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难懵网友,如果是你会怎么写?
发布于 2022-06-08 11:08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不出意外,2022 年高考作文题一公布就引发热议。
其中全国甲卷作文题目更是难到一众网友,纷纷高呼:「题都看不懂」!
有人表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文难,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来了都得复读」
那么问题来了,要是让全网脑洞最大的知乎用户来写今年的高考作文,会怎么写?
结合《红楼梦》的情节,知乎答主@李小粥 直接给出了一个「科技自主创新」的视角:
很多人对全国甲卷的《红楼梦》看懵了。
看起来是纯文学,理科生懵了,但出题人的水平肯定不止于此,关键就在于题目中间的评述「众人给匾额提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景独创。」
咱们提供一个思路:从科技自主创新产业角度出发,简直就是给理科生定制的。
给匾额提名都有这 3 个思路,对应的就是产业发展的三种模式:
引进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独立自主创新。
再简单一点,「贸工技」和「技工贸」的区别。
说白了,最差的最简单的就是抄袭引进(直接移用);
再好一点,是先学习、再创新(借鉴化用);
最难得的,是在外界封锁的情况下,发愤图强自主创新(根据情景独创)。
知乎答主@陈白丁抽丝剥茧,为大家分析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
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四张「全国卷」的题型、主线、立意都开始高度趋同了:
新高考 I 卷:本手·妙手·俗手
新高考 II 卷:选择·创造·未来
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
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
这么一看,连题目结构都差不多是不是?
这四道题目本质上都既有哲学思辨色彩(辩证与选择),又蕴含着时代精神的映照(继往开来,传承与创新)。
最可喜的是,审题难度降低,不管是新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作文,不管是红楼梦还是下棋,「材料」都只是烟雾弹,命题人已经把这些关键词在题干中充分提示出来,尽最大可能帮助大家减少在审题关跑题的可能性。
这有利于最大程度减少考试中一念之差便「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但出题人也没有那么好心,因为几道题目的思辨色彩增强,对于立意、表达、思想性的要求都进一步提高,如果平时写作中习惯套用素材、热衷于万金油写法,可能就会大受挫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类题目的兴起,也是出题人十余年来「苦套作久矣」而釜底抽薪的结果。
原来的题目只有一个主题限定词,顶多给两个概念让你辩证,这种题目要套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现在出题人拿出杀手锏——
任务驱动+三个存在辩证选择关系的限定词,考生既要响应写作的任务设定,想拿高分还要在文章中充分展示对三个限定词的理解与取舍。
这简直就是断了套路作文的命根子,这样一篇作文里基本上有至少 1/2 的篇幅都是没法硬套的。
在这一点上,以全国甲卷和新高考I卷为代表的题目值得肯定,至少有助于提升考试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减少场外因素的作用。
不难想象,6 月一过,各家出版机构就会疯狂响应这个趋势,大量推出「 XX·XX·XX 」结构式的作文习题,以及哲学思辨类作文的教辅书。
这类作文在接下来一年所有同学的习题、考试、模拟中,都会成为常客。
总之,这是一个新趋势,也是个好趋势。
至少我觉得这是在原来假大空或者献媚类的题目上挂高了一档,2023 年及以后的考生,大家还是有福气的!
知乎答主@Fiddie脑洞大开,直接用数学知识写语文作文:
我们可以用数学知识来写甲卷作文。
虽然甲卷作文的材料中有很多比较文艺的词汇,其实关键就是说: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用不同的角度解决会得到不同的效果(所谓「换个角度看问题」)。
而后面要求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而我的学习经验全都是数学学习经验,比如我们为了证明「素数有无限多个」,可以采用下面几个角度:
用反证法,假设素数是有限多个, 记素数全体为 {p1,……,pr} ,然后考虑 N=p1p2……pn+1 ,那么的 N 因子不包括 p1……pr ,从而也是个素数,导出矛盾。
用拓扑来证明素数有无限多个,用调和级数来证明素数有无限多个,这些证明或用到了反证法、或用到了拓扑学的方法、或用到了解析数论的方法来证,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引发深入思考。
这启发我们去思考数学中的人生哲理问题,那么 800 字的作文自然而然就能写出来了。
知乎热门文章
有哪些独到的识人方法?
知乎瞎扯|男生最顶不住女生叫他什么?
有哪些由于生活富足而被我们忽视了的现象?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点击上方卡片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