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难发现,近两年的河南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的逻辑性越来越强了。可以说,这是个好现象。说明出题思路越来越逻辑性、科学化了。先看试题:2019年《给母亲梳头发》7. 本文由“我”给母亲梳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分析。(写了什么?)8. 第2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为什么这样写?)9. 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为什么这样写?) 嘘,轻一点。我轻轻揉揉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轻轻松松地打一个盹儿吧。10. 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生活状态的。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为什么写?)2020年《我的太爷老师》7.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的太爷老师”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写了什么?)8. 阅读第6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怎么写的?)9.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我的太爷老师”的很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的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怎么写的?)10.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为什么写?)2021年《舵链》:6.本文情节波澜起伏,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写了什么?)7. 从全文看,马参谋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写了什么?)8. 作者是如何表现矮个子兵去修舵链途中行进的艰难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怎么写的?)9. 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为什么写?)综上,可以看出中考记叙文的考场方向大致是:写了什么?(人、事)、怎么写的?(详略、材料组织、正侧、直接间接等)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为什么这样写?(赏析写法、技巧)。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它可以指导我们平常的教与学。首先,表现在指导孩子们预习自学方面。平常,我们见惯了读三遍文章、圈画一下字词、看一下课后题、做一下批注这种大而化之的预习指导。其实,这种预习基本还在文章的外围转悠。真正有效的预习应该是:阅读期待(猜读)——解疑释惑(带问题读)——标注疑难——字词——带疑听讲这几个步骤。具体操作起来应该这样:一、看题目,提问题。比如:《孔乙己》。看题目它应该是一篇写人类记叙文。那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二、看课文,结合脚注、尾注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解决不了的做标记。三、看课后习题,初步梳理答案,标注自己疑难。四、再读课文,标段落序号,整理重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五、针对性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其次,它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其实是教孩子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一篇文章,该教什么,该怎么教向来没有统一的标准。就现在的各级各类公开课来看,声光电影花样繁多,甚至拉着一帮学生参赛的也有之,但切中要害影响学生终身的课真的不多。所以,有时间的话按照上文预习听课效率会更高,没时间的话,老师可以在第一节课带着孩子们仿照自学,第二节课根据学生疑难重点突破。这样,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围绕着重难点进行。教学效率自然会成倍提高。另外,它可以指导老师的作业布置。比如说,今天带着孩子们认识了总分式结构,那么,就要求孩子们仿照着写总分式结构的文章。比如,今天发现了总分段式的优点,那么就让孩子们仿写总分段式的段落。比如,今天了解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妙处,那就紧跟着练就好了。这单元学习了几种组织材料的方法,那么这种的随笔就是练习这些组织材料的方法。总之,中考阅读时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向标。深研真题,梳理知识体系对每一位执教者对基本的要求。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