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错过!6月2日民办小学志愿填报开始,附填报流程指引及填报技巧!
发布于 2022-06-01 17:39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收录于话题
#幼升小
6月2号-8号是广州市民办小学网上填报志愿的时间,
家长们注意了,请在规定时间内为小孩填报志愿,以免错过心仪的学校!
报读学校的名称非常重要!请家长认真核对名字全称,切勿报错学校!
6月14日:电脑派位,统一组织电脑派位并通知派位结果。
信息采集结束后,家长需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报名系统填报 1-2 所志愿学校。操作步骤:
(1)选择志愿学校所在区,该所在区为网报系统自动识别,志愿学校直接搜学校名称或学校代码即可(下方图4)
(▲图4)
(2)选择志愿学校
输入学校名称或输入关键字点击“搜索”查找志愿学校,也可通过翻页进行查找。确认填报的学校后,请点击“选择该学校”。(下方图5)
(▲图5)
确认信息后,请下拉页面到最底部,点击“提交”完成志愿学校择校操作。(下方图6-图8)
(▲图6)
(▲图7)
(▲图8)
各区组织电脑派位之后,家长需再次凭适龄儿童报名信息及密码登录系统进行“确认录取”操作。
操作步骤:
1. 家长通过【已报名登录】,使用适龄儿童证件及登录密码登录报名系统。
2. 点击“网上确认”,对被派中的学校点击“确认录取”。(下方图9-图10)注意:如两所学校同时派中,则只能选择其中一所学校,且点击确认录取后,将不能更改录取结果。
3. 完成确认录取的操作。(下方图11)
(▲图9)
(▲图10)
(▲图11)
完成民办小一报名流程,可返回界面查看相关信息,包括【入学申请】、【资料核验结果】、【网上确认】及【打印预览】。
(一)【入学申请】:可在“已报名登录”中重新进入,在信息采集期间进行适龄儿童信息的修改。(下方图12)
(▲图12)
(二)【资料核验结果】:信息采集结束后,已报名的新生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查看所填写信息的核查结果。(下方图13)
(▲图13)
(三)【网上确认】:可对志愿学校填报情况进行查看,及对被派中的学校进行“确认录取”操作。(下方图14)
(▲图14)
(四)【打印预览】可查看本次报名的信息及打印“入学申请表”。(下方图15)
(▲图15)
(以下信息参考2021年,请以实际情况为准)
1、报了公办的能否再报民办小学?
答:可以,但是无论公办或者是民办学校,只能选择其中一所学校进行注册。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学校哦!
2、民办的2个志愿一定要报满吗?这2个志愿顺序有要求吗?
答:2个志愿是平行志愿,没有所谓的优先一说。为了保险起见,可以按照自己的心仪程度去填写志愿顺序。填写的数量也没有要求,最多可填2个学校。
3、报读民办小学可以跨区报名吗?
答:部分民办小学有住宿条件,可以跨区招生。
4、什么时候可以知道自己是否被录取?
答:2022年6月14日,由各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电脑派位。2022年6月20日至22日,家长可登录广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报名系统进行录取确认。
5、电脑派位中签后,不注册还会保留学位吗?
答:如错过了广州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注册时间,则被视为放弃学位,学校不再为学生保留学位。请有意愿让孩子入读民校的学生家长按时为孩子办理注册手续!
6、没办法参与摇号怎么办?
答:出现本次没有资格填报志愿,原则上只能参与学校补录机会!需要主动联系学校。
关于志愿填报
一是选定一个区进行填报志愿。户籍生可以根据户籍地址选定一个区填报志愿,比如你户籍在天河,你可以选择天河填报志愿。非户籍生可以根据居住证地址(有效证件地址)选定一个区填报志愿,比如你居住证在白云,你可以选择白云填报志愿。
二是家长可以填报1至2个平行志愿。比如,你户籍在天河,选择天河填报志愿,那么你可以填报天河区的民校,也可以填报其它区有跨区计划的民校,数量是1至2个平行志愿。再比如,你居住证地址在白云,选择白云填报志愿,那么你可以填报白云区的民校,也可以填报其它区有跨区计划的民校,数量也是1至2个平行志愿。
那么,怎么来填报1至2个平行志愿呢?要选择哪些民办学校摇中的机会更大呢?以下建议供参考:
1、尽量选择招生计划大的学校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学校的招生计划是每个家长都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民校摇号的中签率跟学校的招生计划相关。在不考虑报名人数的情况下,一所学校的招生计划越多,相对来说,摇中的概率也越大。
2、一线民校+二三线民校
从往年的民校摇号情况来看,确实有几所小学是很热的,报名人数动辄过万。建议家长尽可能选择与自己匹配的民办小学,最热的,未必是最适合自己的。
此外为了提高摇中的概率,建议家长可以一线民校与二三线民校搭配。既有机会去冲一冲一线民校,也适当保底。
3、填报志愿前要了解学校收费等情况
建议家长在填报志愿前,要对所填的学校进行全面了解。因为往年,会有些家长在注册的时候因为学校收费太贵等原因放弃摇中的学校,这样就浪费了一个志愿了。
版权声明:整合自各区招生政策及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