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要点提炼,4大题型详解,掌握答题模式

发布于 2021-11-02 22:34 ,所属分类:试题库考试资料大全

高中语文


0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



【要点提炼】


高中语文复习重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点提炼
高中语文复习重点:【小说阅读】要点提炼


一、作用题

(一)标题的作用

1.常考提问方式
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
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2.标题常见的作用
①点名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
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
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题思路:
①题目含义:表面义、深层义。
②题目与表现手法的关系:运用何种修辞
③题目与与文章结构关系:是否起到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④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是否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
⑤题目与主旨情感的关系: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⑥题目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是否暗示或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答题步骤:
①明确标题含义:表层义、深层义。
②分析文章结构:与开头结尾的照应、文章的线索
③标题与文章中心关系:本身的点题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
④分析效果:注意题目本身特点(比喻等修辞、特定句式等);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思考及兴趣。

3.标题的含义
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
①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等)。
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题模式: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4.“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可换成另一标题”类
答题步骤:
①答文章主要内容
②答标题含义(有时可不答)
③答标题作用
注:当标题没有深层含义时,答出文章主要内容就可以,不需再答标题含义。

(二)句段作用题

答案要点:
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三)引文的作用

要点: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作用;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四)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
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五)景物描写的作用

【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C.烘托叙述对象某种特征。  

二、原因概括题

常见题型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命题特色
概括内容要点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这类题多以问“为什么(或原因、理由是什么)”形式出现,故选“原因概括题”为代表。内容概括有整体概括和局部概括两种,而“原因概括题”则是全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常见提问方式
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②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③概括文意。  

总结:
原因概括题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这种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  
3、规范答题模式
(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

三、体会含义题

常见题型
1、语句的理解题
2、语句意蕴题   

命题特色
体会含意题主要是针对考点“体会主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而设置的题型,意在考查句子内容的思想性。
体会含意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丰富含意的体会能力。

总结:
1、提问模式: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的“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3、规范答题模式: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

四、鉴赏表达特色题

常见题型
1、列出技巧题
2、鉴赏技巧题
3、技巧作用题
4、语言特色题   

命题特色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设的一种题型。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

总结: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真实感)。

表达方式例举:
1. 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有四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说明文常用)
2. 掌握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与小说进行区分学习
记叙人称
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哭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达到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记叙顺序
及其作用
顺序,条理清楚。
倒序,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行文波澜起伏。
插叙,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补叙,对原来的叙述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内容,深化主旨,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顺叙,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次序井然。
倒叙,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避免叙述的单调。
插叙,为下文作铺垫,照应上下文,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交代清楚前因后果,使内容更丰富。
平叙,双线(多线)并进,拓充作品容量。

3. 掌握描写的技巧、角度及其作用。
描写
技巧
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细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
语言描写。
描写
角度
感觉角度:视、听、味、嗅、触觉。形、声、色、态角度。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观察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内到外。
描写
作用
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小说术语)
说明:描写技法还有其他内容。
4. 掌握抒情的角度及其作用。
抒情,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物,典故等抒情)

一、表现手法
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作用)
注意:广义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常见9种及其作用单独讲),此处是狭义的表现手法。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斜体为定义)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正体为作用)
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
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
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表现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
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白描
以最经济最节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称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使情感抒发含蓄、蕴藉
衬托渲染
用衬托或渲染描绘某一事物。(衬托:正衬和反衬;渲染,正面铺排)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
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来写。表现感人,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想象
由眼前之物想到的其他事物。(联想想象经常一起使用)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反衬的一种)
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比
将两者及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比和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
说明:“散文是扩展的诗”。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也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结构技巧
结构技巧,通常与篇章技巧相同。
结构技巧一般有以下几种: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资料来源网络本平台公益分享,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任何商业用途,仅代表作者自己观点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您可以在右下点亮“在看”

并在右上点“···”分享朋友圈,

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