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析 | 2021河北省中考数学、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分析报告

发布于 2021-09-11 15:39 ,所属分类:数学资料学习库

香涛书院

一对一个性化、定制化补习的最佳选择

成绩喜报 | 香涛书院2021中考、期末成绩再创辉煌,李老师棒棒哒!


2021年河北省中考数学学科分析报告

2021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题落实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聚焦核心素养,突出关键能力考查,体现了中考数学的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以及育人导向的作用。河北省的中考试题一向新颖、灵活,2021年的中考试题更是如此。保留了以往的风格:考查全面,表达清晰,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题目考查的知识起点较低却又不失高度,题目呈现的方式新颖却又让人感到熟悉,合理考查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整张试卷了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活动经验;注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四种能力;特别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一、试题分析


(一)知识全面比例均衡


本套试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类。结构与2020年的试题相比略有变化:选择题依然前10个每题3分,后6个每题2分,共42分;填空题由2019年的3题5空(1+1+3)12分(3+3+6),变为3题6空(2+2+2)12分(4+4+4);解答题仍是7题66分(8+8+9+9+10+10+12)。具体考查内容与2020年试题对比如下表:



试题几乎涵盖了初中数学所有知识点,其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所占比例约为5:4:1,与教学所占课时分配大致相当。试题按难易程度分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所占分值比例约为3:5:2,整套试题难度系数约为0.65。


(二)注重基础梯度分明


试题由易到难,梯度明显。选择题中,1~5题是对基本的数学概念、代数运算法则的考查。第6题考查了空间想象,7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8题利用相似计算,9题三次根式的加减运算,10题利用对正六边形的分割求面积。这些相较前5题略微综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稍高,但也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第11题利用数轴考查了线段的等分,包含了相反数、绝对值、数值大小的比较等知识。12题借两点间距离范围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等知识。13题考查了基本定理的证明,其中又渗透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14题考查的是统计图,里面包含的逻辑推理也是一个难点。15题考查的是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作差法,里面又涉及到分类讨论。这些题目更综合,更是对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评。16题作为选择题的压轴题,其综合性更强,通过作图,考查了找圆心的方法,矩形的判定、扇形面积的求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难度较大。


填空题中,每题都有两个空,前者基础,后者综合。无论从阅读理解题意上,还是知识结构,都呈现梯度变化。


七道解答题布局亦是由易到难,从数与式的运算,基本的概率知识,到基础的一次函数应用,简单几何证明,再到二次函数应用,最后是图形探究,难度逐渐加大,知识愈加综合。并且每道试题的几个设问之间也是前后递进,在思维延伸与结论继承同时,给考生多种解题方案供选择。

(三)能力体现思维考评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2021年河北省中考试题延续了之前的风格,将思维的考查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第10题,解决该问题思维过程两个步骤:先判断面积是否为定值,然后计算其大小。

由正六边形性质可知

AF=EF=DE=CD,

AFE=∠DEF=∠CDE=120°,

所以∠DFE=∠FDE=30°,

AFO=∠CDO=90°,

所以,正六边形的边长为定值。

求正六边形的面积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如图1-1到图1-4:


这道题目包含了正多边形、矩形、等腰三角形、三角函数等知识,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思维含量较大。重点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和转化思维,并且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维空间。


再如第19题以反比例函数为载体,考查的不仅仅是反比例函数知识。思维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问题(2)。我们知道,函数图象与坐标系紧密相关,坐标系确定了,函数图象也就确定了。这里将坐标系的单位长度变小,在固定的视窗中看到的函数图象相对视窗也变小了。而这个大小变化过程中,原点位置是不发生变化的。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原点O的位似变化。理解了这一层关系,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当时,点A坐标为当时,点B坐标为。如图2,若令视窗为参照标准,以变化前的坐标系给视窗赋予数据,该问题变为了将反比例函数AB间的函数图象经位似变化,使其落在及范围内。故变化后与变化前的位似比满足,求得整数k=4。问题的解决只是用到了相似比,但重要的是解决之前的思考。解题需要考生想象出这个变化的过程,从变化的过程出分析出不变的规律,再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最后用数学知识求解。这中间包含了大量的思维活动。这也印证了河北中考题的特点:思考量大,书写量小

这道试题是以用绘图软件对图象的大小变化探究为背景进行命制的,其实我们对这个背景非常熟悉。如图,在用手机看照片时,用两个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照片就相应变大或缩小,这其实就是一个位似变化模型。该题目也从反映了中考试题源于生活。

(四)贴近生活注重应用


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应用之美。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体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特点,有机渗透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概率计算等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对教学和育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更要注重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意识转换。


如第8题,利用酒杯中液体高度考查了相似的性质;第18题借助“躺椅”的调节,考查了基本几何知识——角度的运算。以相关实际问题为背景的题目还有第14、23题等。在第22题在参观博物馆的情景中,对概率知识(尤其是求概率的方法)进行了考查。


(五)试题生长结构传承



河北省中考试题的延续性,主要体现在试题的生长和结构的传承。如第23题,试题的实际背景很新颖,但其数学结构我们都非常熟悉。问题(1)(2)都是对函数图象的解析式进行考查,问题(3)难度略大。如图4-1,由于点Q一直在点P的正下方,故PQ可以看成是一条与x轴垂直的动直线与两函数图象的交点。两机距离不超过3km,即两点的纵坐标之差不超过3。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两函数图象l1l2进行置换,这样试题就可以“生长”了!如图4-2,可以将l1l2换成抛物线和直线(2019。26题);如图4-3,可以将与x轴垂直的直线换为与y轴垂直的直线(2020。24题)。无论试题怎样“生长”,其数学本质是不变的。该试题数学本质是研究在不同的函数图象上具有横坐标(或纵坐标)相同的点,其纵坐标(或横坐标)的关系。



再如第25题,该题目中的台阶很吸引眼球,其在2020年中考题第19题出现过。如图5-1,考查的是在反比例函数图象变化的过程中,何时平分台阶上的整数点。这两道试题的数学结构均为变化的函数图象何时与特殊的几何图形的交点问题。2021年的试题将双曲线换成了抛物线。问题(1)对给出的抛物线与“台阶”交点进行设问,问题(2)是对点P弹起形成的新抛物线与台阶交点进行设问,且新的抛物线可看作是由原抛物线平移得到的。问题(3)中,在△BDE的平移过程中,何时新抛物线与边BD有交点。根据运动的相对性,该问题等价于平移的抛物线与线段有交点问题。若将问题中的函数图象、几何图形进行置换,该题目又可“生长”为其他问题。


(六)素养落地教学引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的“四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四能”,要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落地。检验这些要求落实情况,离不开优秀的测试试题。数学素养不仅仅是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能力。更多的是表现在解决问题时选择的方式策略方面。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以是生活问题,选择的解决方式是否快捷与自身的数学素养有很大关系。2021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仅压轴题能反应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在一些小题中,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考查也很到位。


如第14题,解决该问题需要对比两种图表,然后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扇形图可以发现蓝色所占比例最小,对应条形图中是最低一列,5人。进而通过数学运算得出样本的容量为50。接着利用扇形图中的数学计算得出喜欢红色的有14人,这样有三组人数确定,分别为:16,14,5,剩余的一组人数是15人。发现喜欢红色的有14人,从多到少为第三组,恰为问题答案。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去计算每一组的具体人数,而是对所求的目标直接进行逻辑推理,这就是一种数学素养。

二、教学建议


(一)注重基础回归数学本质


注重基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年的填空题分别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角度计算、函数与位似的结合,共6个空,总体得分率为50.1%。其中对完全平方公式的考查,就是学习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意义,即面积法。解答题中,20题考查了基本的代数式、数的计算、科学计数法表示,21题考查基本的方程和不等式,都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是总体得分率分别为68%和41%,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仔细分析今年的试题,我们发现很多题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比如13题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进行证明?其次要引导学生寻找推理的思维起点,即怎么证明?然后才是规范的证明过程,最好还有几种证明方法的对比。


分析试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们要注重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教学,尤其是要突出新概念、新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领悟。今后,我们在新授课的教学中仍需要加强教学研究,不要为做题而压缩概念学习的时间。概念教学≠解题教学!不要为赶进度而压缩新授课的时间!也不要用大量低效的复习课去占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注重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试卷体现了数学思维,既有知识广度,又有思想深度,试题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不同层次学生会有不同感悟。第7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在一个平行四边形中要得到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给出来甲、乙、丙三种方案。实际上,因为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中心对称图形,四个顶点中已有两对对称点,只需在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找到一对新的对称点就行,所以答案就是甲乙丙都是。如果每个方案都去证明,显然费时费力,如果用对称的思想解决问题,快速又准确。当然,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应该限定必须运用最简单的方法,况且“最简单”、“最优”的方法通常是自己主观的定义。学生用自己最快的方法得出答案,这也是一种数学素养的体现。


我们以解题教学为例,给出一些具体建议:在解题时,所以我们首先明确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并切实加强比较,而不应认为“越多越好”;其次,牢固掌握具体方法,重视思维的开放性。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只有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不要直接讲答案,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转化,增加学生对解题思路探求的训练。在平时的阶段性测试中,也要注重试题的创新,而是对于学生熟悉的题目,通过改变角度,增减条件等进行变式。总之,我们应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努力帮助学生学会“长时间思考”,做好总结、反思、再认识。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深入到思维的层面,由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过渡到一般性的思维策略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注重联系彰显育人功能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的同时,更要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逐步地学会学习。


数学教学要发挥学科特色,始终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引导学生我国社会现实与经济、科技进步与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国家认同,增强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单元整体教学,加强知识点的融合,融合与创新紧密结合;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数学应用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1年中考物理试题及阅卷情况分析

2021年中考物理试题及阅卷情况分析

邯郸市第十一中学 杨海岚

邯郸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灏林

一、试题情况:注重基础知识考查思维能力

2021年河北省中考理科综合试题物理部分命题贯彻落实《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在保持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等重点考查的同时延续着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发挥了命题的积极导向作用。试卷设置由易到难、先简单再复杂、先定性再定量,难度的设定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一份人文关怀,是一份有温度的试卷。

)强化基础性考查,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和教材

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了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了解和认识情况,加强了对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考查的程度较为简单。

26个涉及物理的试题中,图文并茂,取自教材,如12141618192021242527题中的图片,1720题出自课后习题,25题出自教材中的原话,试题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立意不变。引导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程标准和教材,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内容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和深化。试卷中情景、意境和谐交融,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有利于考生发挥出最佳水平。

加强基础实验的考查,有利于考、教衔接,有利于引导初中物理教学认真开展基础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探究能力。如32题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33题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实验,是课标要求中的学生必做实验之一,34题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特点,也是教材中的基础实验。

(二)增强试题的思维性,引导学生培养关键能力

试题通过丰富的呈现形式、设置新颖的问题角度等方式,增强试题的思维性,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引导学生培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22题考生要根据S1S3闭合、移动滑片P,电路中消耗的功率始终为I2RO这一依据,运用电路的各种规律,通过科学的推理和论证判断出c是电阻,ab的可能性,可以对ABC选项做出判断;D选项的证据更加复杂,满足要求需要分类讨论,而推理过程要求逻辑性更强,为思维能力优秀的考生提供了甄别的机会。

34题的拓展,要求学生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综合分析出ABBCAC两端电压的可能性,利用探究实验得出的电压与电阻的关系,推断出电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学以致用。本题的设计,需要考生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对学生信息加工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38题第二问,设问方式新颖,拆除小灯泡不是替换小灯炮,优秀考生很快意识到要将条件与要求进行联系,需要结合拆除若干导线连入电路等条件,分类讨论,此题干条件可谓设计精心,考生需要经过严谨的综合分析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建立起相关联系,找到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的连接方式应是并联,再根据电路对电流大小限定这一证据分别讨论,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此题的两问难度差异较大,供不同层类考生选择,有一定的选拔性。

通过这三道试题的考查,检验考生是否能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是否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能否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是否达成由解题向解决问题能力的转变。

设置探究式实验,引导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很好的考查考生经历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等科学探究能力。

34题探究串联电路特点中的电压规律,考生对于串联电路的连接、故障判断、电流计算、结论都非常熟悉,难度不大,而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和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关系不是探究实验,在学习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时,平时的处理方式是公式推导得出电阻关系和电压与电阻关系,这就容易造成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目标上,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此题探究取材简单、背景熟悉、出人意料,切入又在情理之中。通过对实验相关记录的分析和推理,逐步给出串联电路的电阻及电压与电阻关系的结论。对于科学探究能力强、学习融会贯通的考生,达到以实际电路为基础,对规律和探究能力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2021年中考物理试题考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加强对学科内的知识综合的考查,展现考生的能力水平,引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引导初中物理教学从三维目标逐渐向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向转变,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整张试卷的部分选择和填空题位置虽有互换,但是考查的知识点与往年相比基本一致,考虑到目前形式,梯度设置和难度设置体现了人文关怀,达到区分学生的水平和正确引导教学的作用。

二、阅卷情况:基础知识不牢考试成绩惨淡

2021年中考理科综合主观题部分中,物理试题有10个,共44分。总平均分仅为15.15,总得分率仅为34.43%。

23题为容易题、基础送分题,主要考查磁场及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但本题的平均分仅为0.8,得分率仅为40%、零分率为35.12%、满分率仅为14.8%,却让学生们考成了中等偏难题,主要是因为第二个空应答“地磁场”,而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答出磁场的性质,只答出了“磁场”或其他答案而不得分。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太薄弱。

24题为中等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问答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但本题的平均分仅为0.63,得分率仅为21%、零分率高达60.33%、满分率仅为11.61%,却让学生们考成了难题。主要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表现为物理术语不准确,缺乏科学性、逻辑性、科学性、严密性、所答非所问等等导致不得分。说明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严重不足。

25题为中等题,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知识。但本题的平均分仅为1.31,得分率仅为43.67%、零分率为19.03%、满分率仅为6.86%,却让学生们考成了中等偏难题,主要因为第一个空应答“斧柄突然停止时,斧头由于惯性会继续向下运动”,而绝大多数学生只答出了“惯性”,没有答出斧柄及斧头的具体运动情况,属于浑水摸鱼而不得分;斧头所受重力的示意图,主要是学生所标的作用点不对或没有标力的方向或没有注明力的性质而不得分。说明学生只是了解了一些空洞的概念、规律,不能与具体问题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26题为中等偏易题,主要考查热学相关知识。本题的平均分为1.9,得分率为63.33%、零分率为16.73%、满分率为42.35%,也让学生们考成了中等题,主要是第二个空应答“热传递”或“热辐射”,而大部分却只答了“加热”或其他说法,没有使用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规范物理术语不得分。

27题为容易题,主要考查能量转移和转化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平均分为2.27,得分率为75.66%、零分率为5.45%、满分率为49.66%,也让学生们考成了中等偏易题,是今年中考中得分率最高、零分率最低、满分率最高的题。

32题为中等偏易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本题的平均分为0.79,得分率为19.75%、零分率为50.1%、满分率为1.17%,却让学生们考成了超难题,也是今年中考得分率最低、满分率极低的题。这也是(1)题空应答“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中心”或“烛焰的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学生只答了“三心”没有具体的物品和器材或只答了具体的物品和器材没有答关键词“中心”;(3)题的操作应答:“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再将光屏向凸透镜移动,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有的学生只答了操作方法但没有答出操作的目的和结果、有的学生直接把蜡烛和光屏放在某一区间也没有答出出现的结果、大部分学生不回答;(4)题应答“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凸透镜方向观察”,大部分学生只答了观察方法,没有考虑光屏的问题。说明大部分学生只会机械操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操作,更不会语言表达,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太低。

33题为中等偏难题,主要考查学生密度及其测量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平均分为1.99,得分率为33.19%、零分率为13.76%、满分率为0.35%,也让学生们考成了接近难题,也是今年中考满分率极低的题。主要是(1)①题的空应答“向左璇动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部分学生只答“调节天平平衡”,等于没有回答;有的学生只答调节方法,没有答出平衡标志;大部分学生不会答;(2)②题空应答“浸没”,大部分学生只答“浸入”、“放入”或“放在”等用词不精确、不标准、不严密;(1)⑤、(2)③书写石头密度的计算表达式时,没有使用题目中给定的物理量符号,而使用自己创设的符号等等。(3)题的第二空应答“小石块浸没在水中使其吸足水”,由于大部分学生不明白这一空的意思,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部分学生回答“用薄膜把小石块包起来”、“在小石块外面涂上蜡”、“给小石块涂上油”等等,但由于都不具备科学性和严密性而不得分。说明学生的操作水平、表达能力以及交流评估能力有待提高。

34题为中等偏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电路连接能力、分析处理数据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本题的平均分为2.32,得分率为33.14%、零分率为19.67%、满分率为0.27%,也让学生们考成了接近难题,也是今年中考满分率最低的题。主要是(1)题实物连接时,有的出现了虚接、有的电流表量程选错了;(3)题的②、③、④回答串联电路的相关规律时大多数学生忽略了规律适用的前提条件“串联电路”,有点学生在回答总电压与各导体两端电压关系、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时表述不准确,回答电压与电阻的关系时表述不严密等等;拓展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回答或答错。说明学生的识别分析电路图能力、分析处理数据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37题为中等偏难题,主要考查压力、压强、功和功率、机械效率等力学的重点知识,为力学综合应用题。本题的平均分为1.47,得分率为24.5%、零分率为50.08%、满分率为6.57%,也让学生们考成了难题,也是今年中考零分率较高、满分率极低的题。什么学生对力学的重点概念、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很大的欠缺。

38题为中等偏难题,主要考查串并联电路、电功电功率等电学的重点知识,为电学综合应用题。本题的平均分为1.67,得分率为23.86%、零分率为56.28%、满分率为2.33%,也让学生们考成了难题,也是今年中考零分率很高、满分率极低的题。说明学生对电学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电功率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并掌握。

导致37、38题丢分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1)缺乏写必要的文字说明,满篇都是符号、数值或数字,缺乏理解和分析过程;


(2)缺乏依据的主要公式,没有标明物理量符号而直接带入数值运算;

(3)没有进行分步计算,而还是运用大通式,导致中间过程丢分;

(4)没有运算公式、运算过程,直接写出结果、结论;

(5)物理量符号没有注明角标,导致整个卷面运算混乱;

(6)部分学生运算结果没有按学科要求进行最简化。

三、教学建议:尊循学科规律扎实稳步前行

1.注重科学探究,淡化知识传授;

2.加强过程教学,淡化结论教学;

3.注重新授效果,淡化复习神效;

4.注重作业质量,淡化作业数量;

5.培养思维能力,淡化简单识记;

6.加强师生交流,避免一讲到底;

7.提升表达能力,避免简单粗糙;

8.培养学科意识,加强答题规范。

撰稿:初中室

编辑:李建国 刘丽芳

审核:许 辉

2021河北中考化学学科分析报告

强基础重育人增进学科理解

抓实验注应用回归化学本真

2021年河北省中考理综学科(化学)试卷分析

马本良邢利民


2021年河北省中考理综化学试卷,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试卷延续了往年的基本模式,以初中化学核心内容为重点,突出方法和能力,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初中生应具有的化学素养进行了较全面的考查,凸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整套试题在结构、题型、难度、考查重点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在试题情境的选取、信息的呈现方式、方法和能力的要求等方面有所创新,注重考查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整合与应用,引导学生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科学严谨、贴近实际、难易合理,能够为学生毕业、升学选拔、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试卷总体分析


1.突出主干重基础

试题覆盖了《课程标准》中5个一级主题和18个二级主题,试题中涉及70多个知识点,60余种化学物质,20个化学实验,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的同时,突出了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如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水与溶液的相关知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常见物质的分类、常见气体的制取、分子的性质、化学用语、基本反应类型、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实验探究能力、简单化学计算等。


2.图文并茂重能力

试卷中与化学有关的图表有14个,其中第2、12、13、14、28、30、35题通过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第4题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考查了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第7题通过溶解度曲线考查了学生从图像中提取化学信息,通过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第31题通过推断框图考查学生对物质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第36题利用实验数据表格,考查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实验分析能力;此外还通过教材插图、说明书图片等形式,从不同信息渠道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提炼关键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


3.凸显实验重方法

试卷中涉及到实验的试题有第2、12、13、14、28、30、35、36题,共8个题,这些题目均不同程度的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多层次、多角度对实验学习水平进行了考查。这些试题继承了探究性、开放性的特点,突出了对实验基本技能、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想象的分析、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科学实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使学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体验学科思想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4.生活重应用

试卷中有8道小题的命题素材社会热点,特别贴近生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涉及了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1题)、金属及合金(3题)、“碳中和”(5题)、保护环境(8题)、安全常识(10题)、能源的利用与开发(27题)、纤维、维生素、活性炭的吸附性、石油炼制、保护气(29题)、探究茶垢清洁剂(35题)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有助于学生体会化学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典型试题分析



第2、28、30题辨析操作的正误、描述实验操作方法均是中考常见的考查方式,要对课标要求的基本操作进行分类梳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反思,进而总结出辨析的要领。对于经常出现在主观填空题中的基本操作(如溶液pH的测定、气密性检查、气体的检验和验满等),应加强规范性表达的强化训练,要走出看实验、讲实验、画实验、背实验的学习误区,完成”眼视实验”向“动手实验”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4题化学用语初中化学的核心主干知识,由于《物质构成的奥秘》部分概念多、符号抽象、不易理解,这部分内容往往成为学习化学的一个障碍、一个分化点。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预估学生学习的困难,不能赶进度,应多给学生回味思考、消化吸收、梳理总结的时间。要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关系,在教学时要注意分散难点,努力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经常进行强化练习,在不断运用中夯实化学用语的基础。

第7题图像题是我省中考的热点题型。借助数学工具,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教学中,一是新授课要及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将图表信息和具体的化学过程相结合的思维习惯,提高将图表信息转化为模型的能力。二是中考复习阶段,要精选、精编适合我省的图表信息题,通过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此类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解答此类题的能力。


第31题框图推断题:解此类题时,一般经历以下几步:①认真审题,寻找突破点;②分析知识联系点,由点到面进行突破;③理解题意,得出结论。框图题中给出的条件,常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特殊的化学性质或用途、反应条件,以及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掘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从以上方面找到突破口。框图本身展示的转化关系也是一种条件,物质之间的反应要连得上、走得通,这就是由点再回到面。


第35题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①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②理解学科方法。本题会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八个环节的认识,试题的难点常设在“设计实验方案”、“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实验收集证据”等核心环节上,在设计或评价方案的时候,常需要运用分类、对比、控制变量等学科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将学科方法理解并内化,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③分类构建模型。本题之所以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情境陌生,学生阅读障碍较大;二是知识跨度大,学生知识结构化薄弱;三是设问灵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和深刻性不够。建议通过分类研究的方法进行难点突破,一是将繁杂多样的试题从“命题视角”的维度进行分类概括总结,使复杂的问题系统化,进而简单化。无论命题情境是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还是实验问题或意外现象的产生,命题的落点都是要考查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命题的视角可以概括为探究“物质的反应”、“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成分”三个大的方面。二是对同类问题深入研究解题策略,力争能形成此类问题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突破口。④主题提升能力。通过寻找蕴含了某一主题知识的真实生活情境,将生活情境问题化(设计成学生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究任务的解决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方法,并进行本主题知识的网络建构。

三、教学建议


1.注重情境的创设,挖掘有价值的情景素材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和爱好广泛,对感兴趣的东西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挖掘有价值的情境素材,通过新颖的问题情境增加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处理真实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科技类电视节目、报刊杂志、互联网、各级优质课课例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情境素材,需要我们平时善于挖掘,睿智思考,不断积累,把知识放到实际问题情境中来学习,营造乐学的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身体验积极地思考、讨论、交流,从而将纷繁复杂的概念、原理、物质性质、用途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使知识鲜活起来。


2.注重知识的建构,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中考考查内容强调基础性,学科主干知识,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建构,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教材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根本。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研究教材,不放过每一句话、每一幅图片、每一张表格、每一道习题,帮助学生品出其中蕴含的知识、原理、方法等。注重知识的形成,加强辨析,实现真正的理解,使知识从粗略走向精细。注重知识的前后关联,打破单元界限,将知识点连线织网,使知识从零散走向系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3.注重思维的提升,培养学科化的思维方法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有一部分难度稍大的试题,这部分试题或者难在情景陌生,如35题实验探究题,或者难在综合性强,如第7题图像分析,第31题框图推断,第36题的数据表格分析,归根结底是难在思维要求高。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在解决化学问题中所运用的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构建模型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能力,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实问题中形成形成的质疑、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方法和能力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靠平时的不断积累,不能一蹴而就。


4.注重学生实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中考命题的导向很明显,一是实验题的分值最高;二是实验与探究题的命题素材都能从教科书的实验、探究活动中找到;三是使“做实验”的学生更易得分。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近几年,对学生在新情境中应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评价、知识迁移等考查不断加强,对实验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创新性等要求在提升,尤其是对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引导很明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多创造“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机会,通过做实验,夯实实验操作技能,感受化学独有的魅力,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从而提高中考成绩。


5.注重灵活应用,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中各种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环境、能源问题,关心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从中体会或感悟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价值。同时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思考与初中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努力开放思维,实现跨学科知识间的融合。


6.注重纠错反思,养成规范答题良好习惯

答卷中反映出一些学生存在不会审题、字迹潦草、错别字、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或不规范、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隐含在图表和题干中的信息不会引用、语言表达不规范、不准确等现象,有些学生还出现“会”而答错的问题,这说明在规范答题训练方面存在不足,建议在平时作业、测试评讲中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与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纠错反思,每节课拿出几分钟当堂小测验,面批面改,当场辅导。要“借题发挥”,让试题承载更多的功能,深化知识、形成思路、提升能力。

2021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分析报告

崇德·尚法·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2021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分析报告


邯郸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德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时,引用了《礼记·中庸》的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劝勉大家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告诫我们“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

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道德与法治部分的试题,也是本着这一思路:回归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的具体情境,用事实印证学生对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认同,用问题引领学生真学、真做、真思考,整张试卷在核心价值观的考查上前后贯通,延续历年一贯风格,立德树人的意味鲜明而浓郁。

一、试卷解析——导引课堂呈现·激发对课程的思考

此次命题并不局限取材于备受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而是力求广泛涉猎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涌现出的丰富新鲜活的生活事例,以此作为命题资源;同时挖掘了社会生活和文化资源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设问平实中暗藏玄机,与课本上的知识点,多点呼应,需要结合材料和具体设问进行取舍,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一)以德立身·以情导行——选择题是蒙太奇一样的整体叙事

试题基本保持了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自2018年来的基本范式:1-10题和第22、23题为客观选择题,共26分,占总分的21.7%;24、25题(共7问,每问分值2-3分)为道德与法治主观题,共19分,占总分的15.8%;28题是政史综合题,共30分,其中第3-5问(两个6分问题,一个3分问题)是道德与法治部分,共计15分,占总分的12.5%。

选择题部分,虽不强关联,但情感的延续、逻辑的环环相扣,让我们既感受到层次分明、面面俱到,又体会出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从“非常成就”的原因解析(第1题)到人民群众劳动奉献谋幸福的启示(第2题)直至推出职业人做好分内事的责任担当(第3题),完成了第一个由已知推未知的逻辑链条,也是知识迁移的一次简单运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与《民法典》的呼应(第4题),到司法力量激活社会的正义和良知(第5题),再到最高法院职能的推断(第6题),最后得出“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总论(第7题)似断实连的法治渊源、法治职能、法治理念、法治信仰的思绪完成了对课本中“法治”这一逻辑链条的闭环考查;8——10题则从农村社会发展、气候生态、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力量等角度,讲述着四个自信、中国故事;22——23题则将民族问题中精神层面的尊重差异和物质层面的缩小差距做了抽象的概括后再用具体的社会生活事件做印证说明,即高屋建瓴,又适应了青少年的认知特点。

四组选择题,既了一年来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巧妙的引领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所学做好职能对应、行为辨析、价值判断和逻辑推衍。

(二)以价值观立意·以具体问题激活——讲好中国故事,树四个自信

主观题部分,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具体设问,考察学生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考量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基础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吻合度。

第24题材料为历年最简,仅196字,通过合宪性审查建议引出对宪法的认识、国家机关的关系、增强哪些意识等三个问题诠释了法治价值追求:宪法至上、民主平等、权利公平、良法善治……

第25题 通过汉字演化、经典诗文、中国脊梁的叙事,引出了中华民族对国家安全观的不断强化与完善,考察了学生的思想理念,道德境界、价值追求、文化感悟,用“诗言志”的形式让文化与道德相关联,并巧妙达成从“强国志”到“报国行”的知行合一的转化。

第28题的3-5问, 用“粮食生产”讲述中国故事,以史实显成效,用发展说关联;引出粮食生产与绿色发展、自主创新、核心科技、改革成效、粮食安全的诸多逻辑关联,得出改革与科技可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的科学结论。

二、得分情况——透析学情·考量课堂应对
三个题,10问,34分,占总分的38.3%。从法治追求、文化自信、粮食问题三个宏观层面,展示了对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细节;示范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行”动人的方法引领;贯穿了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综合性的特点,明确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激发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对课程的整体和思考。

(一)得分率·平均分·难度系数
主观题得分情况汇总(参考人数为:159857人)

主观题10问,每一问的平均分和难度系数(参考人数为:159857人)

(二)典型问题的具体分析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计算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有公民对此提出合宪性审查建议,认为这样会导致司法审判实践中出现不公平现象,与宪法有关精神不一致。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审查后,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适时修改完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1)提出合宪性审查建议,体现出该公民对宪法有什么认识?(3分)

合宪性审查知识是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的内容,在教材中属于一个难点,但问题落脚点却峰回路转——公民对宪法有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具有至高无上权威;(3分)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一点即可,3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学生答题情况:
①学生就是罗列知识点:宪法是根本大法、宪法是公民权利保障书、宪法的原则、宪法核心价值追求等;
②能看出他读懂了题意,但是不会用学科语言答题;
③被“合宪性审查”吓住,答偏答跑。
(2)最高人民法院应该如何对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建议?(3分)

参考答案:遵照执行(3分)(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3分)
此题0分人数达到24203人,是0分人数最多的一问,这一问属于“怎么做”,行为主体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应场景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建议”,又属于关系类问题。如果不理解题意,是无法用“编”和“抄”来应付的,暴露了基础薄弱学生的软肋。然而这一问较其他问题而言的难度并不大(难度系数为0.64),满分人数达到60091人(满分率为37.59%),由此可见“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答好本题需理解法律专册中宪法的权威性,需了解国家机关职权,需掌握全国人大常委会与最高人民法院之间的关系;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审题、归纳、概括能力及关键信息转化、知识储备的提取能力。
(3)以上材料及问题启示我们要增强哪些意识?(3分)

参考答案:宪法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等。(评分说明: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共3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应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公民意识,是一道典型德法结合题,考生可以从法的角度、德的角度得出答案。答题范围广、语言简练、容易得分,0分率仅为8.73%,但要拿满分则需有宏观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汉字,是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大都可以用汉字来表述。如“国”,甲骨文,左边是一个方框,象征一片土地,右边是戈,表示以兵戈来保卫这片土地。到金文,在表示“国土”的“口”外边加了“国界”,仍表达以“戈”卫“国”的意思。到了小篆时期,在“或”之外又加了一个方框,表示国界、疆域。(见下图)

材料二 中华经典诗文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情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诗文表达内心对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
材料三 从拼上老命也要改变兰考面貌的焦裕禄,到拖着有病之躯还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张定宇;从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到长期献身艰苦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的张桂梅;从为“中国天眼”殚精竭虑的南仁东,到为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呕心沥血的孙家栋……无私而忘我的奋斗,是奋斗者永远的座右铭。
(1)从国家安全的视角看,材料一中“国”的字形演变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思想观念?(2分)

参考答案:守卫国土安全。(2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2分)
满分率最高(61.42%),零分率也几乎最高(14.82%)的一问,关键在审题,题目中提到了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被很多同学无视。
(2)材料二中的诗文所表达的共同的人生道德境界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3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3分)
满分率最低的(8.59%),零分率也几乎最低(8.28%)的一问,不得分“难”,得高分也难,是近年来主观题的一大特色,本题最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审题,二是表达能力,三是用学科语言有针对性的答题意识。
(3)揭示材料三中奋斗者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上共同的价值追求。(2分)

参考答案:国家利益至上。(2分)(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2分)
满分率最高的一问(42.28%)。
(4)结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跨越时间的长河感悟中华文化,你能得出一个什么认识?(3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历久弥新。(3分)
示例二:爱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代代相传。(3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3分)
通观本题设问:
(1)透过文字的变化,得出古人对“国家安全观”认知的不断完善——守护国土安全);
(2)通过“诗言志”的文化情怀,体验“文以载道”对人生道德境界、价值观念的影响——爱国情怀);
(3)以古鉴今的铺垫之后,用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担当佐证个人与国家关系上共同的价值追求——国家利益至上;
(4)结合材料及问题,提炼关键元素:国家安全观、爱国情怀、国家利益至上,得出文脉不断、文化传承的抽象概括,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8.道德与法治部分。(15分)
材料三 我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一般能产生1%到3%的新增耕地;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了农田生产条件。评估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农药施用量减少19.1%,化肥施用量减少13.8%。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粮食生产中坚持了哪一发展理念,概括其表现。(6分)

参考答案:绿色发展(或可持续发展)。(2分)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耕地;减少环境污染。(4分)(评分说明: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应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辨析能力:概念澄清以及针对性概括能力。学生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耕地保护制度、农田建设”等,可以得出这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归纳出答案:绿色发展理念或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坚持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农药施用量减少19.1%,化肥施用量减少13.8%”,可以概括出答案: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耕地;减少环境污染。
材料四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培育了一批粮食作物新品种,从种源上为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保障。但种业核心技术创新不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良种来源和供给仍有短板,部分种源仍然需要进口。
(4)材料四所述事实启示我国应着力提升什么能力促进粮食生产。(6分)

参考答案:科技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攻关能力。(6分)
(评分说明: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共6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应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找到关键词“科技进步、种业核心技术创新不足、部分种源仍然需要进口”,运用所学,不难得出答案:科技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或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5)以上材料表明改革、科技均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你认为其中哪一因素更重要?说出一条依据。(3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改革。改革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3分)
示例二:科技。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3分)(评分说明:因素1分,依据2分,共3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应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综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运用所学分析材料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通过对四则材料的阅读、分析、归纳,学生能够得出答案:改革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问看似是“两难选择”,其实给了学生更充分的自主权,使学生在选择性探究中,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意味深远。
(三)学生答题问题汇总:
1.大方向能把握、细节处有盲区;
2.罗列观点,不知筛检,没有针对意识;
3.能表达基本意思,缺乏学科性、专业化语言应对;
4.机械照搬照抄、不会就题解题、迁移运用能力是短板;
5.缺少分析、概括、归纳能力,以偏概全、习惯于非黑即白的二元论。
三、教学建议
在中高考综合改革和部编课程共同推进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考试承担立德树人和引导教学的双项功能。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河北文综考试在内容和形式上一直勇立潮头,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方面的考查内容完美嵌入开卷形式的考查。
(一)社会·体验生活·慎思家国
我们应如何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些是我们培根铸魂、引领学生过程中永恒的思考。
1. 担当学科使命,践行核心素养
要求我们在常态教学中一定要“放得开”,把握时代脉搏,时事、社会热点事件,将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采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视角去组织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以致用的学科素养,在反复体验、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2. 宏观把握教材,让课堂教学转向生活、学情和思辨
要求我们正确解读教材:明晰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把教材变“薄”;围绕学科价值设内容、摆事实、讲道理;强化重点概念、观点、表述与实际学情和现实生活场景对接;要助力学生在课堂发挥主体地位, 用“体验式教学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以问题为抓手,由易到难的层层设问,让学生学会思考、自主实践、合作探究、主动发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关系,做到能力考查以学科知识灵活运用为基础,体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分析发生问题的价值所在。“立德树人”的学科使命,需要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才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去践行。
(二)单元视角·创新课堂·深度学习
我们在课堂上如何适应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四个维度的考查要求?如何将课程融入生活、淡化热点,而不是单纯强调单一环节的知识、体系?这些是我们理解课程、建构课堂不懈的行动。
1.正确教材观、单元视角、整体育人
“上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我们要树立总体教材观,板块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学科思维逻辑有效开展教学,同时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解题技巧和答案组织能力的指导;增强学生时事的意识,培养他们主流媒体的习惯;我们应从七年级入学培养学生政治思维,明确学习目标,注意抓大放小,每节课都应明确该课在整个道法学科中作用,每节课必须知道它的主题是什么、价值是什么,培养学生大局观;我们要注意挖掘利用教材中典型栏目,如“探究与分享”结合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找寻解决方式、总结发展规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政治观点的运用能力、政治语言的组织能力。
2.创新课堂、深度学习、议题式探索
我们要夯实基础、注重知识理解、运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课标,通过思维导图、中考模拟、开展社会系列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分享所见所想,学会表达观点,简单逻辑归纳、推演证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科能力,如新闻播报、小小评论员等活动引导学生对时政要闻、生活日常分析、评价;课堂上留给学生发表观点时间和机会,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法治意识,培养其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能力。
纵观整个试卷,以综合思辨的问题和材料的逻辑关联,启发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判断是非曲直;以开卷的形式,试卷的素材和答案的措辞,要求老师丰富课堂呈现,加强社会实践,整合对课程的认知。让我们把品读出的良苦用心,化为行动,在课堂内外引领学科发展,真正让道德与法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它的的助力作用。


2021年河北省中考试题分析—历史

创情境引材料彰显历史特色重能力悟本质渗透家国情怀

——2021邯郸市初中历史学科中考分析报告


温学鹏

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历史学科试题,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彰显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导向作用。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将对历史知识、历史认知的考查,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的考查有机融合。题目设计新颖,稳中求变,考查内容全面,考查角度多元,突出升学考试的选拔性。结合生活实际,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考。立足学科知识,直击时政热点,时代进步,体现出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本文拟从试题特点、答题情况及教学建议等方面入手,对全市初中历史学科中考情况做简要分析。
一、试卷结构和历史试题特点
)试卷基本结构
文科综合试卷包含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学科内容,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全部采用答题卡答题方式。选择题部分共有23个小题,分值为50分;非选择题共有5个小题,分值为70分。全卷共有28个小题,满分120分,其中道德与法治学科45分,历史学科45分,两学科综合试题30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分值比例为57;试题难易比例约为难题20%,中等难度题50%,容易题30%。试题按题型和内容进行排列,同一题型的两个学科的试题均各自相对集中。
1:2021年中考文科综合试卷基本结构
类 别
道德与法治
历史
综合
合 计
选择题
题号
1—10、22—23
11—21


题 数
12
11

23
分值
26
24

50
非选择题
题号
24—25
26—27
28

题 数
2
2
1
5
分值
19
21
30
70
分值合计
45
45
30
120
总分值
120
文综试卷结构整体呈现为:一是结构相对稳定。自2018年起,文综试卷试题数量由30个减少为28个,四年来总题量保持不变。自2020年起,试卷由卷一卷二两部分整合为统一一张试卷,今年继续保持稳定。二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2018年以来试题总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学科间综合选择题的取消和单学科非选择题题目的减少,与之相应的是,则是单学科选择题题目增加和学科间综合非选择题分值比重增加。这样的调整不仅拓展了更多的单学科知识考查空间,增加了考查密度,而且为两学科综合性探究题搭建出更为广阔的平台,30分的超大赋分权重使得该题型无论在内容整合还是在形式创新方面都准备了足够的可能性。
历史试题特点
1、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彰显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历史试题依据课标,着眼全局,结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等内容,选取具体史实,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近代以来旧中国的积贫积弱、饱受欺凌,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启发学生从中认识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艰苦奋斗,从而感悟真理的力量,坚定“四个自信”。如第14题利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气壮山河的号召”这一典型史实,再现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场景,彰显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劳动人民利益与国民党反对派势不两立的底色,使学生体会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如第27题,通过“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热战刚过冷战又开的严峻国际形势,毛主席发出‘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的号召”的史料,展示第一代领导人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高度重视,深刻诠释新中国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巨大成就的原因。引导学生领会党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正确领导是推进国防建设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
2、重视主题线索,突出历史发展进程。
历史试题虽然题目有限,但考查知识点非常密集,试题历史史实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把握学科的主题线索和重点知识,实施全面考查。考查的主题线索有: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反抗、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改革开放等时代主题。
试题注重考查重点知识,内容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全民族抗战解放战争、三大改造、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诺曼底登陆、国防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张自忠、袁隆平等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强调历史进程的梳理,着重考查对学科核心知识的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累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试题涉及到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四个板块的15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面达到65.2%;考查到中国史学习主题8个、世界史学习主题7个;考查的具体知识点达到62个。宽广的知识覆盖面、密集的考点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重点知识的均衡考查。扣准学科核心知识设置题目,有效地实现了系统性全面考查的目标。依托历史主题线索,考查史实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构建互联互通的知识体系。
3、充分运用历史材料,增强问题层次性。
历史学科内涵丰富,涉及知识领域广泛,历史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试题广泛选材灵活运用,通过多角度设问,引导学生“对话”材料,感知历史的跌宕起伏。体现无题不材料,无材料不命题”的特点,在考查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归纳与总结、理解与概括以及历史解释的能力。如第18题:
18.英国作家狄更斯在19世纪中期对一座工业城镇的描述是:“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能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一上一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这说明英国
A.跨入手工工场时期
B.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C.进入了“蒸汽时代”
D.步入了“电气时代”
此题素材选自于英国作家狄更斯对某个工业城镇的描述,材料采用文学性的语言,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要求学生理解材料含义分析判断,为当时英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准确定位,考查学生由观察表象到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深入感知材料蕴含的时代特征,在阅读中找出关键词并对材料进行分析,是正确解析这道题目的关键所在。
如第26题,要求学生通过材料总结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以及给人类带来伤害的依据。该题设置了既矛盾冲突又相互支持的材料组合,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纳粹德国陷入苏军与美、英盟军东西两个战场夹击的重大事件。”考查基础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回顾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2)问“材料认为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既做出了重大贡献,又给其他国家和人民带来伤害,其依据各是什么?”需要学生阅读材料进行总结,归纳出贡献与伤害的依据,考查史料实证的能力,比第一问的要求提高一个层次。第(3)问“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评价历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要求学生综合材料和问题,提炼出评价历史的基本原则,考查学生对史学理论的认识水平。三个设问对学科能力的考查逐步升级,从基础知识识记到对材料的理解总结,再到提炼评价历史的基本原则,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以课本知识为抓手,充分运用课外史料,问题灵活层次丰富,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感受历史,探索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试题着眼点从具体史实到史学理论,学科能力导向非常鲜明。
4、呈现形式新颖,凸显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试题注重创设情境,角度新颖。在题目中出现了家书、折线图、情境图片、群雕等各种形式,用多种途径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便于学生多角度感受历史,理解历史,渗透历史情感教育。如:第13
13.一封封写于战火纷飞年代的书信。承载着系国系家的深厚情怀,下面两封书信节选一起能印证的史实是
致战友: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小兄张自忠手启
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一日
亲爱的双亲大人膝下:
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的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程雄《新四军战士》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以家书的形式呈现史实,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将抗日将士为挽救民族危亡慷慨赴死的浩然壮举与其对家乡、父母、亲人、战友的深沉眷恋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家国情怀教育,也使得试题充满了时代的悲壮意境。对于初中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基础的方式是通过学习历史,在理解自己家乡、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之后,实现思想、情感、态度上的认同。这两封抗战家书,字里行间洋溢着国共两党爱国将士心系家国之情,相信学生定会为之感动。此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解题能力,而且很好发挥了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再如第28题,以解决粮食问题为切入点精心构思,粮食生产关乎国运民生,关系百姓日常生活,以此选点设置问题,既是对刚刚故去的袁隆平院士丰功伟绩的深刻缅怀,又是对小岗村18户农民打破旧制开拓进取精神的褒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农村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的高度评价。试题将时政热点、历史知识以及民生问题巧妙结合,反映出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既能引发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思考,又能激起学生对社会生活问题的,体现了个人、集体以及党和国家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答情况分析
(一)整体表现
阅卷过程中,通过对主观题答题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学生答题情况整体上较为乐观,没有因为疫情影响产生大的滑坡,在试卷答案上有许多积极的表现:
1、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辨识史实,准确把握题目的考查背景;
2、多数学生能较好完成试题材料的阅读,正确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3、大多数学生能自觉梳理相关史实之间的关系,实现问题与材料的衔接。
4、部分学生能够合理归纳、提炼观点,做到答案简明扼要。
5、多数学生会将答案依照要点分条作答,表现出一定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6、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多数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增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开放性问题的得分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表达能力。
7、许多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能够做到依据史实,论从史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体现出初步的专业素养。
)主要问题
本着查找问题,对症下药,有效改进教育教学,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考量,通过查阅学生答卷,发现考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基础不牢固史实掌握不完整,时观念薄弱
在初中阶段,巩固基础知识是深入学习历史的前提。考生基础知识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史实掌握不完整、不准确、彼此混淆。261)题,要求回答使纳粹德国陷入苏军与美、英盟军东西两个战场夹击的重大事件,问题明确,答案唯一。但是,不少学生答成“珍珠港事件”、“欧洲西线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易北河会师”、“雅尔塔会议”、“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日本无条件投降”等等,有的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混淆,有的将二战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混淆,有的将纳粹德国陷入苏军与美英盟军东西夹击混同为纳粹政权完全失败,有的答案甚至无法解释。可见,他们虽然知道具体历史事件,但对其产生的影响却不清楚,知其一不知其二,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
其次表现为对历史事件的学习缺乏时空观念,认识不清,张冠李戴。如第271题要求指出材料表述的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经历过的两次历史性跨越,有的学生把“第一次跨越”(由“小米加步枪”进入“飞机坦克加大炮”阶段)答作“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有的学生将第二次跨越对当时世界的重大影响答成洋务运动产生的影响,甚至答作“实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试卷中许多答案偏离问题,准确率很低;还有的试卷胡乱作答,茫然不知所云。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的历史知识不系统、不连贯,历史发展脉络不清晰,对历史事件的时序性掌握不牢固,缺少清晰的时空观念。
2阅读分析材料概括归纳观点的能力欠缺。
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缺乏主要表现为:阅读原始材料的能力不足;找不出材料中的重点信息;特别是对一些表格化、数据形式的材料的把握不透彻;答案脱离材料和所学知识,乃至根本与题目内容无关。
如第262)题,要求举出材料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既作出了重大贡献,又给其他国家和人民带来伤害”这一观点相应的依据。试题采取了观点前置搜寻证据的设计思路,考查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许多考生未经仔细阅读材料,直接全篇抄写材料;有的考生虽然是部分选抄材料,但是对题目要求不管不顾,答题准确度低,答题效率低下。而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却视而不见,得分受到严重影响,反映出很大一部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归纳证据的能力不足。
如第272)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提供了哪些保障。许多学生答作“提供了科技创新、社会地位、人才强国地位”等,反映出考生没有抓住问题的要点,或者不理解问题含义,盲目回答,偏离主题。可见,平时教学中对材料题答题方法引导不足。还有的答案啰嗦,修饰语太多,给阅卷也造成了较多困难,也反映出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待提升。脱离材料答题的情况比较突出,或答案泛泛而谈,不着要点,或者对材料内容过度引申,从而导致答案与材料联系脱节。
3不能准确把握题意,审题能力不足。
学生的许多问题答案集中表现为审题角度不对或不全面,偏离问题本身;概括能力差;把握不准试题的设计意图。
如第262题,有学生面对“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给其他国家和人民带来伤害”时,却答作“向中国提供2.5亿美元贷款、出口军事装备并派军事顾问和航空志愿队参与指挥和作战”,明显将“贡献”与“伤害”混为一谈,对题目要求领会偏差。
263)题,问题是“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评价历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题目明确要求对上述材料和问题进行回顾总结,概括出评价历史的基本原则,不少学生却答成历史发展的原则,如“和平发展原则”、“共享发展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非歧视性原则”、“开放公平原则”等等,都属于不明题意,随意回答,无效作答。许多学生没有认真读题,更没有准确理解题意,凭主观意识简单判定,回答的多是标语口号式的内容,有的学生甚至盲目抄一段材料,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结果离题万里。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答案内容模糊不清
历史学科在文字表述方面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许多时候只有使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才能准确地达其义。阅卷当中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回答问题有的模糊笼统,有的词不达意、南辕北辙,有的牵强附会、似是而非,都严重影响到考生成绩。一是,答案表述口语化,不能使用学科语言。如263)题在回答评价历史基本原则时答作“不能虚假编造,是真实发生的”、“是我们深切的感受”等等。答案内容意思不清,影响了对问题认识的准确呈现。
二是,语言表述不准确,解题思路不严密。如271)题,有学生“两次历史性跨越各是什么”答作“第一次跨越了飞机坦克加大炮阶段,第二次跨越了两弹一星阶段”。混淆了“跨越各是什么”与“跨越了什么”两者的区别,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学生的历史理解不到位,对问题内涵把握不清楚。
三是,与问题不相匹配,逻辑不严密,随意性较强,表述含混不清。281)题,要求根据材料归纳在粮食生产问题上农业科学家、农民、党和政府各采取的方案。有学生答作“农业科学家对粮食进行研究;农民自主改变生产方式;党和政府出台相关法律,完善相关制度”。有学生回答“农业科学家坚持科技兴农,加大对农业的创新和科技发展力度;农民坚持自我为主,努力奋斗拼搏,自力更生团结互助,为自身发展谋出路,敢于创新;党和政府调动农民积极性,鼓励支持农民的自我发展。”这类答案与问题设问大相径庭,乍一看上去好像有道理,但仔细审视下来其实似是而非。显然,这种表述不够规范,没有表达出作为方案必备的“是什么”的具体内容,这也反映了审题过程的偏差。
教学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提高对历史基本线索的清晰认识。
基础知识的薄弱直接制约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追溯其原因,长期以来开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和家长造成了严重困扰,由于开卷考试的影响,广大学生和家长在认识上形成很大误区,以为历史学科平时看不看没关系,反正考试时能够翻书,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家长甚至包括一些学校领导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学生上课不认真学、下课不认真完成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大大削减了教学效果。一旦学生主科学习压力较大,历史学科的学习就被轻易忽视。但真实情况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本来就是初中历史学科教与学的主要任务,而开卷考试形式使得历史试题不得不过多着眼于历史理解和运用层次的能力考查,无疑是提高了对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要求。试题考查内容越来越综合,能力层次日趋多元化,推高了历史试题的整体难度。因此,在实践中,无论从学校到教师到家长,尤其是班主任,都应该努力使学生明白,开卷考试是建立在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扎实掌握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考试形式,只有教学中加强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大力夯实基础,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思考和理解能力,才能在考场上真正做到开放思维,从容应对。
同时,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具体而分散的史实系统化,梳理知识线索,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逐步积累形成学生自己的既有时序性又有完整性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独立思考,有效解决问题。
2强化历史材料的学习,提高历史信息的处理能力
历史学科涉及知识领域广泛,历史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基于历史材料实施学科能力考查已经成为考试改革的趋势顺应了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历史材料的学习应该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如第28题考查上世纪6080年代我国粮食生产问题,题目的材料选取了科学家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成就、“大包干纪念馆”里18个农民按手印群雕、小岗村自发包干到户的成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推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影响等,将教材多个章节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需要考生从中解读出一系列信息,再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粮食问题解决来自于科学家、农民、党和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的深刻认识。该题以图片、文字材料方式共同呈现历史情境,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学科能力的角度来说,重点考查学生基于史料基础上的知识迁移和信息整合能力,达到“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效果。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并分析材料有效信息,进而结合课本学习展开分析思考,是试题设计的重要启示。
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技能。引领学生阅读材料,还要强调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关联思考,使其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对问题内涵的把握更加全面。
3适度时政热点问题,合理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
历史学习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试题不刻意回避现实热点,也不受制于现实热点,试题将重点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机结合,从热点问题中考查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国家建设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理解与感悟,发挥历史学科反映现实问题、服务现实发展的功能。如选择题考查的《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均是周年热点,通过设置典型材料,创设出崭新的问题情境。政史综合题,纪念袁隆平院士去世,同时将时政热点问题、历史知识以及民生问题相结合,设计精巧。通过历史与时政热点的横向和纵向关联,考查全面解决重大民生问题所需要的综合性因素,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发挥青少年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进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分析解读,引领学生社会,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学会从历史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4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技能。
加强解题方法训练,提高审题能力。要扎实进行针对性训练,把帮助学生学会准确理解试题中设问词的含义,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例如,第271)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次跨越使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并说明这次跨越对当时世界的重大影响。”中的设问词“这次跨越对当时世界的重大影响”是指什么,很明显,是指“这次(武器装备建设的)跨越”在国际方面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许多考生因为抓不住问题的指向和特定范畴,站在国内方面影响的角度回答,以至于答案出现错误。许多考生甚至没读完问题就盲目回答,结果答非所问。可见,学会审题才能有效做答,明确设问词的含义,才能调用已有知识从正确的角度合理解答,这应该是今后改进复习教学的重要内容。
开展对历史课本的深入学习,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为克服在解答问题时随意采用口头语言、大白话的现象,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忆课本上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的表述,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在训练中逐步学会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史论结合,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勤于动笔,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答题习惯。第一,形式上做到段落分明、序号条理、卷面整洁。段落分明指所需回答问题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小问题及问题明确要求回答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在书面表达时“小问题”“角度”都要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楚。序号条理指回答“小问题”“角度”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适当的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卷面整洁指试卷表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卷面要求书写工整、标点齐全、不涂抹勾画。第二,答案内容上做到要点齐全、语言简洁。明显的答题角度较易确定,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尽量多角度回答避免遗漏要点。回答问题的语言尽可能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END--

(免责声明:本文素材来源网络,由香涛书院整理,侵删。)

河北香涛书院特色:

1、专注初中一对一个性化、定制化教学,整个课程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学校课程配合,展现合力的教学理念。

2、独特的5W1H教学法,独创课程体系,自主研发的紧扣考点的配套教案.

3、 靶向定位,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靶向定位的强化训练,专业授课,全程进行监督指导.

4、个性化特色教育,真正的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课外辅导.

5、兼有线上一对一辅导课程,保证学习质量,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家就能学,让孩子全面提升有保障。

提分热线:15847462008(同)

李老师


往期精彩推荐:

成绩喜报 | 香涛书院2021中考、期末成绩再创辉煌,李老师棒棒哒!

免费课程 | 香涛书院分享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同步视频课程

免费课程 | 香涛书院分享CETV同上一堂课同步、复习视频课程

试卷分析 | 2021年河北省中考试卷全面分析,5科全!

中考物理 | 河北省近五年中考高频考点简析,预复习必备

中考真题 | 2021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含官方答案

中考真题 | 2021年河北省中考理综试卷含官方答案

中考真题 | 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含官方答案

中考真题 | 2021河北省中考数学、语文、英语、文综卷(含答案)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