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都是血泪史

发布于 2021-06-28 11:09 ,所属分类:高考查分帮助信息

欢迎他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每年填报志愿的时候,都是考生家中“外戚干政”高发时期。对于不了解大学专业的亲戚们来说,他们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会计专业就是数钱、学医可以包治百病”。


“三分考,七分报”,虽然这有点夸张,但毕竟事关未来,报志愿是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然而,长辈们的认知可能不科学,考生自己也一头雾水,对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都不甚了解。


虽然别人的建议也很重要,但像上大学这种大事,自己的人生还要自己负责。要是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倒还好,但对于一些有选择困难,或者心里还没有任何答案的考生,高考志愿又该怎么填呢?



要想工作好,城市要选好



如果你不打算回家种田,家里也没矿可以继承,那么去经济越发达的城市读大学,对将来要找工作的你来说越有利。


这是因为在发达城市读书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机会都比别处多很多。智联招聘的研究显示,2019-2020 这一年间,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就给全国大学生提供了 21.4% 的工作岗位 [1]。


因此,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新一线城市的毕业生,都有超过六成留在当地就业,而在三四五线城市读书的同学,就最多只有两成的人在当地找到了工作。



而那些毕业后去外地就业的大学生,大多也去了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例如身处二线城市的兰州大学,2020 届的毕业生中,去外地就业最多的城市就是北京、西安、深圳、广州和上海 [2]。


同时,北上广深不仅工作多,优质的工作也特别多。


根据《财富》 2020 年发布的中国 500 强企业榜单,排名靠前的企业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其中,500 强企业最多的城市是北京,有 117 个。



但如果发达城市大学的分太高,你可以选择它们周边的学校报考就读,这样毕业后再去一线城市也很方便。比如汕头大学,2020 届本科毕业生中有 63.38% 的人去了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就业 [3]。


除了就业机会多,一线城市的应届生薪资也比其他地方要高。


根据 58 同城《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在一线城市毕业的 2021 届毕业生,平均月薪达到了 7765.21 元,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应届生则只有六千不到 [4]。


更何况,一线城市的商业设施密度、交通便捷度、文化丰富度等,也是其他城市难望项背的。要想大学过得丰富多彩点,一线城市不能不优先考虑。



学校层次,影响求职成功率



高考填志愿,优先级排在城市之后的,就是学校层次了。


这一步可能会冒出不少“懂王”:那当然是不浪费任何一分,尽量往排名高的大学填。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情况往往复杂得多。例如,普通院校的好专业和好院校的普通专业,该选哪个?


如果普通院校的某个专业非常强,完全不愁就业,那么优先选专业也不错。但多数情况,还是建议优先考虑排名高、名气大的院校。


这也是因为,学校层次越高,将来“毕业即失业”的风险越小。



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实验就发现,在给不同企业发放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虚构简历时,211 本科简历的回复率要高于非 211 本科。这意味着,不少企业在收简历时就直接把非 211 学生的简历筛掉了。


这种隐形的就业歧视,即使日后考研翻身了,可能也无法完全摆脱。


除了找工作的成功率,大学的层次高低也会影响毕业生的起薪。


香港中文大学 2017 年的研究发现,研究生毕业生的起薪差异有 62.51% 来自于职场的第一学历歧视,第一学历为 211 的毕业生起薪会比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高 11.80% [5]。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同样佐证了这个事实,在回收了 16571 份问卷后,研究所学者发现在各类高校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毕业生平均就业月起薪最高,为 9055 元,而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起薪就只有 5442 元,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的一半出头。



因此,在面对“是选普通院校的好专业,还是选好院校的普通专业”这个问题时,还是建议学校优先。


更何况,在高校,转专业可比转大学要容易得多。


如果是转大学,不仅条件苛刻,而且只能从高学历层次学校转向低学历层次 [6];而想转专业就容易多了,只要大一时认真学、绩点高,基本就能实现,甚至能从分低的专业转到分高的专业。


如果你的分数够不上一所顶尖院校,但又不想在未来找工作时落后太多,也可以一些高校资源共享的政策。


比如借助上海东北片普通高校跨校辅修项目,上海杉达学院的同学也可以跨校辅修复旦大学的专业,考核合格后也有相应的证书 [7]。


与之相似的,还有北京的“学院路共同体”、上海的西南片联合办学项目、西安的“边家村联盟”和武汉目前暂停的“七校联合项目”等。


只要在政策名单内的高校就读,只要条件满足就可以参与项目,辅修名校的专业,甚至可以拿名校的双学位。这些经历放在简历里,就可以给未来找工作时加分。



志愿里的专业,也很重要



专业,是继城市、大学之后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它也很重要。


而亲戚们最喜欢帮你做决定的,也是专业,只是他们往往容易好心办了坏事。比如医学专业,在社交平台上就有学生抱怨,当初盲目听从家里人去学医,结果学业繁忙、工作辛苦、还没什么救死扶伤的成就感,现在非常后悔。


因此,如果你有非常心仪的专业,那么在充分了解它的培养方案后,就坚定地填报。千万不要因为家长说某个专业将来好就业,就盲目选择。否则,将来每一天对你来说可能都是煎熬。到了大四,还得通过考研来转专业。


但要是你没有特别心仪的专业、也没有特别负责任的专业建议,可以参考目标专业的就业人员的平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



如果你想毕业后拿高薪,计算机类专业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麦可思《202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本科毕业三年后,收入最高的四个专业都是工学计算机类专业,分别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生平均月薪均在万元以上。


而与教育相关的专业就要谨慎选择了,包括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在内的专业都位列收入较低的专业。


当然,职业的评判标准也不只有薪资。


如果你比较重视工作的舒适度,把工作环境、成就感、晋升空间等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最让人满意的专业就不再只有计算机类专业了。


在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调查中,信息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最高。而在就业满意度最低的10 个专业中,机械类和材料类专业就占了一半,其中包括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



除了当下的薪资水平和满意度之外,专业对口的行业发展前景也很重要。


以教育专业为例。长期以来,校外培训市场都很火爆,企业规模井喷式增长。但就在 2021 年 5 月,校外培训迎来最强监管。在多重整顿下,行业迎来寒冬。


因此,很多入职在线教育公司就业的应届生被临时更改岗位,甚至被取消录用 [8]。这样的风险,不得不防。


实际上,不管是行业发展前景、专业薪资还是填报志愿的城市和学校,都是在为以后的工作生活铺垫。填报志愿时,城市优于学校、学校优于专业的顺序建议,也是在有利于就业的基础上给出的。


当然,志愿不等于就业。因为无数过来人毕业后才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读了四年的专业,和找到的工作,其实并不对口。



[1]智联招聘. (2020).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

[2] 兰州大学. (2020).兰州大学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3] 汕头大学. (2021). 汕头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4]王娇, & 侯海娇. (2020). 第十八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 58同城招聘研究院.

[5] 武玮.(2017). 研究生第一学历与起薪差异.教育与经济(03),89-9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7).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Retrieved 16 June 2021, fromhttp://www.moe.g 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2/t20170216_296385.html.

[7] 上海市东北片普通高校合作办学学生跨校学习管理暂行条例. (2004). Retrieved 21 June 2021, fromhttp://minor.uonline-sh.com/info.

[8] 司文文. (2021). 在线教育大裁员:房子刚租好,工作却没了. 凤凰WEEKLY财经. Retrieved 1 June 2021,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eFcrbPmwDP3DfDN_zWiljA.



高考成绩出来了,又到了家家打听怎么选专业和大学的时刻了。网上也肯应景的有了很多策划,如果家长过分干预你填志愿怎么办?选普通学校的好专业还是选好学校的差专业?甚至不少富豪名流也开始给学子们出主意。
在中国高考志愿一直是个学问,而且历史悠久。因为高考录取模式,除了分数主导外,还有各种城市地域,当年的考生人数等因素决定配额。还有全国那么多学习,那么多专业,大多数家长都不可能一一了解清楚。所以预期自己想当然,不如借助他人的经验或大数据算法就是一种必然。
虽然我们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你却不能否认选择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同样的努力过后每个人差距还是很大的。如果选择的是一个夕阳行业,即使你很努力可能未来也得转行糊口。就算同样的专业和行业选择北上广深不同的一线城市,可能同样的待遇但有的同学可能已经陆续落户和买房了,有的城市你连户口也没结局。个人的努力当然很重要,但大环境的作用更重要。
很多互联网大佬在选专业这件事上支过招。俞敏洪和刘强东都推荐选择大城市,马云认为选专业比选学校重要,任正非认为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是刚需,丁磊在近日的直播中直言看好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计、金融专业可能会没落。
现在市面还有一种针对高考填报志愿的科技机构,据说他们会用大数据和AI算法,只要花3万元就能帮助考生进行高考志愿填报决策。很多家长表示只要能帮孩子选个好学校好专业,不要说3万,10万都值得。毕竟等到毕业才发现专业,学校和就业的差距,那样影响的可是一辈子。
中国家长普遍喜欢在孩子小时候给他们报各种辅导班,比如奥数,比如钢琴……等到孩子长大真想坚持梦想去做音乐或数学家他们又会痛心疾首的告诉你,这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公务员事业单位才有面子。不过据统计有些热门专业和行业也存在劝人学XX天打雷劈的说法。这两年受疫情冲击,大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只有公务员和事业编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行业。
虽然所有的经验都有滞后性,但对于大多数家里没有企业要接班,也没有贵人不管你什么专业都要你的人来说,选择城市,学校,专业这是一个大概率有用的公式。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