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存背下2840个名字,《波斯语课》里看集中营的另一面

发布于 2021-03-26 13:24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点一下上方的蓝字就能关注我哦~

这是紫依的第202篇原创文章
随着2021年春节档浩荡的声势日渐式微,3月以来,高质量,高口碑的国内外佳作,慢慢被搬上荧屏。
《波斯语课》就是其中之一,与同期上映的《日不落酒店》相比,他并不占有流量上的优势,却绝对口碑逆袭。
从豆瓣评分可以看到,这部高达80%观众打出四分以上好评、且超过84%剧情片的电影,上映一周,却只有9万余人参与观影评价。
它注定只是在市场上引起涟漪而已,可较低的市场热度,并不代表作品不优秀。相反,它的口碑一如既往的好。
《波斯语课》是发生在希特勒大肆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背景下的故事,反映战场最真实一幕,让我们反思二战,其主题宗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在遥远的1942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疾首的故事。这一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间阶段。
一九四二年,《联合国家宣言》在华盛顿由中、美、英、苏等26国共同签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一九四二年,安妮·法兰克一家躲进暗室,《安妮日记》最黑暗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讲起。
一九四二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军队的反击阶段开始。
这些事情从现在看来,是当时的大背景,却无法遮掩那一段无数犹太人惨遭迫害的残酷历史。
而这部电影里,借用了“吉尔斯”这一人物平淡的口吻,讲述了一个真实、血腥的集中营里的故事。

平淡的叙事风格,虽略显枯燥,但尽可能地还原,让人身临其境

半块面包换来一个波斯语词汇“爸爸”和一本波斯语课本,救了一个犹太人的生命,他正好是我们的男主吉尔斯。
开篇,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躯体,顺着车轨的方向,一路奔波逃亡。
他身上携带着一个巨大的秘密:纳粹焚烧迫害犹太人,长达数万人的名单中,他记着其中的2840个。
这份经历,要从七百多天前开始说起。
两年前,纳粹党卫军俘虏了一众犹太人,赶上卡车,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无情弹雨。
一半犹太血统的雷扎(他的本名叫吉尔斯,雷扎是原来的波斯语课本主人的名字,整部电影中,他以雷扎的身份生存)在一次枪决中,为了保命假装提前倒地,谎称自己不是犹太人而是波斯人,因而被扭送到德国人的军营里。
一本波斯语著书,让吉尔斯幸存了下来,这些党卫军的后勤长官科勒,正急需一位波斯人。
厨子出身的科勒,一步步走到了纳粹军队一处后勤负责人的位置。
在这处集中营中,科勒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上级眼中手艺出色的厨师,也是下级和犹太人眼中喜怒无常的纳粹代表。
吉尔斯凭着这本巧合之下得来的波斯语书,伪装着波斯人的身份,就这么被送往科勒的办公室。
他自己创造了一门“波斯语”,从食物用语开始,一个一个地教给主管德军军官食物的上尉科赫,因为他的愿望,是在波斯的首都德黑兰开一家餐厅,需要掌握波斯语,而且他愿意出十罐肉罐头,交换一个波斯人。
他的假身份不仅没有暴露,反而被易怒的纳粹军官科勒关照,让他在集中营中逃脱了一次又一次的屠杀。
编造一门语言,难的不是发音,而是将自己随口编造的发音重复并记忆。
刀尖上行走,举步维艰,而雷扎也终于有了自己的语言密码——那些被迫害的犹太同胞的名字,抄录名单时记忆,给同胞打饭时回顾,2840个犹太同胞的名字,被他编成一门语言教授给德国军官。
直到战争尾声,集中营被同盟军解放时,记录被销毁,但记忆永存,Gilles缓缓道出每一个帮助过他逃过一劫的同胞的名字。他共计拼凑出2840个名字,而这仅仅是这处集中营多达数万人的总名单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在这场战争当中的犹太幸存者,依靠的是微乎其微的运气。
幸存下的窃喜,与目睹同胞被一批又一批地清除所产生的恐惧、此番情境下自身无所作为的不堪。
整部电影也在这两种极端相悖的情绪中,产生了巨大的荒诞感,就如这场战争一般,迫害者与被迫害者,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毁灭。
这个故事的讲述,没有用镜头展现任何宏大的场面,或利用激荡人心的交响曲,来引发观众对这段历史的共鸣;
而是用直白的阐述、平铺直叙的纪实方式,力图最大程度地真实还原。就连对集中营中的迫害者,观众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在惨无人道的屠杀下,被遮掩着的接近于“正常人”的一面。
尽管这样可能会导致观影效果欠佳,略显枯燥,影响票房,上映7天仅1748万。
只是,如果你因此错过了这部需要细细品的电影,那就实在太可惜了。

为了生存,人性的善与恶,体现得淋漓尽致

科勒这一幕侧影,足以用严峻、冷血等人性的负面词汇形容,影片在某种程度上,致敬了经典反战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其中一幕。
电影对科勒这一角色,有着较全面完整的塑造:迫害者恶魔的外表下,躲藏着敏感、扭曲、卑微的灵魂,这并非是对他所犯下罪行的掩盖。
而是试图让观众,通过故事感受到,可能是“纳粹”这一身份标签在作祟,不只是个人意志使然。
其背后更是在不容质疑的强权束缚和凝聚下,形成的不可违抗的集体力量。
就像一个“囚徒困境”,被推赶进去的人,不论此前是否善良、正义,最后不是挣脱而逃,就是被改造。
但是两者的结局都是毁灭。
科勒的另一面人格,是和他兄弟间,因自己的纳粹的身份而反目成仇。
他之所以学习波斯语,就是为了战后逃去兄弟所在的地方,用那里的语言生活,余生隐姓埋名。
他甚至在对往后生活的无限理想化下,并不认同自己的“刽子手”身份,他坚信没有直接参与屠杀,他就不算真正的纳粹。
科勒这样的人,一面利用集体认同的身份谋取利益,一面又为自己寻求道义上的开脱。
这在《波斯语课》的故事当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不仅仅是科勒如此,影片里其他重要的纳粹角色,也是如此。
这位当初将吉尔斯俘虏至集中营的党卫军官,在他杀人成瘾行为的另一面,是一个追求爱情的男孩。
也许在面对女性时的那种死缠烂打时,他咬住“猎物”不放的性格初现端倪。
于是,面对身为犹太人的吉尔斯,他穷追不舍,想方设法识破其伪造的波斯身份;用犹太人是“叛徒”的荒谬信仰,为自身的残酷行为寻找借口。
而被追求的红发女性,也展现出面对犹太人的暴虐、和面对军官的温柔,这样双重的人格。
对他们来说,身份认同似乎只是生活在集体中的通行证,虐待和屠杀是获得集体认同的手段,毕竟犹太人不是纳粹所认可的“人”。
他们所以为人,得具有血统和信仰上的纯洁。而犹太人,是“背弃耶稣的叛徒”,是“肮脏的血脉人种”。
这种极端且匪夷所思的思维观念,直接导致了他们同样极端且匪夷所思的行为。
对于二战历史这样与众不同视角的描述,可以说是这部《波斯语课》独有的方式。
包括科勒对雷扎,两人的感情也被怀疑是否内涵“同性之爱”。最开始时,对于雷扎是否是真正的波斯人,科勒不断怀疑和考察。
因为“Radj”是面包,野餐时树木也是“Radj”,科勒便愤怒地把雷扎送至采石场,并命令下属故意折磨。本就食不果腹,加上连日的操劳和折磨,雷扎昏迷,意识模糊之际,他嘴里重复的是教给上尉的波斯语。
这一举动,也让科勒彻底相信雷扎是个真正的波斯人,逐渐向他敞开心扉,像对待老师一样尊重。
比如请“老师”先坐,自己站着学习;听“老师”发脾气,然后安慰。
科勒这个人物的性格十分多面,个人意志在集权和暴力的组织里暂时妥协,表现出来的高度服从和“入乡随俗”;可还是会为了一己之私破坏组织的规则,比如违反规定把雷扎从行刑队伍中拉出来之类的。
电影的末尾,这些迫害者角色,无一不受到制裁,得到应有的结局,参与或执行了惨无人道屠杀行为的人,再如何诡辩也要为之付出代价。
科勒在飞往德黑兰的机场检票处,因为假的波斯语被识别,他也无法逃离。

全文的主旨:无名之辈也有姓名,不一样的表现方式

这部电影打破了以往同类影视中,那种千篇一律讲述迫害者残忍,被迫害者无辜的故事框架,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恐惧和对立面,都在平静的叙述中表现。
从第三方的角度,不偏不倚,原原本本地展示这段被广为熟知的故事,把评判的权利交还给观众。
2840个犹太同胞的名字,雷扎一笔一划地抄录过,他逃出集中营,缓缓地、平静而悲伤地说出,无需任何修饰,无名之辈也有姓名,掷地有声。
在吉尔斯心中长久地留存,也留存于历史的长河中。
(雷扎根据犹太同胞的名字编造波斯语)
就像雷扎被折磨得快要死了,他弥留之际口中嘟囔的所谓“波斯语”,其实就是犹太同胞的名字。
记得这些,不过是因为沉重的记忆,自己受过最多仅有一面之缘的同胞的帮助。
吉尔斯所代表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个饱受折磨,压迫的犹太人的模样。
电影在塑造角色时,没有用过多的拍摄技巧来表现一个更丰满的吉尔斯。观众所看见的,不过是一个时刻在担惊受怕,对自己苟活愧疚又无奈的一个受害者而已。
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样情境下的绝望气氛,远胜过用拍摄手法,所人为营造出的恐怖气息。
同样,纳粹长官科勒,也不会像《无耻混蛋》和《乔乔的异想世界》等二战电影中,描述出的绝对偏执残暴的纳粹形象。
他或许鲁莽,但并不愚蠢。正是因为无比理想化的执着,他才会对波斯语表现出这样的憧憬。
他渴望通过学习这门语言,让自己的余生能在平凡又浪漫的诗意中度过,仿佛过去的一切不曾发生过。
归根结底,他不过是一个犯下罄竹难书罪过的“巨婴”而已。
这部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适合仔细品,当你慢慢沉浸其中,回过头来,心里会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尤其是看到吉尔斯走进了救助站那一刻,他两年来积蓄的,忍辱偷生的痛苦终于忍不住爆发了。
当他声泪俱下地报出这2840个同胞的姓名时,已不仅仅是数字或者名字,还是他曾经一起生活,一起幻想未来有个美好结局的朋友。
如今他们已成了刻在墓碑上的记忆。

结语

关于二战背景下,纳粹德国与犹太人故事的电影不胜枚举,包括从商人视角展开对犹太人营救的《辛德勒的名单》(1993,豆瓣9. 5)、父爱视角的《美丽人生》(1997,豆瓣9.5)、《钢琴师》(2002,豆瓣9.2),孩子视角展开并带有戏剧色彩的《乔乔的异想世界》(2019,豆瓣8.4)。
这部《波斯语课》算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讲述,没有残酷血腥的杀戮场面,纳粹军官也不是冷冰冰,而是有了一丝浪漫和温情,更多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述,非常值得花时间去品味。
作为反战的主题,《波斯语课》无疑是成功的。身处和平的时代,这样一部电影,随时警示我们要珍惜此时的和平。
我是紫依,喜欢我的文字,请点击关注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