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曾鸣:自贡景物志之图书馆
发布于 2021-08-04 11:06 ,所属分类:成人高考学习资料
图 书 馆
文|陈刚 图|曾鸣
小编说说 小编不习惯在图书馆阅读,但却喜欢“蹲读”,直到双腿麻木失去知觉,得扶着物件儿才能站起来;也喜欢“躺读”,冬夜,窗外寒风凛冽,蜷缩在被子里,床头一盏暖暖的灯,看文字营造的惊心动魄;还喜欢“靠读”,周日做了清洁,点上一根印度香,沏上一杯茶,靠在沙发上阅读,直到烟灰掉了一身。算来一天有10个小时在书房度过,大部分时间是发呆、码字、查资料、玩手机。也不是看书的地方。
但小编却喜欢图书馆里乌压压的人群,静悄悄的环境,和书桌前的孜孜神态。隐隐的感到有一种要迸发的力量。三圣桥的老图书馆,上高中时喜欢去借书,拿回家“蹲读”。更偏爱现在的图书馆,人满为患,但却窗明几净,读者的饮水都是上万元的机器过滤过的。第一次应邀做灯文化讲座就是现在的图书馆。人家给你贴海报、介绍你是什么专家……越有知识的地方越谦逊。
这是位于解放路三圣桥的市图书馆,从1974年到1996年,这座图书馆堪称一个时代的见证。
1976年恢复高考,鼓舞了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农村插队的,城里待业的,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如海绵吸水一般努力学习。图书馆是一个神圣的地方,里面座无虚席,挤满了渴求知识,希望改变命运的人们。
但那个时候不是随便哪个都可以拥有一张借书证的,手续比较复杂,甚至要托关系才能办成。不过在开馆的时间,都是可以随便阅读的。那时候我是没有借书证的,但还是经常去公共阅览室翻杂志,画报。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让我有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1980年代,图书馆晚上还放电视,在阅览室旁边的院子里,收几分钱的票,有竹椅坐,不过去晚了就只能站了。在那里,看过两部电视系列片《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夏日的蝉鸣,蒸腾的暑气,酸臭的汗味,都被电视里的情节消融了。
自贡地方最早的图书馆出现在1930年,在大山铺。因为修路,乡人动议,将拍卖公产所得,充作图书馆基金,于是有了一座“蓉舫图书馆”。其实当时规模并不大,只有几份报纸和少量图书,但这是开创之举,殊为难得。1938年该馆迁到自流井火神庙,拥有几千册图书。抗战胜利后,自流井物价飞涨,图书馆因资金短缺停办。自贡的第二座图书馆建于1939年,叫“高氏图书馆”。自流井高姓盐商的遗孀高陈氏,年老时将其产业捐作地方公益,遂由自流井地方有识之士组成董事会,在釜溪公园,即今彩灯公园内修建图书馆。公共市立图书馆于1941年成立,作为市民众教育馆的组成部分,亦有几千册图书。
看到这些文献记录,我们已无从考证当时他们怎么会想到建图书馆,那是在90年前的四川,文盲白丁遍地的年代啊。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卓有远见的地方乡贤,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奉献,才培植、呵护了一方历久不衰的文脉。
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于1959年将人民公园内的高氏图书馆作为选址,汇集几家图书馆藏书,建立了市图书馆。到1974年,因房屋损毁,藏书增加,市图书馆迁至三圣桥原市政府办公楼(现人大广场处)。
三圣桥是当年十分热闹的地方,酒肆茶铺林立,人流往还不绝,市声车声盈耳。三圣桥有家凉粉店味道很好,我妻子的侄子侄女从云南来,吃得一脸绯红,满头大汗,还嚷着再来一碗。旁边还有一家裁缝铺,一个腿脚有残疾的男人,衣裤做得好,找他的人排成长队。他站在裁剪板子边,不言不语,很骄傲。这个人成了自贡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此图由自贡市图书馆提供
1996年,图书馆再迁新址。现在矗立于汇东大道的市图书馆,20年后又经过了几次大的整治装修,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并于2018年升级为国家一级图书馆,也成为了自贡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人们不仅要阅读,更要舒适,要有多元的启迪和享受。看着阅览室里专注的孩子们,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不仅是一座爱书的城市,更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
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我想她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个从市立图书馆长当到国家图书馆长的著名作家,一辈子都在图书馆工作。大量的阅读损伤了他的眼睛,他不无幽默地说,上帝赐我掌管80万册图书,又赐我黑暗。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阿根廷国家图书馆,80万册图书成就了他个人的伟大事业,也让全世界的人们分享到他的智慧和荣光。
现在的自贡市图书馆
让我们一起,在这凉薄的人世捡拾生活的点点滴滴,分享文字的声音。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