清雍正二年进士——毕竟还有点傲骨,所以他当即就怼回了一首诗:“背驼负乾坤,腹内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跃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报皇恩。以貌取人者,岂是圣贤人。”在说书先生演义的段子里,刘墉还在一次下台阶的时候传奇地讽刺了乾隆一把,“后辈(背)倒比前辈(背)高”,说乾隆也是个罗锅。大清百姓自然不喜欢驼背罗锅,因为它窝成一团、太卷太卑微太难看,但经艺人加工后的刘罗锅却可以放开手脚,以“不争馒头争口气”的抗争精神一扫往日唯唯诺诺的窝囊气,也扬眉吐气一回,这种罗锅的躺平之道提倡人的价值和尊严,自然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无丑不成戏


除了刘罗锅这个官帽丑之外,李保田老师还成功塑造了《神医喜来乐》这一家喻户晓的文丑形象。“食为天面对着一笑堂,喜来乐惦记着人老板娘”,这个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老中医,就好一口“食为天”老板娘的狮子头,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还不念念忘,“这食为天的红烧狮子头不但是味道好,且口感也特别地棒,你嚼它第一口,是松松软软的,嚼它第二口嘴里流油,嚼第三口那筋道劲儿它就出来了,你就嚼吧,是越嚼越有味儿,嚼第四口那你算是麻烦大了,你就再也忘不了啦,白天想吃它,晚上做梦你都想着吃它。”喜来乐这个乡野郎中,虽然老不正经,有各种毛病,但为人古道热肠,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也从不含糊、爱憎分明,而且在看病救人的本职工作上更是技能过硬,所有疑难杂症一经他手无不药到病除,这样集雅俗于一身的文丑角色如何让人不喜欢。

京剧里有生旦净丑四大行,丑行虽位于末尾,但地位最高。丑角最难演,因为丑角不会美化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不会掩饰自己的欲望和卑微,更不会放弃自己的骨气和尊严,他们代表的是普通百姓生存的智慧。在生活中,他们用一种不太正统、甚至有些荒唐儿戏的方式来反抗不公,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人文关怀,虽然有一颗心酸的悲剧内核,但却又用充满喜剧的元素表现出来,体现了一种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因而他们的故事往往悲喜交加、令人动容。我们这个时代里,扮丑的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他们自嘲躺平、肝锅,但也更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立场。正像一首歌里唱到的那样,他们用黑眼圈换理想,用脉搏唤醒朝阳和大城市的心脏,每次事与愿违却笑着流泪,每次美好的失落却提醒自己这有多可贵,千千万万个声音在这座城市剧场里,上演着心酸的幸福也无所谓

放肆着笑着流泪,是一个普通人的灵魂。


撰稿 | 德芙

排版 | 杜亚男

审核 | 酒井TMS


原创文章,未经本gongzhong号允许,严禁转载

深度学习

每周一晚

「酒井资讯」与「酒井TMS」gongzhong号

我们与你

不见不散

投稿信箱:

thucst_tms@126.com

注明标题、姓名、学号和深度学习拟投栏目

查看《深度学习》栏目简介请单击此处

查看2020年春季学期深度学习推送请单击此处

查看2020年秋季学期深度学习推送请单击此处

欢迎大家投稿!



酒井特色党建品牌 《深度学习》

还没看够?

扫描下方ErWeiMa

看每天不一样的贵系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