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名师点评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

发布于 2022-06-09 08:17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转自gongzhong号:中学语文教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cwMTgzNA==&mid=2649662887&idx=1&sn=1b9420e99a9bf31d56833641054e2564

名师点评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


6月7日上午,随着语文高考的结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第一时间特邀大学教授、省教研员、一线名师对高考作文题进行简要评析,以期帮助广大师生、家长更好地领会课标精神,把握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全国甲卷

【原题呈现】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简

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高考作文题目,既要让考生人人都能写,又要具有一定区分度——将考生不同的思维层次、写作水平区分出来,以利高校选拔人才。因此高考作文也就不仅仅是“写”的问题,还与阅读视野、思想认识、解读能力紧密相关,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命题者的匠心,就体现在其命题追求上。


这个题目体现了命题者“一石三鸟”的追求:


第一,促进中学名著阅读活动。作文题目材料出自文学名著《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若熟悉这一回的故事情节,便知道“试才”是重点之一,主要是表现贾宝玉的文才。贾宝玉总能根据景点所处位置、景点特征、造景用意等来命名,体现出既创新又适宜的语言运用水平。若没有阅读原著,则无法理解到这个层面。因此这个作文题目,具有很好的命题导向: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促进阅读名著活动——要真读,还要有一定深度。因为时间紧、课程任务重而不读名著,或者浮皮潦草地读,不仅于语文素养有亏,而且在考试中也要吃亏。


第二,考查考生精准解读能力。考生从这个材料中读出“创新”并不难,但要读出“适宜”就不容易了。审题能力其实就是文本解读能力,并且是精准解读的能力。《红楼梦》原著,是通过六七个景点命名来体现既创新又适宜的意旨的;题目材料则选取其中一处景点——为亭子命名——来体现这一意旨。故考生要在极短的时间里读出这一意旨,则非常难。也许正是考虑到这一情况,命题者添了两个提示语:一是“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二是“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二者之间用“;”和“也”字连在一起,表明不可孤立地看“创新”(“不落俗套”),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提示了考生确定主题的方向——创新不是乱来,要讲究适宜。若抓不住这一“提示语”,就会偏题“烧野火”。


第三,考查考生分析扫描能力。从材料中读出主题方向,还需要通过构思使之现实化,这就需要从题目“引导语”中获得命题人的再次提示——考生要善于借助“引导语”拾级而上,由此类到彼类,由个别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近区到远区。


这个“引导语”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对原材料的直接概括,即“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种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第二句话,是对原材料的拓展、延伸,“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更广泛的领域”,才是考生写作的重点。原材料取自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文学领域;故事情节取自日常生活,可以说是生活领域。那“更广泛的领域”可以指哪些领域?学习领域,工作领域,科技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等等。从时空来看,则是古今中外,皆可入我怀。这样通过分析、扫描,打开思路,可以写的内容就多了,正面例子、反面例子都很丰富。



全国乙卷

【原题呈现】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简

刘 勇1 张玉新2(1.东北师大附中语文高级教师;2.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题目相对简单平和,但是考生容易被过多的材料所局限,停留在对成果的赞美之上,也容易忽略“再跨越”的分析,停留在高喊口号的层面,缺乏思辨性,不容易写出彩。


本题目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既体现了宏大的社会议题,又切合每一位考生的实际,“跨越、再跨越”这一主题,既暗合“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主题,也体现了激励人锐意进取、追求永不停止的时代精神。


题目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给出的材料以现实为基,数据鲜明、对比清晰,充分体现了这些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与成就:既“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让人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又“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让人感受到“国家的强盛”。


题目注重以人为本。由体育到综合国力,又自然而然地引导考生思考“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发生的变化、原因、结果。


题目更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感受三跨越,体育的荣光、国力的发展、个人的进步,需要考生不停于表面,不在材料所给的平面迂回,而要深入分析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跨越”作为历史,卓越的成就已经宣告完成使命,“再跨越”则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思考与追求。如何在“跨越”的基础上实现“再跨越”?是简单的“一如既往”,还是在哪里寻求突破?再跨越和发展是不是一个概念?再跨越和坚持是否矛盾?再跨越需要我们怎么做?个人的再跨越和家国有什么联系?……这里需要的思考则更具有挑战。文章的亮点更应该体现在对“再跨越”的分析上。


总之,信息量十足,选择面广泛,重视家国情怀,强调使命担当,立足考生自身,鼓励逻辑思辨,这些是本题的特点,相信考生会有精彩的表现!



全国新高考Ⅰ卷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简

张克中(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今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写作命题形式与去年相同,也是材料下的寓意写作考查。这种命题方式,在命题者看来,给考生提供了宏大的写作空间,一个人的思想认知有多高,他的写作空间就有多大,至于考生的语言表达与文章布局,更能看出其实际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从这个角度去评价,这道试题的命制没有任何瑕疵,非常完美。


在实际考查中,考生面对这道试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这则材料,确定写什么;二是文章如何布局;三是采用何样的言语形式。原则上讲,后两个问题都是比较个性化的,要看考生的具体选择,我们只能试图解释第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理解这则材料?有三个要紧处需要考生把握:一是“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二是“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三是“初学者”是谁。一是告知的结论,二是对“本手”“妙手”即“基础”与“创造”的阐释,此二者结合起来无非是说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强调基础是创造的前提,基础不坚固,就会弄出可以导致不断受挫的“俗手”,前行就会不顺畅,目标难以达到,理想实现困难。“初学者”是谁呢?可以是个体,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国家。考生只有确定了“初学者”,才能确认前者中的“基础”是什么,“创造”是什么,这就看考生个人的认知水平了。所以这道题的命题立意高远,给了考生发挥的空间。


但从命题技术的角度观察,这道题显然存在瑕疵。其一,命题形式特别容易套作。一线教师对材料作文如何套作驾轻就熟,这么多年就练了这一招。更糟糕的是,这种命题形式还会直接导致接下去的一年学生不停地背诵各种各样的材料,教师严苛训练学生如何进行材料嫁接。连续两年如此的作文命题,对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变革十分不利。其二,用围棋中的“本手”“妙手”“俗手”进行类比不妥。凡理解围棋者都知道,这“三手”在围棋中并不像材料说的那么绝对,“本手”不是基础,“妙手”只是偶得,“俗手”有时却是最好的选择,很显然,命题者将其绝对化了。类比化命题是命题中的大忌,常常会出现意料外的情况。当然,命题专家可以强调材料中已经对这“三手”进行了界定,但这对理解围棋者是个大困扰。其三,材料弹性不足。好的写作考查应该是开放的,立意应该是多向的,结论应该是多元的,不应该含有命题者的结论,因为写作最重要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认知与逻辑表达。但此材料只给了一个确定的单向结论,这就囿住了考生的思维,课标中要求的用“综合考查”“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的命题目标就难以实现。相比较,去年还在“强”与“弱”的转化中思辨,今年连思辨性也没了。


当然,任何改革的过程都是探索性的,今年的试题整体已经比去年的试题有较大的改观,我们期待并相信明年的考查会比今年更好,写作也是如此。我们也相信,以情境任务为试题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为命题导向,不断创新测试形式,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素养型试卷一定会到来。



全国新高考Ⅱ卷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简

杜德林(辽宁省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这是一个努力彰显新时代奋发有为精神的作文。今年5月10日,恰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当代的青年学生应当争做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民族世界之林的磅礴力量。”时代在召唤,青春当奋进。作文材料呈现了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等优秀人物在“选择·创造·未来”主题下的伟大理想、艰辛付出与辉煌业绩,这些人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无疑会激发起学生青春的力量,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功立业。面对伟大的新时代,身处当下的青年学生该有怎样的选择,如何去创造,去赢取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前程,材料给出了答案。此则作文在主题设计上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青年学生,很好地实现了高考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功能。



北京卷

【原题呈现】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简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


北京卷大作文题仍然保持了二选一的特色。第1题“学习今说”为命题作文,侧重考查论述能力、理性思考水平,素材情境真实、丰富。“学习”一词外延宽广,这一素材,人人有话说。“学习今说”题目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对考生的思辨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考生审题立意要注意比较古人、今人对学习的理解,优秀的考生可以由此出发,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同时,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提示语“从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既是对考生的善意帮助,也是一种必要的限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2022届考生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首批使用者,在新的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教科书、考试方案“四新”落地的背景下,北京新高考呼应了统编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的写作任务(《“劝学”新说》),巧妙突出了任务群学习“读写融合”的典型特点。


第2题“在线”,同样是命题作文,侧重考查记叙能力、形象思维水平。这道题命题平易,视野开阔,命题人充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考生学习、生活的特殊性,题目情境与社会现实、个人生活和学科特点密切贴合。北京2022届考生有多次在线课程学习的经历。在线学习有种种的特殊收获与挑战;在线生活,尽管是因防疫而不得不为之,但也不乏新奇的体验、特殊的感受、鲜活的故事……“在线”这一题目,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考生可以放开写,大胆选材,从理解责任担当、获得精神成长等角度深化主旨,灵活使用叙事技巧,生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天津卷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简

安杨华(天津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今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体验围绕一段有关“烟火气”的材料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就个人而言,题目引导考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进而学会生活,学会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引导培养考生的生存实践智慧。就国家、民族而言,题目引导考生社会动态、国计民生与国际热点,立足眼前,放眼世界,引导考生增强民族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烟火气”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材料提示“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国泰民丰,岁月安好”“是温情,是祥和”。除此之外,地气、人气、生活气、人情味、人文关怀……也都是“烟火气”。联系现实,只吃外卖不做饭,只给钱不陪伴,只讲原则不讲温度,只顾挣钱不顾健康与休闲,清高孤傲拒人千里,冷漠自私置身事外,疫情中的上海街头,战火中的乌克兰田园

……凡此种种,都是没有“烟火气”的。诠释“烟火气”“是什么”的过程,其实就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提示考生“寻常”生活,于寻常生活中发现“最美”,珍惜“最美”,创造“最美;当然也是提示考生进一步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烟火气”。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则提示考生进一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样”去珍惜、创造“烟火气”。这样,考生就“烟火气”而一步一步展开深入思考,获得独特的感悟,促进其精神成长,进而达到“立人”之目的。


应该说,这个作文题目考生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是一个有胸怀、有温度、接地气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好题目。




浙江卷

【原题呈现】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简

韩建飞(浙江省慈溪市观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1.浙江高考作文命题材料再次缩限在浙江地域,呼应2018年浙江高考题中提到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强调开拓创新。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复制。命题中的材料上次是务虚,写作中需要补实具体事例;今年的材料则是偏实,需要提炼材料中的概念,思考背后的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青年”“开拓创新”应该是明面上的关键概念,背后的则是“理想”“信念”“自我价值”等概念,立意就要建立起明暗概念之间的联系;命题中提示语和要求有所不同。2018年的命题是:“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结合上述材料”很要紧,限制性极强。今年的是:“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在写作材料的运用上更自由一些。


2.材料例举人物事迹从女飞行员到男劳模,从突出个人到先进团队,还有不可或缺的省略号,涵盖了“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浙江青年的“开拓创新”,对标不同志愿的考生,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高考写作往往是考生进行人生观梳理、价值追求表达的一次展示,是考生成长的必修课。事实上大多数考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表达拉不开作文评价的层级,拉开层级的往往是思维品质在审题立意上的表现。


3.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强调政府在强化创新驱动方面的举措,第二部分举出个人与团体努力“开拓创新”的事例。前者是土壤,是客观环境;后者是成果,是主观努力。个人的价值实现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助力,离不开主观上的脚踏实地的开拓创新。“自选角度”使得立意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着眼于个别事例的某一种“特质”来立意自然也无不可。比如徐枫灿的刻苦训练,勇于挑战;杨杰的不甘平凡,精于实践;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的不畏艰难,通力协作;等等。但提示语的限缩——“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还是提示考生最好能综合两部分的材料,从客观环境的选择和个人守正创新的努力角度来立意。


4.本次作文命题的现实针对性很强。一方面,我们国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内外形势不容乐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叠加疫情因素,亟需整个社会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来突破瓶颈,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又面临需要就业的史上最大的毕业生队伍,内卷加剧,使得“躺平”“摆烂”等“丧文化”在青年中有一定的市场,这反映了当前青年的某些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人确需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方面的引导,需要榜样的激励。材料中“95后姑娘”“90后青年”“35岁以下成员”等字眼强调意味明显。这样,现实的具有开阔视野的考生更有可能做出深入的探讨。


5.注意回扣统编教材中的理念,学以致用。比如,在主体努力方面,可以联系必修(上)第二单元所倡导的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践行工匠精神等这些劳动观念,联系必修(下)第三单元中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人才的选择方面,可以联系《谏逐客书》一文中的相关事例;等等。






相关资源