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肖家芸思辨课堂(下)高考题实例解析怎样思辨

发布于 2021-12-01 16:19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点击上方蓝字 掌上观文



第59期





“思辨学堂”


本期《掌上观文》节目,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肖家芸,将从根本上教我们如何进行思辨,并且运用在考试和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节目从三个板块为我们讲解思辨,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思辨以及为什么需要思辨(详情请戳:特级教师肖家芸“思辨课堂”(上)实例解析什么是思辨及思辨的必要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怎么样才会思辨。


本期讲师

肖家芸

肖家芸,华东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亲历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探索实践40余年,曾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上海教育年度人物、上海市德育之星等称号,业绩为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被多家重点语文期刊推为封面人物,忝列“中国百年语文人”名录。重点期刊发文400余篇、出版《肖家芸讲语文》等论著十余本和教学录像作品近十种。“思辨读写”专栏、传统文化课程和教师专业培训等,多受。


本期目录


何为思辨

何须思辨

何会思辨


(一)有的放矢补欠缺

1、思辨学理陌生。一些基础的逻辑知识和思维的基本术语,比如“同一性”与“对立统一性”、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等思辨常识,模糊甚至茫然 。——补思辨基本认知


2、思辨意识缺乏。思辨的意识即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看问题做决断意识。有此意识,眼中没有孤立的、静止的、对立的事物与问题,有的是互依互补互成。见对立不见统一,思辨意识缺乏的标志。——补思辨自觉意识


3、思辨能力薄弱。思辨基于思重在辨,辨即顺着事物本有的联系,采用原点追问求证法,去分析辨别明确是什么、需要吗、为什么,如何做,以令人信服的的逻辑力量去建构自己。习惯于情绪化的直觉方式、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说大话而不对应、不联系、不辨析、不通透、不适切、不服人,是思辨能力不具的表现。——补思辨应用能力


两个端点的做法都是正确的,但任何一个端点作为我们行为的单一方法论都是不行的,我们日常处事中永远需要做的,是一种“最佳适度感”(包容集优的中庸境界),也就是在两个极端中寻找到“最佳适度”。这就是我们解决这一类题目的逻辑。


“最佳适度”两种寻找方法:

1.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情境分类”:“在什么情境下,做出什么选择倾向更好”选择。

2.批判极端,随后寻找到极端中的最佳适度。


(二)循路依法学致用

1、按照事物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规律思辨

(哲理思辨)——基础

特殊性思辨

联系性思辨

发展性思辨

辩证性思辨

批判性思辨

适度性思辨


2、按照人类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法则思辨


(伦理思辨)——拓展

义理性思辨

公理性思辨

法理性思辨

真理性思辨

物理性思辨


把以上11个基础思辨维度的基础课程能够知晓,进入运用之中,我们理性思辨的认知和实践,就会进入到一个有良好基础的的铺垫的阶段。


3、思有路,辨有术:基础性思辨


要真正把思辨变成我们自己会用的工具,必须要有他的路,要懂他的术。

以上路和术在分解之中,才能把空洞的东西转化为我们可以实际去运用的思维工具。


(三)实化细化易学用

1、实化思辨入门的导图操作程序——易学

2、细化思辨法式的介绍运用例评——好用

3、活化思辨读写的操练改进体悟——用会


在思辨中解决两难多难的困境中的这种命题,最重要的一种思辨的方式就是包容性思辨。

包容性思辨实化细化例说


包容性思辨,就是用理性的方式,把不同的观点放在兼容并包的三维立体空间里进行思考辨析,使得在一维或二维空间里看似相对相反的多个事物或认知,在三维立体空间里得以整合、互补、优化的思维方式。


包容性思辨不仅能弥合分歧,还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各取其优,产生“创造性重构”,追求一种“集大成”式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认知出新的最高目标。


实化——包容性思辨界面图


我们用图表实化一下。A、B往往是材料中命题者提供的相对的甚至是相反的两说或两种现象。我们重新开辟一个思维的界面C,把A的合理性转移到思维界面C上面,然后再把B的合理性也嫁接到界面C,同时就可以过滤掉 A、B的原先单向思维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周全,或者说认知的不完备,或是偏差,各取其优到C上就形成了一个集两说优势之极,重构追求一种"集大成"式的思维成果。


包容性思辨程序

1、分清差异点——分清“是什么”

2、肯定合理点——明确“可取吗”“为什么”

3、找准通融点——统合互补“怎么做”

4、选好侧重点——切实生发“我之见”

5、把好关合点——关照对面包容圆满


例一 :以“执着与不执着”为题作文


我们常常称颂执着的追求者,然而大自然往往是不执着的。天空里的水汽积聚多,云便成形;风吹过来了,云便飘动 ;风大了,云便消散无踪,一切变化都应自然,毫不坚持某一种形态。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才能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



我们用二者的包容思维,把执着和不执着,把它们各自取向的合理性,建设我们思维的空间。


1、分清差异点:

执 着:永不放弃(侧重理想信念)

不执着:顺应变通(侧重策略智慧)


2、肯定合理点

执 着:理想信念是实现梦想的动力保障

不执着:策略智慧是梦想实现的方式方法

各有所重,各有所补,具体分析


3、找准通融点

通——成就个人追求、人生价值

融——执着与不执着都可以成就人生之美,只是因情而异,有的需要执着,有的不能一味执着。


4、选好侧重点

材料“而”转折后的内容,含命题意图——两者都合理,重心在后则,因为现实针对性更强:在深化改革背景下,执着固然可贵,但顺应变通,才能科学发展。所以,在执着追求的同时,多一些顺应变通智慧,尤为重要。事实上,不执着是另一种成全,是实现理想更高层面的执着


5、把好关合点

不执著,成就人的价值。在漫漫社会中,人人都会有立足之处,然而,价值却在何方?不执著,不追求,放弃那些阻碍你向前迈步的包袱,你才会成就你的价值。当我掀开历史书,看着那充满和气的名字,我不梦惋尔一笑。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位总统,他开创了总统仅能连任两届的先河。当华盛顿在第二任退位后,人民依然热情地选举他当总统。面对他的人民,他选择了挥挥手,然后转身离开,回去那个久久未归的家乡,做一位朴素的农民。华盛顿是伟大的。


他用他的舍弃保护新生的美国,保持了总统无法垄断国家的政权。不执著就是如此,它不是真正的放弃,而是另一种成全,是实现理想更高层面的执着,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睿智之美。


例 二


东汉陈蕃,少时读书有“扫天下”之大志。

一次其父之友薛勤来访,见其不扫一屋,问其故。陈蕃曰:“扫天下”何以“事一屋”?

薛勤曰:“一屋不事,何以扫天下?”


请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清差异点:

·薛勤所说“是什么”—— “扫天下”与“事一屋”是相与为一的同一体

·扫天下”只是远大理想的形象说法

·事一屋”是实现目标须从点滴做起的具体行动


·陈蕃所说是“什么”——“事一屋”与“扫天下”是彼此不一的对立体

·“扫天下”是谋大略行大事的形象说法

·“事一屋”是无关其要的琐事


2、肯定合理点:

·薛勤所言“可取吗”?“为什么?

——可取。因为,没有一“屋”之洁的量变,哪有“天下”皆净的质变


·陈蕃所言“可取吗”?“为什么?”

——可取。因为,有所不为(弃无关于“扫天下”的琐事纷扰),才能有所为(集中精力做“扫天下” 大事)


3、找准通融点

薛、陈二人的视角不同决定观点不同,都对,对立中正好互补。简单认同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失去了“互补”,就走向偏执,偏执意味着低品。


交融点:

统合:实现“扫天下”远大理想

互补:须有陈蕃所持的执著不二的专注也须薛勤所言的点滴做起的实干


4、选好侧重点:

联系现实,选择你最有感触最擅长说的一种观点。最好切中时弊,这样针对性强,权重高,把道理说充分。在急于求成、世人浮躁的当下,薛勤之问,尤其值得我们反思。


5、把好关合点

兼容另一互补,形成自己圆满的结论——如赞同薛勤之训的同时,别忘了陈蕃之诫的提醒;反之,支持陈蕃之说,别忘了薛勤之训的告诫。


技术处理上表现为——

着重于一方思辨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做。

结束前对面落笔,兼容互补


侧重于薛勤之见(例示)

1、开头关合

如果为了“扫天下”而必须“事一屋”,我更赞同薛勤的劝诫。因为,在急于求成、世人浮躁的当下,薛勤之问,尤其值得我们反思。


2、结尾关合

当然,倘若做着与“扫天下”不相干的“事一屋”,那么陈蕃说的做的,倒不失为一种必要提醒,因为,心无旁骛,才能有所为有所成



例 三

生活中,人们不仅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2018上海卷)

1、分清差异点:

·“需要”是因个人需求而对外获取生发索要心愿和行动(为自己)

·“被需要”是应外界“需要”而自发付出自己的心愿和行动(为他人)

·在奉献服务于他人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在你默默替地他人考虑、无悔地为他人服务的那一刻,你就是最“被需要”的人。

·“需要”与“被需要”的受事对象不同,内涵不同,品位也不同


2、肯定合理点:

·需要——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个人与他人共存于相互“需要”,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的自我“需要”。

·被需要——“被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的物质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发展而递进的必然结果。


3、找准通融点

·“需要”与“被需要”是一个循环链——

·“需要”与“被需要”是互依共生的,如在史铁生的《合欢树》里, 母亲的“被需要”保障了史铁生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史铁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充分彰显了母爱“被需要”的自我价值,彼此的相依为命,奏响了人世间最动听的母子合欢之歌。

·“需要”与“被需要”也是相反相成的,如古今中外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淡化甚而超越时尚盲从的“被需要”诱惑,才能毕其身心,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后人留下历久弥新的珍品“需要”。


4、选好侧重点

·无论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被需要”很需要,然而如何实现“被需要”——

·真正能被他人需要的,一定是依靠实实在在的价值。我们要的是有意义有品格的“被需要”,即旨在利己利人利世利国,那些只为一时之名、一己之利而不惜逢迎以刷存在感,事实上充当的是“被利用”“被消遣”的“被需要”,不能要

·“被需要”也不一定非要像先烈那样去献身祖国,像特蕾莎修女一样去奉献社会。对孩子来说,你的成人成才努力就是被父母的需要;对职业从业人员来说,努力工作做出成绩就是被社会的需要;对于病人来讲,你能够乐观战胜疾病就是被家人的需要


提醒两点

一、强调理性思辨读写

不是不要培育感性层面的真性情

而是弥补学生理性方面的不足

从而使他们感性与理性较好的结合

以获取更好的人生发展


二、给规程只为方便入门

入门有模式 熟巧无模式


本期《掌上观文》,肖家芸老师从何为思辨、何须思辨、何会思辨三个方面教我们如何进行思辨,并且运用在考试和日常生活中。


想直接观看完整课程回看视频的朋友们,记得点击文章最下方的


更多往期《掌上观文》精彩课程请《掌上观文》看看号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