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散文阅读常考考点及答题技巧

发布于 2021-03-27 00:44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如何阅读散文?

1、关注“标题”,抓主题。

   (1)能提供阅读的线索

   (2)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

   (3)可以联系文章的主题

 

2、梳理文脉

(1)按段落的先后顺序梳理“形”——梳理清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并且理清他们有什么特征

(2)文章脉络即思路。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3)了解文章的一般结构:

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中间(写了哪些内容——散文的“形”)

        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散文常常是卒章显志,最后几段要重点关注!

(4)分析文章结构用语:

作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3、抓问题。

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带着问题去读可以提高文章的针对性,在短时间内捕捉最有效的信息。

4、找“关键句”——本文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和句子在哪里?要画出来!

5、归纳“主旨”

散文之“散”,往往来自于联想(相似、相关、对比、因果等),联想的各个方面,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所以,要对散文中描写、引述的人、事、景物等进行分析,弄清其内涵,弄清其异同,然后归纳综合,从而把握主题。

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

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另外,对于文学性作品,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阅读和答题的重点。是怀念、敬仰、喜爱、倾慕、惋惜,还是别的什么感情,答题时往往题题可用到这个思想感情。

一、12种常见修辞:

1、比喻(通感)  2、夸张  3、比拟  4、对偶  5、排比  6、借代  7、反问 

8、设问  9、对比  10、反复  11、反语  12、引用   

知识点2、常见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作用或效果

1.比喻

    (1)明喻。如:他那张脸皱缩得像个干瘪的茄子,不知怎么会那么愁闷?

    (2)暗喻。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三种比喻的区别:明喻出现本体、喻体,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等;暗喻出现本体、喻体,不用比喻词;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通感(移觉)是一种特珠的比喻。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交口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效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特征+人物情感/事物状态

 

2.比拟

    (1)拟人。如: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拟物。如:在众人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走了。(以人拟物)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以物拟物)

    效果:生动形象,增强感情色彩。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喻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比拟用描写乙事物的词语来描写甲事物;比喻出现喻体,比拟不出现拟体;比喻常用名词,比拟常用动词、形容词。

 

3.夸张

    (1)扩大。如:这家伙一手遮天。

(2)缩小。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如:看到那片麦田,我就闻到了香面包的味道。

效果: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借代

    (1)特征代本体。如: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2)部分代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具体代抽象。如: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4)个体代群体。如:死了一个董存瑞,还会有千千万万个董存瑞站起来。

    效果: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借代(特征代本体)与借喻的区别:借喻中喻体与本体相似,借代中借体与本体相关;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不可改为明喻。《故乡》中的“圆规愤愤的回转身”,“圆规”是借喻。

 

5.对比

    (1)两体对比。如: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2)一体两面对比。如: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

效果: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语言的色彩更加鲜明。

 

6.对偶

    (1)正对。女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女口: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3)串对。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效果:整齐匀称,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语言凝练,蕴藏丰富的内容。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偶的结构对称,对比的内容对立;对偶中的反对同时也是对比。

 

7.排比

    (1)句子或分句排比。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句子成排比。如:她笑得多响亮,多清脆,多爽朗,多甜蜜!

    (3)段落的排比。(例略)

效果: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增强语势,表达激情。

   

8.反复

    (1)连续反复。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如:雪降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雪降下来了!

    效果:便于突出重点,深化主题;便于抒发激情,增添旋律美。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反复的文字相同;排比的结构相同,文字应该不同或部分相同。

 

9.  设问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效果: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