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平凉市中考语文试题解答及考点分析(古诗文、名著阅读部分)

发布于 2021-08-20 11:04 ,所属分类:中考语文学习资料大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无与为乐者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出郭

4)以不时至,

1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 相与步中庭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岳阳楼记》)

C. 书邀余入山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 从参寥策杖并湖由是则生有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9. 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6.(1)考虑,想到。(2)只是。(3)等到。(4)离开。

17. B

18. (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

数清。

19.《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

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考点分析】

本段文言阅读考察形式延续了近些年中考通用的课内外文段相结合的方式。两段文字借景抒情,同写月色但情感却不尽相同。课外文段阅读有一定难度,却能考察出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阅读理解能力,有较强的区分度。

16题考察学生文言实虚词意的理解和掌握。课内文中的“念”“但”不难理解。课外文中的“比”“去”,要准确理解,不但需要扎实掌握课内所学的常见实虚词用法和意义,还要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和语法分析能力。“比”有这样几个义项:1.(动)靠近。如《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动)比较。《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3.(动)比拟,认为和……一样。《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4.(介)及,等到。《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学生掌握了这些意义,加上语法分析,就不难看出这里是个介词,从而锁定“等到”这个意义。“去”在文言中虽有“离开”“失去”“过去”“距离”等多个意义,但依据原文“以不时至,去矣”,这里应该是动词“离开”的意思。这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待君久不至,乃去”中用法意义一致。

17题考察文言中常见的多义词的理解。命题者巧妙地把文段与课内学过的相关语句组合到一题,涉及到六篇文章,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最大限度地考察考生的文言学习功底,排除“蒙”式撞大运因素。

A项前句的“者”是代词,……的人,后句则是用在表时间的词后的语助词。B项都是介词“在”,表处所。C项前句“以”是“借着,凭着”之意,后句则是表原因的副词“因为”。D项前句中“而”是表修饰的副词,后句则是表转折的副词“但是”。

18题句子翻译考察学生的文言整体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常考题型。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补”“留”“删”“调”“换”等方法用通畅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这也是文言学习的基本功。第一句考察重点在“盖……也” 的判断句式的掌握和省略的主语“月光”的补充。第二句则在“是”“霁”的理解和递进句式。大意理解问题不大,但要顺畅完美却也不易。

19题考察两段文字的表达的重点“情感”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因为作者的贬官遭遇和他的为人特点,情感较为复杂。欣喜、苦闷、悲凉、感慨、释然等兼而有之。学生认真学习过就有理解。《龙井题名记》学生如果读懂了作者轻松的游踪和景色的美好,再抓住“殆非人间之境”“明日乃还”重点句,是不难体会到其愉悦、轻松的心情的。

对策建议

1.一定要重视文言的教学,特别是学生对常用字词、句式掌握和必背篇目的背诵、积累。要从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讲清并引导学生体会文言学习的重要性,打消学生对文言学习的畏惧畏难心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平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帮助学生扎实巩固。

2.适当补充课外阅读练习。可以结合课内文言的学习,设计同文、类文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练习,增强学生对课外文言的适应性。但要注意科学、合理。防止单纯应试化和难度太大而适得其反。

3.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文史原著。让学生借助翻译阅读名家其它名篇,或者如《史记》

《战国策》《资治通鉴》《聊斋》等古典名著。

20.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

残梦 陆游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参考答案】

示例1:我选择《残梦》。因为这首诗与上面诗词的主旨基本一致,都表达了作者矢志报国、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

示例2:我选择《从军行》。因为《从军行》与上面两首诗词在内容上同中存异,都表达了矢志报国的决心;同时也有不同之处,《从军行》还描绘了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场景,抒发了他们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题型改变了以往读一首诗后问答两道题的形式,让学生就给出的两首诗歌选定其中一首与给定的两首诗组成同一组阅读材料。这就涉及到对每首诗歌的主旨、题材、情感、风格、表现手法等的理解与把握,需要学生有较丰富的古诗知识和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还要有比较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拿高分的概率。所以,综合性更强,内容更丰富,难度更大,也更新颖。

如果学生平时学习注意了积累和训练,就不难看出给定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主题思想上的一致性:都表达了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都是爱国和军旅题材作品。抓住了《残梦》中“少时”“老去”“不能”“残梦”“残灯”等词语,就会发现它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很类似。而《从军行》应该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有报国的忠心,又有不怕牺牲的豪气,这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类似。四首诗同中有异,比较点不同,选哪首都合理。这也体现出本考题的灵活性和巧妙性:既考察了学生古诗的基础能力,又为学生的个性理解提供了发挥的平台。这对现在语文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对策建议】

1.注重古诗的综合能力的教学。要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演变、体裁、常用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有认识,对著名诗人的生平创作有了解。以课内诗歌学习为载体,让学生学会根据意象分析理解思想情感的能力,适当补充课外诗歌的学习,提高古诗理解能力。

2.加强归类学习、比较阅读等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所学诗歌进行归类识记,总结各类诗歌的选材、主题、特色、风格、代表诗人等进行总结。对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同类作品或不同作品进行整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理解古诗的能力。

(五)名著阅读(8分)

21. 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完成题目。

街上越来越热闹了,祭灶的糖瓜摆满了街,走到哪里也可以听到“糖来,糖”的声音。祥子本来盼着过年,现在可是一点也不起劲,街上越乱,他的心越紧,那可怕的二十七就在眼前了!他的眼陷下去,连脸上那块疤都有些发暗。拉着车,街上是那么乱,地上是那么滑,他得分外的小心。心事和留神两气夹攻,他觉得精神不够用的了,想着这个便忘了那个,时常忽然一惊,身上痒刺刺的象小孩儿在夏天炸了痱子似的。

祭灶那天下午,溜溜的东风带来一天黑云。天气忽然暖了一些。到快掌灯的时候,风更小了些,天上落着稀疏的雪花。卖糖瓜的都着了急,天暖,再加上雪花,大家一劲儿往糖上撒白土子,还怕都粘在一处。雪花落了不多,变成了小雪粒,刷刷的轻响,落白了地。七点以后,铺户与人家开始祭灶,香光炮影之中夹着密密的小雪,热闹中带出点阴森的气象。三街上的人都显出点惊急的样子,步行的,坐车的,都急于回家祭神,可是地上湿滑,又不敢放开步走。卖糖的小贩急于把应节的货物掏出去,上气不接下气的喊叫,听着怪震心的。

1)选段中“可怕的二十七”指的是什么事?

2)祭灶这一天,祥子拉着曹先生回家时,被侦缉队的一个人跟上了,这个人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让祥子的希望再次破灭?

参考答案】

1)二十七那天是刘四爷的生日,虎妞让祥子去给他磕三个头。

2)孙侦探,他把祥子辛辛苦苦攒的准备买车的钱敲诈走了。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七年级要求阅读的名著《骆驼祥子》内容的了解程度。认真阅读过原著的应该没有问题。

22. 读完《儒林外史》,班上同学展开讨论。甲说:“《儒林外史》是典型的讽刺小说。”乙说:“不尽然,它也在宣扬传统美德,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你同意谁的观点?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1:我同意甲的观点。作者以犀利的笔锋,含蓄幽默的言辞,揭露封建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富贵和封建官吏贪污受贿的卑污灵魂,抨击腐朽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如对范进、高翰林、汤知县、严氏兄弟一类人物,作者无情地给予讽刺。

示例2:我同意乙的观点。作者以高超的笔法讽刺了范进、汤知县等人,也树立了许多正面人物形象。如王冕懂事孝顺,勤奋好学,蔑视权贵;杜少卿仗义疏财,为人至孝。他们都是典型的正面人物。

【考点分析】

本题不但考查学生对九年级必读名著《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了解程度,而且考查了学生对该作品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的认识和评价。综合性强,考查内容广。没有认真阅读并理解的是答不好的。

【对策建议】

1.一定要重视课内必读名著的完整阅读。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寒暑假认真阅读名著全文。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此类考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人文素养,塑造良好品格。而现在此类考题的变化(语段,多综合题),也正是从长远出发,防止师生应试而走捷径。

2.把名著的阅读和课堂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兴趣,以课外阅读促进课内阅读提高。尝试课内带领学生阅读名著和“整本书阅读课”教学,多管齐下,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品质。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